近日,商务部研究院信用评级与认证中心发布的《中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安全评估报告(2014年春季)》(简称“报告”)显示,今年以来我国上市公司FSI总指数(财务安全水平)继续下降,为近6年来最差。 该报告显示,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FSI总指数近三年来连续呈下降趋势,自2012年下跌3.57%后,2013年再度下跌2.37%,今年的非金融类上市公司FSI总指数预测值显示还将下跌1.93%。 对于FSI总指数的连续下降现象,部分市场人士认为,其是由我国近年来宏观经济不景气所导致。对于这类观点,乍一看,似乎有理,确实我国经济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一直处于下降通道,而宏观经济的不景气、包括欧美债务危机后所造成的外部需求弱化,必然会冲击到我国实体企业,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作为实体企业的代表显然很难“独善其身”,故而其财务安全水平连续下降似为情理中事。 但是,深层次洞察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FSI总指数连续下降的根源,我们就会发现,宏观经济的不景气,仅是构成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安全水平持续下降的原因之一,其并不构成核心因素。 之所以有此论,是因为尽管我国近三年来GDP持续处于下滑区间,但是,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外贸出口和采购经理人指数等经济数据却显示,我国经济的调结构已经初显成效,似此,按常理论,我国在2012和2013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FSI总指数下降后,今年春季似乎应有所反弹,而不是持续下降为近6年来最差。 其实,更深层面地分析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FSI总指数的连续下降,可以从财务造假的成本和收益进行考量。众所周知,但凡了解我国上市公司财务圈的人都知道,多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造假可谓“潜规则”盛行,2010年国内某知名财经网站就曾做过数据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7.4%的投资者认为在A股市场中财务造假现象普遍存在。 从财务造假的成本与收益角度进行考量,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安全水平下降与监管层加大A股财务造假惩罚力度,在时间节点上,有着相当大的一致性。被誉为“史上最严打假”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2011年10月上任证监会后,其对欺诈发行和财务虚假记载的打击可谓相当坚决,在其任期内,不仅顶住了来自相关利益集团、以及地方政府的压力,严厉处罚了绿大地等上市公司的财务造假行为,而且后任证监会主席肖钢也延续了郭树清对财务造假的严打风格,比如,在万福生科财务造假坐实之后,证监会不仅于2013年5月针对涉及万福生科财务造假的保荐机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启动了立案调查,而且对保荐机构平安证券开出了高达7650万元的“史上最严罚单”(没收承销佣金,并处于两倍罚款),同时还督促平安证券成立了高达3亿元的“投资者利益专项基金”,万福生科实际控制人龚永福亦于2013年8月以涉嫌欺诈发行股票、违规披露重要信息和伪造金融票证犯罪被刑拘。 在监管部门对欺诈上市和财务虚假记载的持续高压态势下,上市公司(以及拟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风险显然在急剧上升,财务造假案发后,不仅会导致上市公司实际控制人得不偿失,而且还会祸及包括保荐机构、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 与财务造假风险度上升对应的是,监管部门于2012年上半年启动的A股退市制度改革、以及2013年底启动的IPO注册制改革,这二者的并驾合力,从进退两端大幅降低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收益。众所周知,IPO从核准制转向注册制,其本身就意味着上市公司壳资源的大幅贬值,在上市公司壳资源贬值已成趋势之下,即使上市公司费尽心思进行财务造假,达到了成功上市或者保壳的目的,其实质收益除了方便控股股东延后进行局部套利外,其实质性收益可谓式微。更何况,在A股退市制度的持续推进下,诸多财务不合规的拟上市公司即使成功实现IPO、上市公司依赖财务造假即使还能勉强维持,但是,其不死鸟的“寿命”已注定不会太长。 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惩罚力度的加大,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财务造假风险度的上升,而A股退市制度的持续推进、以及IPO注册制改革的已然成行,又使得A股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收益相比此前大幅下降。在财务造假的风险度上升、收益大幅下降之下,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造假的动力显然会弱化。深层次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不会对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FSI总指数(财务安全水平)的持续下降感到意外,在财务造假收益和风险严重不匹配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将财务报表以“真面目”示人,尽管暗含无奈,但却不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追溯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安全变差的根源,所谓的“宏观经济不景气”难以构成主导性因素,上市公司财务造假的风险度上升、而收益大幅下降才是问题的根源。对于转型期的我国经济、尤其是各种利益交织的A股市场,厘清其诸多反常现象的背后根源,必须跳出表象看本质,而切不可人云亦云地陷入到认识的误区。
本文发于《企业观察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