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3096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7个理由告诉你,为什么你的公司招不到人才?

[复制链接]
3096 0
自从经济进入萧条期以来,人事主管们一直都在为企业的空缺职位发愁。美国劳工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从2007年夏季开始,空缺职位数量在今年五月份时达到最高点,而雇佣率却一直徘徊不前。尽管人事主管们把结构性问题,比如技术断层当做主要原因,但他们招聘时的策略失误却也不容忽视。
我们先后采访了2000位人事主管,并把他们的问题总结成以下七个例子来供大家参考。
1. 只谈工作,不谈薪水。我们在调查中发现,46%的雇主不会在工作要求中提及薪资状况,有些公司甚至认为,如果应聘者在面试之前就“暴露”了自己的预期薪水,那他就休想求职成功。而且,雇主们并不想让薪水问题挑起办公室内斗。
然而,薪资透明其实是雇主招聘成功的一大优势!求职者看到招聘要求上的薪资范围,不仅极有可能前来申请工作,而且也会觉得,这个雇主够直率,是真心实意地想要和自己交流。
2. 无视受众,招聘要求千篇一律。53%的雇主不顾求职者的年龄层,盲目使用一成不变的招聘要求。结果可想而知,“观众们”不会买账!如果一家医院想要找一位经验丰富的专业护理人员,那么符合要求的求职者一定比刚毕业的护士更能全面地考量这份工作。
凯业必达(CareerBuilder)求职公司CEO马特·弗格森在自己与别人合著的《人才方程式》一书中也做了相关调查。结果显示,年轻一代的求职者青睐工作平衡度和发展机遇,而老一代的求职者则更重视工作保障和公司声誉。
3. 求职者的应聘职位与公司空缺职位不一致就被刷掉。47%的雇主喜欢挑那些拥有工作职位与自己公司空缺职位一致的求职者。这样做虽然是条捷径,但求职者的质量却大打折扣。你以职位名称做标准来筛选简历无疑会漏掉很多技术、能力俱佳,但申请职位并不符合要求的求职者。比如说,一位接受过良好数据处理训练的社会学家也许以前并未做过市场调查的相关工作,但他具备的素质能力却非常适合这份工作,只要稍加指导,你还愁找不到满意的人吗?
4. 招聘时不考虑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83%的雇主在招聘时不会使用数据智能来了解当地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这样做就好比一个推销员站在一个空置的房子前等着有人来为自己开门一样,Too young, too simple!!!!!
尤其是那些地处都市圈之外的公司,更不能傻傻地以为,只要招聘广告一发出去就会有足够的求职者送上门来。人事主管们在招聘时要把眼光投向其它大城市,为了吸引更多人才来你们公司,提高薪水,加强福利也是必不可少的。
5. 没有完善的“人才备用库”。62%的雇主并没有给自己的公司建立一个“人才备用库”。殊不知,在公司职位出现空缺时,你随时都可以联系这些人。
一些流动性高的职位出现空缺会影响团队的工作效率和斗志,很多大企业对此早有预警,通常会提前做准备。而那些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公司却只能在频繁的招聘中耗费精力。
6. 为求职者设置技术障碍。69%的雇主表示,求职者如果使用的是移动设备,就无法在自己的招聘网站上直接申请工作。表面上看,这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但仔细观察不难发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已经快速成为了人们上网的主要工具,而凯业必达(CareerBuilder)求职网站50%的访问流量都被移动设备用户占去了。
那些雇主眼中的完美申请人——经验丰富,能力出众——却往往已经是别人盘里的菜。这些人在自己的手机上看到招聘信息后,是不大可能再回到笨重的电脑面前,打开你们的招聘网站重新投递自己简历的,所以……
7. 不懂得如何留住员工。超过37%的人事主管表示,自己公司并未做出任何努力来避免人员流失。
留住员工显然很重要,但这又跟人才招聘有什么关系呢?第一,降低员工流失率会减轻招聘人员的负担,从而让他们有精力去干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与求职者有效沟通,达成一致,而不是为不断冒出的空缺职位头疼。第二,公司努力留住员工会让整个团队幸福感大增,也会更加团结。人们有时就是愿意为那些真诚对待员工的公司卖力,通常情况下,这一点比薪水和职位头衔还重要。
现在知道你的公司为什么招不到人了吧?无论身处哪个行业,公司规模如何,都请你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优秀人才才能源源不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1

粉丝

1850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16:18 , Processed in 0.06014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