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322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北京城的前世今生 北京曾经叫“南京”

[复制链接]
2322 0

资料图


原标题:你可知道大北京从何而来北京古代城址的考古发现
2015年是北京建城3060周年。这一具体时间是如何确定的?三千余年来,北京城走过了多少风风雨雨,经历了多少世事变迁,皆通过考古工作一一展现。
西周:燕城
出土青铜器文字内容成为确定北京建城直接依据
“燕京”是北京城古代的称谓之一。北京城为什么会与“燕”联系在一起,又是何时与“燕”联系在一起的呢?
《史记》记载,西周初年周武王灭商后,封重臣召公奭于一处名为北燕的所在。这是文献中见到“燕”的最早记载。但北燕究竟在何处,长期以来学人不得其解。答案的解决要归功于考古学。
1962年夏,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的邹衡先生在房山区刘李店、黄土坡、董家林村一带进行调查并试掘。他把出土的陶片仔细整理,认为燕国的始封地极有可能就在琉璃河。
此后,琉璃河遗址开展了长达数十年的考古发掘。1986年11月下旬,当黄土坡村M1193号大墓发掘到底部时,天空飘起了雪花。为了赶在封冻前将墓葬清理完毕,考古人员加快了速度,冒雪清理。就在清理即将结束的前一天,负责墓底清理工作的人员,意外地从墓坑东南部的泥水中发现了两件完整的青铜器物——铜罍和铜盉。由于它们锈蚀严重,加之从墓底取出时全是泥水,工作人员决定先放入库房,待墓葬清理完毕后再进行除锈。想不到两个月后,经过除锈,这两件器物的盖内和器沿内壁上发现了同为43字的铭文。而文字的内容也成为确定北京建城的直接依据。
铭文的大意是:周王说,太保,你用盟誓和清酒来供你的君王。我非常满意你的供享,令你的儿子“克”做燕国的君侯,管理和使用那里的人民。克到达燕地,接收了土地和管理机构,为了纪念此事做了这件宝贵的器物。根据铭文,这两件青铜器被命名为“克罍”和“克盉”。从铭文中可以肯定的是:琉璃河遗址是西周燕国的始封地,也就是文献中的“燕”。
太保召公奭是周初三公(周公旦、召公奭、姜太公)之一,地位十分显赫。对于这座墓葬墓主人的身份,多数学者推断为召公奭的儿子燕侯克。
燕国建立之初,统治者在董家林村修筑了北京地区迄今最早的古城址——西周燕国都城。
那么,西周燕都城建成于具体哪一年?这要轮到天文学大显身手了。据《史记》记载,周武王十一年灭纣,同年封召公奭于北燕。武王十一年合公历是哪一年?
武王伐纣之年一直是学术界热衷讨论的问题,至少有四十多种不同的结论。
1976年,陕西临潼零口出土的利簋(一件青铜器)的铭文记载,武王克商时有天上哈雷彗星出现,这是一个重要的依据。1910年哈雷彗星出现过,按照它76年出现一次的规律。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的专家从1910年倒推上去,到第40次是公元前1057年。再结合《尚书·召诰》、《竹书纪年》的记载,专家们将公元前1045年定为武王克商,也就是琉璃河西周城的始封之年。
后来,“夏商周断代工程”根据天文推算、文献、金文历的综合研究,确定公元前1046年为武王克商年。
因此,以公元前1045年计算,至2015年为北京建城3060年的日子。
战国至西晋:蓟城
推测蓟城应在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
战国时期,北京地区是当时七雄之一的燕国所在地,城址为蓟城。据郦道元的《水经注》载,蓟城之名得于蓟丘。有些专家认为今广安门白云观西墙外有一高丘名为“蓟丘”,即是古蓟城址。考古人员在周边地区发现了大批燕式瓦当(宫殿建筑上的构件)、水井等。所以推测蓟城应在宣武门至和平门一带。但由于这一地区自战国两汉至今一直是城市建设的中心地区,历代建设可能把早期遗址彻底破坏了,所以还需要多一些的依据。
除了蓟城外,北京还发现了窦店、长沟、蔡庄等古城址,它们主要用于军事防御和对外扩张。
秦代的蓟城承袭战国,其位置仍在北京城西南。根据考古资料,当时蓟城南城墙,应在今法源寺以北,北墙应在长安街以南。但也需要更多的资料。
西东汉代除蓟城外,还发现有广阳、博陆城等小城址20余座。
1965年,北京西郊八宝山以西约500米,发现西晋王俊妻华芳墓。据墓志记载,华芳“假葬于燕国蓟城西二十里”。以墓中出土的一把骨尺折算,晋代20里就是8712米。由此可断定西晋蓟城的西城墙,就在今天会城门附近。
唐:幽州
东至法源寺西至白云观
唐代的北京城名为“幽州”,是北方的军事重镇。幽州城的规模,据《太平寰宇记》引《郡国志》载:“蓟城南北九里,东西七里,开十门。”城周长32里,约合今23里(每唐里约合今0.72里),呈长方形。城的四至史书缺载,根据出土的唐墓志及石经山的唐代石经题记等,大致可以断定东城垣在今西城烂缦胡同与法源寺之间的南北一线;西城垣在白云观西土城台至小红庙村之南北一线;北城垣在白云观至头发胡同一线;南城垣在今西城姚家井以北的里仁街东西一线。
幽州城的位置与北魏蓟城的位置基本一致。城内西南设有子城、坊、市。
辽:南京
“南线阁”、“北线阁”之名疑来自辽代
938年,辽太宗在唐幽州城的基础上兴建土木,定为“南京幽都府”。
1012年,辽圣宗改为“析津府”,设辽南京。南京是辽五京中最大的城。其北城墙在白云观北侧东西一线;南城墙在白纸坊东、西街一线;东城墙在烂缦胡同与法源寺之间;西城墙在会城门至莲花河东岸。
南京(燕京)虽称为“京”,但在它属辽的187年中,只有保大二年(1122年),燕王耶律淳、秦王耶律定在这里当了10个月的皇帝。所以说不上是辽国真正的国都,恐怕也只能算政治军事重镇。
《辽史·地理志》载南京“城方三十六里,崇三丈,衡广一丈五尺”。有八座城门,“皇城”在西南隅,有居民住的26坊,城北设市。城市的人口达30万,除汉族外,还有奚、渤海等少数民族,从“肃慎”、“罽宾”等坊名可以看出还有东北、西域的少数民族。
“皇城”的东北隅建有燕角楼——其位置几乎正当辽南京的城市中心,是城中最重要的地标之一。明代其地仍称“燕角”。现在西城区有南线阁、北线阁等地名,有学者认为“线阁”即为“燕角”之讹误。
金:中都
北京正式成为统治半个中国的政治中心
北京二环路的西南区域,埋藏着一座古代的城市。它不像后来的元大都在北土城还留有城垣残迹可供剖析,也不像明清北京城在东便门、西便门保存有城墙可供观瞻。但它开创了北京成为首都的新纪元。这就是至今已有862周年的金代中都。
金代海陵王完颜亮在天德三年(1151年)颁布《议迁都燕京诏》,在辽南京城的基础上扩建新城,共征用民夫80万、兵夫40万。
这座城将辽南京城东、西、南三面城墙各向外扩展三里。城墙周长共18690米,全部为夯土版筑而成。
贞元元年(1153年)3月,完颜亮正式下诏迁都,改辽南京为中都。从此北京正式成为统治半个中国的政治中心,成为国家的首都,并被后世大一统的元、明、清三朝沿袭。可惜,这座宏伟的城市仅存62年便被蒙古军队放火烧毁。
金中都由大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相套组成。但经过800多年的风雨侵蚀,只有三段城墙保留,诉说着当年的辉煌与壮观。最大一处是丰台区凤凰嘴村的西南角城墙,东西长20米,高约3米;一处位于丰台区水产公司仓库院内,西距凤凰嘴约20米,为南墙;还有一处仅长几米,位于高楼村,是西墙的残存夯土。
大城全长37公里,开有城门13座。这些门中,有2座名为丽泽门和会城门。“丽泽”、“会城”的地名也一直流传至今。南面的丰宜门为整个城市的正门,因门外有拜郊台,所以至今留有“丰台”的地名。
皇城基本位于大城中央略偏西,在现在的广安门以南,为长方形小城。周长9里30步。开有4门。
皇城的中央为宫城。宫城的布局分为中、东、西三路,主要宫殿在中路。宫城是完颜亮仿制汴京营建的。为此他特意派工匠将汴京的宫城绘制下来交给张浩,让他按图修建,并且从汴京征集了大量能工巧匠,将汴京宫殿中的可用部件都拆了下来,运至中都。
城内的居民区称为坊。中都内共有62坊,比辽南京多36坊,坊名如北卢龙坊、棠阴坊等,仍沿袭辽南京的旧称。
金朝把原在西郊一条名叫洗马沟的小河圈入中都内,流经皇城的西部,营建成西苑(又称鱼藻池、同乐园或太液池)。1992年,考古人员对鱼藻池及其湖心岛遗址进行了发掘。800多年过去了,这里已成为原宣武区白纸坊的青年湖。经过发掘,清理出一些金代的河堤岸。侯仁之先生据此撰写了《金中都鱼藻池遗址简介》,于1993年10月立于青年湖。
1990年的“西厢工程”北起西便门,南至菜户营,南北纵贯金中都宫城的中轴线。市文物局向市政府写紧急报告,得到市领导的重视。经过5个月的勘探,在鸭子桥南里3号楼前和滨河路31号楼前发现了大面积的建筑基础夯土。参照文献记载,前者应是应天门,后者很有可能是金中都大安殿(相当于故宫的太和殿)。两者间的白纸坊西大街与滨河西路交叉路口发现的夯土区应为大安门。
侯仁之先生又写了《北京建都记》,于2002年7月立于广安门外滨河公园,写明“刊石于金中都大安殿故址之前”。
1990年10月,北京市园林局在右安门外的玉林小区建宿舍楼时发现一些排列整齐的石板和木桩。考古人员到现场后,确定这是一处水涵洞,也被称为水关,就是穿城墙下,供河水进出的水道建筑。次年3至6月,进行了正式发掘,将水关遗址全部揭露出来了。
水关遗址位于凉水河(金中都南护城河)北岸,这个位置是金中都景风门西侧的城垣下。它表明,金中都的水系,源于西湖(今莲花池),流经鱼藻池(今青年湖),再流过龙津桥,之后折向东南,经过水关出城。
水关是一处木石结构的建筑,用材巨大。它的底部建筑结构是现存中国古代都城水关遗址中体量最大的,建造方法同宋代《营造法式》中的记载一致。
元:大都
建国门外古观象台乃是元大都东南角楼旧址
元太祖十年(1215年),蒙古兵攻破金中都。宏伟的金皇城宫殿,毁于兵火。中统二年(1261年),创下不世战功的元世祖忽必烈初到金中都旧城时,由于没有宫殿,只能住在当时的远郊区、现在的市中心北海太宁(亦称大宁、万宁、孝宁等名)离宫。
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令刘秉忠在金中都东北方主持营建新都城,并将其命名为“大都”(蒙古语为“汗八里”,即大汗之城)。太宁宫被指定为新城设计的中心。
元大都是在空阔的平地上规划兴建的,也是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垣相套的传统形制。在平面布局上采用了我国传统的所谓“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原则。它“城方六十里,门11座”。平面略作长方形。
大都城的城墙用夯土筑成,城墙四角建有角楼,今建国门外南侧的古观象台,就是元大都东南角楼旧址。
北面城墙现在德胜门外祁家豁子一带,并向东西两侧延伸。蓟门里学院路一带仍保留有土丘遗迹,俗称“土城”。东西两面城墙的南段与明、清北京城的东西城墙是重合的。
1969年5月,拆除西直门箭楼时,明代的城墙内赫然出现了元大都和义门的瓮城城门。门洞内刻的题记证明是在1358年加筑的。城门设置有防御火攻装置:城楼中心西壁台阶下并列两个水窝,每个水窝由五个水眼的石箅子构成,下面是砖砌的水池。池外砌有流水沟,水经沟分三孔可达木质城门额上。这是我国建筑史上首次发现的防火新资料。城门洞用砖券砌筑,比明代城门洞矮小,所用砖料是一种薄型城砖。
元大都城经过周密规划,今鼓楼以北设立了“中心阁”。把全城中心作出明确的标志,在我国城市建筑史上是一大创举。全城的街道纵横交错,有如棋盘。
明清:北京城
“四九城”一说源自嘉靖朝
现今的北京旧城(二环路以内范围),是在明北京城的基础上不断改扩形成的。
明永乐四年(1406年),明成祖朱棣“诏建北京宫殿”,于1420年建成。重建的北京城,依然采用了元大都的格局,采用大城、皇城、宫城的格局。嘉靖朝又加筑了外城,呈“品”字形。“四九城”的名称也最先来源于此。壮美的中轴线是整座城市的脊梁。
庄严的宫殿,秀美的御苑,严密的城门,典雅的角楼,深邃的寺庙,各异的胡同,栉比的四合院……都集中体现了明帝都北京城的总体设计思想和建筑工艺的精髓。
清代北京城的建设是以明北京城为基础的。清政府对城市进行了一些改造和扩建,增建了一些王府和胡同。这也就形成了现在北京旧城的基本风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09:54 , Processed in 0.06134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