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哥廷根大学 于晓华 引言:金融危机的理论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金德尔伯格的《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此书用讲故事的形式,把西方主要金融危机的历史梳理了一遍,从平实的语言中看出惊心动魄。这本书在西方学术界,政策界和投资界产生了深远了影响。 凯恩斯说过,人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唯一不变的本性就是“贪婪”。贪婪是促进社会进步的动力,也是造成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所以,人类的历史就在不断的循环中前进。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是由贪婪所引起的;这也是金德尔伯格书的题目所表示的东西:疯狂,惊恐和崩溃。 解释金融危机,索罗斯不愧是哲学家和投机实务高手,他的“反射理论”其实是金德尔伯格理论的另外一个的通俗解释。索罗斯相信,市场短期内可以稍微偏离均衡,但是从长期来必须要恢复均衡。这个恢复均衡的过程就是反射的过程。 大部分人只能看到短期的疯狂投机行为,不断地短期偏离,积累成一个长期的巨大的偏离。这是危机的第一阶段。当人们突然看到,价格已经偏离均衡到不可思议的程度,比如一朵郁金香可以抵上一个人数年工资的时候,或者一套房子价格需要几辈子打工来购买的时候,人们开始恐慌,和怀疑,这是危机的第二阶段。当所有的人都不相信价格会继续上涨时,就开始竞相抛售,这就是危机的第三阶段—崩溃。这就使金融危机的“三步曲”。金融危机或者经济危机,虽然有其先兆和必然性,但是其具体什么时候发生,和对地震的预测一样,理论上基本是不可能。 最容易成为投机对象的是一些短期内供给非常难以提高产品;最典型是古董,土地和不动产,有价证券,一些矿产品和一些农产品。古董因为历史原因,供给已经限定;土地总量也是给定的;一些有价证券发行量短期内一般也是固定的;矿产品总量也是给定的;一些农产品由于季节性和生产的长期性,短期内很难提高产量,也非常容易成为投机对象。 如果从1637年荷兰郁金香泡沫危机开始,人类已经经历了一个又一个金融危机。中国从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开始,经济危机也是连绵不断。每一个王朝或者ZF的灭亡都离不开金融危机的冲击。 我前面已经讲了明朝灭亡和经济危机之间的关系。中国清王朝的灭亡也是被一次经济危机引起,具体的就是指1910年左右的“橡胶泡沫危机”。我必须指出,金融危机只是一个引子,这背后还有更多的经济背景,我在将在今后的文章中逐一介绍。 晚清的经济背景 清朝作为一个农业国家,从经济生产角度来说,在鸦片战争之前,在给定的技术条件下已经达到了最优。按照麦迪生的统计,中国的GDP在1820年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3%。在这之前的100年的经济平稳发展,离不开ZF的轻税收政策。其起源点是康熙皇帝于1712年4月4日开始实施的“摊丁入亩”政策,废除了人头税,税收按照土地面积征收。这简化了税收成本,保证了税收公平和实际的轻税率。 在1820年之前的一百年之间,清王朝的总体税收并没有增加多少。按照历史记载,清朝税收1725年为3611万两,1753年为3977万两,1812年为4334万两,到了1841年为3860万两。其中,田赋提供了总收入的75-80%。 但是,这样稳定和较轻的税收政策,在鸦片战争之后被打破,尤其在太平天国发生后,ZF为了应付内乱外患,必须要开征新的税收来源。太平天国在1853年攻占了南京,清朝ZF为了镇压太平军,从江北的扬州开始征收“厘金”。就是货物过境要征收1%的过境税,这大概就是厘金名字的来源吧。后来,该政策推广到各地,税率不断加码,清朝末年多数的省份的厘金税率已经超过5%。厘金渐渐成为地方ZF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ZF的另外一个税收来源就是关税,在英国人赫德的有效率的管理下,中国的关税收入不断扩大。1893年税收收入已经接近2200万两。 按照贾米森的统计在19世纪最后的10年,清王朝税收约为8900万两,其中田赋约为2509万两,关税收入为2200万两,厘金收入约为1295万两,盐税(包括盐厘金)也约为1366万两,剩下的位漕粮(650两),鸦片税收(223万两)和其他等。也就是说,到了清朝末年,ZF税收基本上为四分天下:田赋,关税,厘金和盐税,以及其他。大概各占四分之一。除了田赋,剩下的70%的税收收入与贸易相关。 这个财政收入数字可能被严重低估,或者清朝最后10年财政收入极度扩张。1911年资政院编制的帝国预算为3.02亿两白银。如果考虑到ZF的田赋收入很难提高,那到了1910年左右的时候,贸易相关的财政收入超过90%。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清朝末年的财政收入建立在贸易基础上。 清王朝作为农业国家,8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从事农业。而国家财政收入的90%却建立在贸易的基础上。这种不对称的经济结构,使得ZF非常脆弱。如果发生经济危机,国内和国际贸易萎缩,税收必然会萎缩,由于支出存在刚性,那对清ZF的打击肯定是致命的;而对于自给自足的农民,冲击相对较小。 正是这样的一个脆弱财政结构,在1910年的“橡胶泡沫危机”导致的“银行”(钱庄)破产背景之下,使得清王朝轰然倒地。 “橡胶泡沫危机” 关于1910年的橡胶危机,已经有大量的文献作了详细的介绍,我这里择其要点介绍一下。 在20世纪初,由于汽车工业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对橡胶的大量需求。因为当时的化工技术落后,汽车轮胎,雨衣,胶鞋等都需要天然橡胶。而橡胶树从种植到收获,需要7年以上。这样的结构为金融泡沫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炒作素材。由于需求的迅速扩张,供给短期无法跟上,橡胶价格开始快速上升。 上海由于开埠较早,金融非常发达,银行业(钱庄)和股票都已经成熟。在面对橡胶市场的良好前景时,很多人在上海设立橡胶公司,发行股票,筹集资金。1910年1月到7月,每月有几十种新的橡胶股票上市,这些公司利用媒体大肆宣扬公司的良好前景和行业的美好未来。 投资者也开始疯狂的投资橡胶公司股票,尤其是“钱庄”等卷入了股票投资,使得股票价格狂涨。据东亚同文会的估计,当时橡胶的总投资额为6000万两,其中70-80%为中国人所有,其中大部分是来自中国人的钱庄。 以兰格志和斯尼王两支股票为例。兰格志股票在1910年3月2日价格为1080两白银,到了3月39日上涨到1675两,之后一直保持在1400-1500之间;斯尼王股票在2月25日价格为630两,到了7月11日上升到了1375两。 不过由于美国在1910年中实行橡胶消费限制政策,导致国际市场橡胶价格大跌。橡胶的生产成本当时仅为18便士。但是,1910年4月伦敦橡胶价格最高每磅12先令5便士;到了7月底下降为9先令3便士,之后更是猛跌到了6先令。国际市场橡胶价格的暴跌打破了很多人的美梦,橡胶原来不是像原来想象的那样炙手可热。上海市场的橡胶公司股票也开始暴跌。 1910年7月21日,上海的正元、兆康、谦余3家钱庄倒闭(3家共损失500余万两),而与这3家钱庄关系密切的森源、元丰、会丰、协丰、晋大等5家钱庄也在随后倒闭。为了防止危机的进一步扩善,上海道台蔡乃煌采取了救市政策。他在征得清ZF的同意后,与9家外资银行借款350万两,并拨付官银300万两,存入了上海最大的两家钱庄:源丰润和义善源及分属庄号。上海市场暂时趋于平津。从现代经济学的观点来看,蔡乃煌的救市政策是正确的,也是非常有效的。可惜,蔡乃煌只是复杂的大清朝机器上的一个小螺丝。 到了9月份,清ZF要从上海库银里面提取190万两白银偿还庚子赔款,蔡乃煌鉴于上海市面还没有稳定,请求ZF从大清银行先暂借200万两垫付。但是这个建议正好被其政治对手利用,其政治对手江苏巡抚参奏蔡说:妄称市面恐慌,恫吓ZF,不顾朝廷颜面,拖付“庚款“。清朝ZF于是听信谗言,将蔡乃煌革职查办,限令两月之内提取交割存银完毕。无奈之下,蔡乃煌只得向源丰润和义善源提取200万辆白银。 这是又一轮更大危机的开始。10月7日,外国银行开始拒收21家上海钱庄的庄票,使得源丰润倒闭,牵连6家大型银庄倒闭。在恐惧气氛中,外国银行开始向中国钱庄收回拆借款。波涛汹涌,ZF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开始第二轮救市,两江总督张人俊等开始出面,以江苏的盐厘担保向外国3家银行借款300万两。 无奈由于ZF在第一轮的救市中,没有统一思想,导致信誉丧失,导致第一轮救市政策前功尽弃;第二轮危机的冲击更大,由于ZF的能力有限,救助显得无能为力。到1911年3月之前上海又有30多家钱庄倒闭,最终在1911年3月20日,另外一家大钱庄义善源也不得不宣布倒闭。 1910年初,上海共有钱庄91家,橡胶风潮影响倒闭了48家。 清王朝的覆灭
橡胶危机扩散不仅是局限于银行业,间接的连锁反应让人意想不到,最终促使了清王朝的灭亡。
第一,上海的钱庄业对贸易至关重要。上海钱庄的庄票原来可以凭借其信用在沿江和沿海贸易中广泛使用。但是,由于钱庄的倒闭,很多存款和庄票作废,连累了很多民族企业倒闭。镇江,南京,芜湖,武汉,天津等城市的很多布庄,米庄等在这波风潮中也随之倒闭。上面已经详细描述过,清朝末年的时候,国家财政收入的90%来自于贸易相关税收。
上海钱庄倒闭,进出口贸易,国内贸易也受到损害,关税,厘金以及鸦片等税收收入也不可避免的下降。上海作为中国主要的对外贸易基地,上海海关的税收收入占中国所有关税收入一半以上。现在我没有找到清ZF在1911年的财政收入统计,但是下降超过20%应该是可以预计的。
1911年对清ZF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一年。由于不断的对外战争赔款,和国内政局不稳,以及铁路,电报,矿山等各种新式事业的开展,支出不断扩大,但是1911年的税收收入却下降。为了度过难关,清ZF想到了抵押川汉铁路的修筑权,向外国银行贷款。
第二,1904年川汉铁路公司在成都设立。为了建设一条四川通向外界的道路,当时川汉铁路采取民间集资的方法,筹集了1400万两白银。到了1911年的时候,其中700万两已经花费在修筑铁路上;剩余的700万两由川汉铁路的经理施典章投资在上海的股票市场。1911年橡胶泡沫的破灭,导致了这700万两投资中的300万两亏空。
清ZF准备收回川汉铁路修筑权的时候,同意给四川人民与1100万两白银相对应的股票,但是四川人民坚决要求ZF赔偿那亏空的300万两。年轻的摄政王载沣,坚决不同意补偿这300万两,认为这是民营公司的亏损,国家不应该补偿。
可是为了这300万,四川人民坚决不同意铁路国有化的政策,于是揭竿而起,演化为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清ZF硬碰硬,决定从武汉调兵镇压四川起义。
不幸而又幸运的是,武汉的几个起义士兵制造炸弹走火,引发了轰轰烈烈的没有预先计划的“武昌起义“,由于武汉空虚,起义一举成功。清ZF想镇压,可是由于财政的空虚,以及袁世凯篡权阴谋,导致镇压失败。
最后在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在无奈之下,只能宣布退位诏书,支持共和。值得一提的是,清廷退位换来的是清朝皇帝可以继续居住紫禁城,以及每年400万两的生活费。
堂堂一个大清王朝的皇帝,最后用400万两白银就打发了!可见清廷最后财政的艰难。
作为一个花絮,作为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的焦点,“川汉铁路“在100多年后的2010年12月22日,伴随着宜万铁路的修通才算完成了其100多年前的目标。历史是何等的造物弄人啊!
结论
清朝灭亡的根本经济原因是国家的财政收入结构和国家的经济结构不匹配。
清朝末期,财政收入超过90%的部分依赖于贸易(厘金和关税,鸦片税,盐税)等。1910年上海的橡胶泡沫破灭,由于ZF内部的权力斗争,导致救市失败,最后严重打击了上海的金融业,使得半数钱庄破产,间接导致国内外贸易萎缩,最终导致了ZF财政收入的下降。由于战争赔款,内部叛乱频繁,以及新事业的不断开张,ZF开支不断扩张,而无法削减。这是清朝覆灭的基础原因。
同时,由于上海“橡胶泡沫“的破灭,使得民营的川汉铁路公司在上海的投资损失300万两白银。这成为了清ZF在国有化川汉铁路过程中和四川人民斗争的焦点:清ZF不愿意负担这损失,而民众坚决要求ZF负担这300万两。矛盾最终衍化为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导致了“武昌起义“的成功,ZF武力镇压,最终成为了清朝灭亡的导火索。
启示
抚今追昔,清朝灭亡的教训对现在中国的经济结构也是一种警示。虽然时代变化了,但是内部还有一些共通东西。这值得我们警醒。如果财政收入建立在不可控和不可持续的发展基础上,风险迟早要爆发(谢谢PS29 网友的总结),当今希腊的债务危机即是在于此。
中国现在最大的泡沫,众所周知,就是房地产泡沫。ZF的收入,尤其是地方ZF收入严重依赖房地产。从清朝灭亡的故事可以看出,如果房地产泡沫破灭,连锁打击有多大,或许只有等待泡沫破灭后才知道。
按照金德尔伯格的危机三步曲理论:中国房地产泡沫,疯狂阶段已经结束,开始了怀疑和惊恐阶段,至于什么时候进入第三阶段,只有泡沫破灭之后才会知道。对于处江湖之远的我们只有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