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7日,我正在上班,听同事说,盐涨价了,大家都在抢盐。1块钱1包的盐涨到了5~10块。
下午2点多,我给老妈打电话,她说跟着一些邻居的大妈一起跑了地质大队、河南岸、龙丰好几个市场,抢到了10包。
晚上回家,老妈说老爸在湖南老家也听说“刮盐风”,去集市买了100斤回来,到了村子里,很多人都在说“刮盐风了”,老爸分给了邻居们一半。原价进原价转让一半,可花了好几个小时,挑了十几里地啊。
然后,谣言的源头出来了,散布谣言的人被抓了,但是很多人因为这个事情赔了许多钱——进了很多高价盐卖不出去。估计可以用几代人也用不完。无独有偶,企业中也经常出现这样的事情。在这里跟大伙聊聊“战略库存”的事。
企业运营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备库存的情况,理由五花八门,据我经历过的的跟大家做些分享。备库存或者形成呆滞库存的原因:
1、新项目新产品,买的少不受人待见——供应商不愿意接单,所以必须把采购订单适当放大(这个问题针对价格低的注塑、五金件不是很严重,一般不会造成大的损失),而新项目的产品更替很快,有些物料又是专用物料,贪图单价的蝇头小利,却以300多万的呆滞物料损失收尾。
2、关键零部件价格高,采购议价中供应商以达到采购量价格让利的方式“促销”,比如14.5USD一个的IC,如果采购20万个,一个便宜1USD.在这种情形下,往往会考虑成本的原因——我一个成品都赚不了1USD,如果是这里能省下1USD,那我产品的利润就大幅提高了。这给人极大的诱惑,以致于一次性采购未来数月甚至2年的用量。而市场变化多端,巨大的库存意味着巨大的损失。最后该物料的采购损失将近1000万人民币。
3、供应商以“绝版”、“停产”或者营造出市场供货紧张的氛围,曾经出现过所有同行都在抢关键零部件,以能抢到为荣。有些公司动用上亿备库存。结果生产商照样生产,升级换代的产品不断推出,竞争对手提前切换了价格更低质量更好的零部件,加上汇率变动等原因,导致公司很长时间都面临消化库存、处理库存的窘境,呆滞库存两千多万,最后损失也超过1000万。
在这些业务里,往往是业务部门传递信息给且高层,高层做出决策,最后,出现问题没有人能敢追究谁的责任。
这个问题值得大家深思,到底怎么避免战略库存变成战略包袱?公司内部应该有谁来负责点刹,在采购过程中有触发条件时及时纠正?
既然开提出了问题,还是要讲讲解决的思路: 1、通过授权管理,对超过一定金额的特殊采购行为要经过董事会审议通过; 2、通过库存管理——库龄管理可发现异常,当超过3个月就需要分析对策; 3、通过系统设置异常报表——如当月采购大于当月生产领用的2倍则警示; 4、采购订单的控制——采购订单需要PMC以及分管生产的领导签字,避免个别人的故意或者错误的采购发生。 5、财务审核及付款也可以发现问题,有责任心的会计、主管、出纳会发现付款金额的剧增,或者是大额的预付款,如果发现可及时追查原因及合理性。 首先靠制度和流程控制风险,再加上人的责任心,还有这历史经验可借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