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式生产时计划部门根据市场需求,按照物料清单计算零件的需求量和各生产阶段的提前期,确定每个零部件的投入产出计划,按照计划发出生产指令和采购订货指令。各车间、工序按计划生产零部件,将实际完成情况反馈到生产计划部门,并将加工完整的零部件送到下一工序或者下游车间,整个过程相当于从前工序往后工序推动,所以称为推动式生产。
很多企业,采用“多买一些材料,多投入一些到产线,多做一些半成品,多备一些库存”的方式,一切为了满足客户出货。许多制造企业不惜从采购、生产投入、提前生产、多做库存来解决上帝的需求。
然而,这么做真的好么?这么做真的可以么?有哪些弊端?
当满足客户出货这一条看上去“名声不错”、“口碑很好”的要求做得不错的时候,企业往往会面临很多的问题: 一、材料过量采购。当产品需求减少的时候,发现仓库里和产线的材料半成品发现大量的多余,有些专用料失去了利用价值,直接造成了损失。库存管理的成本暂且不多说了。 二、成品的呆滞。备多了库存,在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客户要求变更的情况下,库存的成品需要进行改修出货甚至改制成其他的产品。最糟糕的情况是只能拆解后把能继续使用的领部件卸下来。损失的不止是人工与制造成本,还损失了一部分的材料。 三、过多的产线投料掩盖了制造现场的问题。当产线出现机器故障、短暂停机、员工缺勤时,产能无法利用到正常水平,而依靠大量投料、多做半成品的方式来解决现场管理、产品按时完成生产计划的问题。
大家请留意自己公司,是否月末出现了很大金额的“在制品”,是否出现很多的“半成品”,是否出现各工序/车间各自为战的情形?
我了解过一些公司,他们采用提前一天下达工单的方式,工单发料当晚后,次日即可完成工单生产数量(大的客户订单,根据产线的产能下达每一天的生产数量),这样产线不会有多余的材料(少数零件因包装数量多于采购数量,此部分增量会及时退仓处理)。如果产线出现机器故障或者停线,问题必须解决,否则当天的生产任务就无法完成。
成本控制,需要我们去了解制造管理,需要了解现场的具体操作情况。这个例子给我们非常大的启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