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几天都讲的干巴巴的算术逻辑,今天讲讲分钱的事情吧。就如连续吃了几天菜干,今天菜里有肉~ 话说采购这个岗位,曾有一个员工公开场合说:让我去做采购,不给发工资都行。这人话里有话——我靠拿回扣收礼,一定远远高于现在的工资。脑子里可能已经憧憬着吃香的喝辣的、有豪车接送、有美女作陪、出入高档会所、捏脚按摩洗桑拿、K歌旅游随便玩。
现在信息化已经到了爆炸的年代,一个东西买贵了有N种方法可以查得到的。只要不是独家供应的,一定有比价的机会。 亲,幻想无罪,实则不然啊。把采购开发、采购监督、采购执行分成三个部门,采购开发的搞不懂最后采购监督会选定哪一家,供应商也不敢轻易撒鹰啊。采购监督收到标书,跟研发、技术、采购开发一起开标定标,定了谁然后由采购部门去下单采购。自始至终,都让人不晓得该给谁送礼,人说浑水摸鱼,这叫做分权牵制。
采购开发的收入来自基本工资+提成,提成这块则来自采购降价。采购降价怎么算?我讲讲几种方案: 方案一:按现在价格与上次价格比较 差价*数量=降价金额 假如2017年12月31日价格是1块钱,4月份降到0.9,则算出单个降价0.1,现在问题来了,如果10月份降价到0.88,按照这个逻辑计算,则以后只能享受0.02的降价了。这让采购开发很恼火——公司得利我吃亏。 方案二:采购价格与一年前的价格对比 (当月采购价格-上年同期的采购价格)*数量=降价金额。 这么设计,让采购开发的人会努力去做价格降低,每个月有降价,节约金额就变大,如果几个月不做工作,随着时间推移,上年同期价格是越来越低,提成越拿越少。 比较之后我们肯定选择第二方案。
我们再从公司和采购开发双方角度去考虑接下来的问题: 1、如果外购物料,由于汇率波动导致材料成本变化,是否算入节约?假如人民币贬值,外购料去谈价格比较容易——毕竟人民币贬值后人家收到同样的美元后换回的人民币多了嘛。如果只是按外币价格算降价,这不是亏了公司、肥了个人? 2、使用替代问题,找了一个可以替代的材料,质量可能有一些瑕疵,不良率会提升,但是确实采购成本有降低,如何防范这种风险? 3、内外购转换问题,如果人民币持续贬值,我们可能把一些内购换成外购,或者外购后补税后转做内购。如何正确计算这些采购降价的金额?
针对以上问题,我个人的想法是: 1、按人民币价格计算成本,这样在人民币贬值的情况下,让采购开发感受到压力,及时去找供应商降价。但如果剧烈波动时可以适当做一些折算,给采购开发一点时间。比如去年8月份汇率波动5%,如果几百万的成本上升会让采购当月的提成是负数(算作0).而实际这块的损失在外销那块有很大程度上的弥补的。比如本月算作波动3%,下月再波动2%+当月实际波动,这样就把影响减少了。 2、材料不良率、生产损坏这些指标是一定要纳入考核体系的,否则会出现失控的局面,而且要对这块加大处罚措施,防止为了私利牺牲产品质量损害公司利益。比如正常的不良率1%,如替代品超过此数,损失要按材料成本*N倍做处罚。从节约金额中扣除。 3、内外购转换,用实际计算得到的人民币的成本去比较,做好对照管理表,这样就非常清晰地反映出来这块采购的降价金额是多少。
至于提成比例,不同行业比例不同,一般会按降价金额的1~5%。这里不便做固定的比例给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