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008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生活中的经济学-测不准原理的启示

[复制链接]
2008 0
测不准原理的启示

觉。如果客观环境没有对我们的五官发出信号,我们怎么能对环境有感觉。拿触觉来讲,是周围的物体有力作用到我们的皮肤上,才发生了触觉。而且力在作用的时候,必定有位移,无论这位移是多么微小,否则力是不能被感知的。有力有位移,就有功的消耗。所以触觉之能够生效必有功的消耗。听觉则是周围的声波作用到我们的耳膜上,才能感到声音。声源发出声波也有能量消耗。所以听觉之所以能够发生也有能量的消耗。味觉和嗅觉则是化学分子和我们的感觉器官的相互作用。总起来说,我们能够察知环境是因为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无法察知环境在不和我们发生相互作用时是什么样。测不准原理是对的。 但是视觉有没有相互作用呢?看起来好像没有。我们看到的东西完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但是按照光学原理,是因为有光波或光子冲击到我们的视网膜上才能够感知有光。我们看到周围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了太阳光,反射是有选择性的,反射红光的物体我们看到它是红颜色,如此等等。那么物体反射光线,有没有改变物体本身呢?根据量子学说,在微观的层面上,当光子从物体反射时,物体的量子状态已经发生变化,已经不是原来的状态了。不过这种变化极              茅于轼



    测不准原理是说,你不可能客观地观察一个事物,看清它的原来面貌。任何测量都是一个相互的作用。所以当你观察它的时候,由于观察对它的影响,他已经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比如讲,我们测一杯水的温度,把温度计放进水里,由于温度计的温度不同于水的温度,当你把温度计放进水里去的时候,杯子里水的温度就已经改变了。所以你测到的温度不是原来的水的温度,而是一个混合了水和温度计温度的温度。除非你事先把温度计的温度调整到和水的温度一样,把温度计插进水里去的时候,水的温度不会变。可是你在测量水温以前并不知道水温是多少,也就无法事先调整温度计的温度。总之,绝对准确杯子里的水温是不可能的。

    类似地,你也不可能测量导线中的电流或电压。因为测电流就要把电流表串接进电路中,这样必定会增加一个电阻,从而改变了电路中的电流大小。测电压也一样,电压表并接在电路中,由电压表的电流察知电压的大小。原来的电路中分流了一小部分电流,电压就起了变化,就不是原来的电压了。

    人类察知周围的事物靠的是我们的五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严格讲,这五官也是靠相互作用才能使我们有感觉。如果客观环境没有对我们的五官发出信号,我们怎么能对环境有感觉。拿触觉来讲,是周围的物体有力作用到我们的皮肤上,才发生了触觉。而且力在作用的时候,必定有位移,无论这位移是多么微小,否则力是不能被感知的。有力有位移,就有功的消耗。所以触觉之能够生效必有功的消耗。听觉则是周围的声波作用到我们的耳膜上,才能感到声音。声源发出声波也有能量消耗。所以听觉之所以能够发生也有能量的消耗。味觉和嗅觉则是化学分子和我们的感觉器官的相互作用。总起来说,我们能够察知环境是因为我们的感觉器官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我们无法察知环境在不和我们发生相互作用时是什么样。测不准原理是对的。

    但是视觉有没有相互作用呢?看起来好像没有。我们看到的东西完全是一个客观的存在。但是按照光学原理,是因为有光波或光子冲击到我们的视网膜上才能够感知有光。我们看到周围的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了太阳光,反射是有选择性的,反射红光的物体我们看到它是红颜色,如此等等。那么物体反射光线,有没有改变物体本身呢?根据量子学说,在微观的层面上,当光子从物体反射时,物体的量子状态已经发生变化,已经不是原来的状态了。不过这种变化极为微小,在宏观上是感觉不出来的。所以我们看到的物体好像就是它原来的状态。如果我们的观察深入到原子核内,就会发现由于外界光子的冲击而改变了它。这就是测不准原理,你不可能观察到不被干扰的物体。

    这确实是叫人惊讶的事。我们的视觉异常灵敏,能够感知非常微小的外力。光线的力微小到可以忽略不计。但是能被我们的视网膜所感知。不但有光感,而能够细分物体的轮廓,能够区分光线波长的长短,识别物体的颜色。其实,嗅觉也是非常灵敏的,特别是狗的嗅觉,只要有极少的分子,就能被我们感知。这真是造物的神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19:51 , Processed in 0.05844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