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账,有多种算法 【有一家公司,买地盖厂房,机器设备全配齐,然订单寥寥,车间停停打打,成本算的是恨天高,问曰:固定资产折旧我可按产能利用率分给产品么?此为旧事,若干年后,事业蒸蒸日上,开始搞起了阿米巴经营会计核算,连续三年收入增长三成以上,利润连续三年翻番。见人就夸阿米巴,明白人却说:乃多年技术积累、淘汰劣质客户、收获高毛利量大订单使然,阿米巴有激活员工积极性的功效,却非此三年光鲜亮丽之主因】 第一节、成本核算法的弊端 成本核算是制造企业的一个老大难,成本核算的结果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因而很难获得高质量的成本核算结果,自然也无法为公司的销售报价、成本分析与控制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料。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成本核算的质量差?我们不妨做一些简单的原因分析: 1、材料成本 ①产品BOM不及时、不准确 很多企业产品可以做出来,采购也能把所需的物料买回来,可是公司无法提供产品BOM。这有点奇葩:孩子都生出来了,可不知道父母是谁。可能这些公司都是生产孙悟空的——不知道父母是谁,吸收日月之精华某日就从石头蛋里蹦出来。 【产品BOM必须由公司研发部门负责提供,在量产的时候移交给PMC,由生产技术部门接管,后续的变更,必须经过研发负责人群发进出口部、生技、PMC、采购、仓库、质量、销售及财务,一句话概况:研发负责人对产品的BOM实现三包:包生包死包埋】 ②损耗和损坏搞不清楚、分不明白 典型的如压铸、注塑、吸塑、钣金等行业,因为水口料、边角料存在再利用,产品正常损耗到底多少比率难有实数。而生产过程中的损坏、报废以及客退品也存在再利用,由于盘点也存在一定难度,导致真实的材料成本根本弄不清楚。成本会计都成了葫芦僧,月月年年判的葫芦案。 【第一种思路是研发测算。没有历史数据的时候,研发设计人员,根据图纸可以定损耗数据。根据图纸做的测算,比财务或者现场人员拍脑袋靠谱得多; 第二种思路是加强核算,比如你一块钢板且了一个圆形,剩余的边角料虽然可以再利用,可到底被其他产品用了多少并无定论。你说四个角可以再且四个小圆或者四个小三角,这再利用的比例完全不同。而其他产品说我领整片切割效率高,拿其他产品的边角料效率低下不划算。所以核算上,不妨将边角料内部定价退仓,其他产品如果用,可以享受低于正常材料价格的成本。 第三个思路,是根据车间实际的生产情况,通过各产品系列甚至具体到工单的生产损坏数据的统计,通过月末盘点倒挤实际损耗,连续几个月的实际数据来制定产品的损耗率。】 ③物料管理混乱,工单领料无统计 有些制造企业仓库和车间是个连通器,车间要什么料直接从仓库拉,很多物料用不完也不及时退仓。这样导致成本核算的时候根本无法统计出当月准确的领料。 【材料成本的投入核算,应该按照领料单来归集。如果采用倒冲领料的,应该保证工单的需领用量的准确。结转到完工产品的材料成本,按实际用料进行结转。没有捷径,这么做本是最简洁的】 2、直接人工 ①现场直接员工经常调动 产线的员工由于生产任务调整,从一条线调整到另一条产线是常有的事情。但是很多企业在成本核算的时候,工单的工时可以完整统计,而调动人员的工资却没有做分割。从而导致有些产品虽然投入了工时却没有承担人工成本的情形。 ②生产插单较多 生产订单变化或者生产计划不合理,需要临时救急安排生产某产品。而这种临时插单的情况,产线的统计员可能漏统计该部分产品的工时。或者在其他产线胡乱填报,从而导致人工成本不真实。 ③改修改制频繁发生 改修改制如果是有下专门的改修工单和改制工单,正确归集投入工时应该是可以做到的,但对一些在线的改修,可能所有制造企业都面临这个难题,工位上发现的不良,如果员工可以拆解或者调整产品重新投入生产,这种情形可能普遍存在。甚至出现较高比例的不良也采用这种方式,从结果看是生产性下降,而实质则是因为在线改修导致。 【人工成本如何算得更加准确,请参考《做顶尖成本会计应知应会150问》的人工成本的二次分摊。】 3、制造费用 ①报账与计账的错 业务部门报账的时候没有分清楚受益部门、产品系列。财务做账某个成本中心,然后按工时进行分摊,导致费用失真。 ②系统设置的问题 比如按产品系列发生的辅料领用,可有些公司他们固执地要求ERP系统的部门设置要跟组织架构图一致。这样导致了系统里无法按照产品系列归集辅料的费用。而是把费用计入了生产管理部。 ③分摊依据选择的错 我们知道,制造费用按大项统计后,其实前10项就占了95%以上。如果我们能把50%的费用直接计入产品系列,40%的费用能按最合理的依据分摊(比如用电量、占地面积、人数、投入工时等),剩余的难以找到合理分摊依据的才按照产品系列的投入工时进行分摊。这样就保证了制费分摊结果最大限度的准确。 【人工成本如何算得更加准确,请参考《做顶尖成本会计应知应会150问》的制造费用的三次分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