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公司所在的办公室是开放式的创业空间,其中有一个小哥哥天天加班,一来二去,我们两个加班狗就熟悉了。 他跟我说,自己在一个外企上班,年薪50万。 我“哇”字还没说出口,他就接下去说:但是再也升不上去了,所以在这里开个小工作室兼职。 我想起自己离开四大之后,也有一群同事跟我沟通说,在四大拿3-5万块工资的经理离开之后,到了企业三五年,工资还是3-5万,基本没增长。 说来说去就是:成为中产容易,成为富人太难。 50万年薪这条线,在一线大城市足以吃穿无忧,但是住行依然尴尬,别提还要买个房子了。 我跟一些朋友讨论起来,大家都说,年薪50万是一条线,年薪100万又是一条线,年薪1000万,那是相当难突破的境界。 活生生的金字塔,瓶颈无处不在。 我也琢磨了很久,这种现象到底是为什么。今天就来分析一下。
“被动成长”到30岁, 你再也没有增量价值 我说句不好听的话,大部分人都知道“三十而立”,却根本不知道立的到底是什么。 从毕业到30岁,大部分人都是在“被动成长”——被事情带着、被boss逼着、被deadline拖着往前走。 “被动成长”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没有目标:boss每天吩咐的事情就是目标; 疲惫不堪:应对完大老板,还要应付小老板,需求错综复杂忙到炸裂; 累觉不爱:每天就是执行、执行、执行,回到家只想葛优瘫; 懒得思考:每天把事情做完就不错了,还要我想为什么要做? what r u 干啥嘞? 陷于比较:隔壁老王的工资居然比我高?不行,我得赶上! 就这样,在上班的一堆事当中,没有选择、没有目的、没有积累地走到30岁。 你的工作已经到了熟手的最高级,却突然到了一个不上不下的尴尬阶段:前有竞争者盯着你上位,后有95后准备把你拍死在沙滩上。 这个时候,你的价值就到了一个临界点。 给你加薪吧,假设是10年前的3000,加10%才300块,不够老板一顿饭,他当然爽快; 现在你已经3万了,加10%就是3000,都顶一个毕业生了,而你多做的事情,可能还真不如一个毕业生听话好使呢。 也就是说,你再增加一年的资历,熟手程度不会再增加,管理能力也未必到位。 到最后当你以十年资历牛逼哄哄站在老板面前要加薪的时候,他会开始考虑是不是多招两个新来的小鲜肉把你替换掉。 企业招人,说到底就是一种采购。 你以为“人力资源”四个字是吹的吗?人家还真的把你当“资源”看了,别傻乎乎地以为他当你是“兄弟”。 既然是“资源”,就有市场价。 采购这件事,最看就是性价比,如果你这时候不能实现“主动成长”,来点新的“增量价值”亮瞎领导的眼,你拿的差不多就是那个价。 普遍来看,大概就是每月三五万。 升职加薪要排队, 降维跳槽有风险 也许你会说,我还是可以升职的啊,再不然,降维跳槽吧——大企业不需要我,但小企业很渴求。 首先我想说升职这件事并不是必然现象,一个人并不是努力就一定可以升职。 实际一点讲,你要靠的不但是能力,而是空缺。 通常在一个公司里面,升到经理级别基本上就到了顶点,因为上面的总监位置大概就只有1个,这叫稀缺资源。 他不走、又不死、更不给你表现机会的话,那你估计就只能乖乖等着,浪费一年又一年的青春。 我曾经在谈判的时候见过一个公司的董秘,已经白发苍苍,而他旁边的那位证券事务代表(通常这个人就是董秘的一号助手了)才20出头,我相信那位可爱的小伙子一定要等到这位董秘爷爷正式退休,才有个正儿八经的上位机会。 那跳槽吧,从大公司跑到小企业,从国企外企跑到民企,从大民企跑到创业公司。这些都是大部分人降维突破天花板的路径。 然而现在大部分的跳槽都存在一个天然的思维误区:你需要我,所以拿高薪是理所当然。 是的,需要你,但是老板的眼光会更加挑剔。 在小企业、民企、创业公司,老板更重视的是你新创造的价值是不是到位。 因为一个超过50万年薪的人,在小公司眼里已经是个重大的“投资”,全公司都是跟老板一起打拼起来、拿着十来二十万年薪的老人,你来了要是做不了中流砥柱,还一天到晚给他提出一些带着大公司病的破主意,民兵和空降兵的矛盾瞬间就会让他动摇。 不要说啥,就算是举世震惊的Facebook收购Whatsapp交易也有这样的“文化裂痕”。 扎克伯格付出了190亿美元的天价,恭迎Whatapps创始人库姆来到了Facebook的董事会。 老实说,这可是优厚至极的待遇。 在此之前小扎收购Instagram,不但只花了10亿的“地板价”,他家老板Kevin还根本没有坐进去董事会的任何机会。 然而由于Whatapps老板是个固执的主儿,死活不愿意在产品里面卖广告,甚至不愿意嵌入移动支付,到后来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数年后还是离职和扎克伯格分道扬镳。 这种公司和公司之间不一样的基因,最终不可调和地造成了人和公司过早的分手。 所以跳槽有风险,降维有委屈,受不了的话,大部分人只好再回原来的轨道上,老老实实拿个3-5万月薪。 这个顶点值,的确并不容易简单地去捅破。 一个人的发展曲线,基本相当于他的学习曲线。从20-30岁的高歌猛进,到了30岁之后,就变得变数莫测。 往上走,每一步都要咬紧牙关,竭尽全力。
想想你的个税, 就不想给你加薪了 还有一个通常被大家忽略的原因,就是个税了。 作为财商导师我对这玩意儿是特别熟悉了。 每当跟民营企业的老板聊天,他们通常开场白不是问我吃了没有,而是问我:姐姐,有没有办法帮我的员工节省点个税啊……
现在的工资薪酬个税梯级,到35000是一条线,再往上,55000又是一条线。在大概这段区间,个税也要去到20%-30%。 再加,就要去到35%-45%了。 老板低头一思忖,我给你10000块钱,有将近一半跑了去税局,有点坑啊……一咬牙,干脆就不加了。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现象叫做“框架效应”——在损失和收益面前,我们更倾向关注于损失。 打了高个税的那批人,心里或多或少也会有不爽。 明明加薪是“加”,到最后变成是“减”了——因为承受了老板更多的期望值,但是到手没多得到多少钱。 因此,到了这个份儿上,公司一般都拿股份来支付,而不是拿最土的“工资薪金”。 我查了一下上市的那批互联网公司,大部分都拿了5%-15%的股权来激励员工,小米刚上市的时候也有人说编号为1000以内的员工都身价千万了。 这估计就是从百万年薪,跳到千万年薪最可能的一种方式了吧。 而这时候,残酷的问题又来了:你首先得在前半生沉淀足够的价值,值得老板授予你这份股权。
突破天花板的正解 总结下来,一个人要突破50万年薪这个瓶颈,无非就是这几个要素:
1跟对老板 说白了,公司赚钱,你跟着赚钱。老板是带你打胜仗的明君,你也会是名满天下的名将。 在这里,选对行业,跟对老板,找对赛道,绝对算得上一种过人的能力。
2创造溢价 记住,重复是创造不了价值的。 能提升你个人或者公司价值的事情,是创新。 百度花了1个亿收购李叫兽的公司,貌似只是收购了一个高度专业的营销团队,实质是,李彦宏内心无非是想收购一条能激发创新的鲶鱼。 高溢价只会体现在帮公司“更上一层楼”上面。 如果你掂量一下自己,无非还是那三道板斧过一生,就别考虑在升职加薪、降维跳槽这些路上挣那么一点点加薪了。
3老板思维 我们之前提到的“被动成长”,再拿四个字总结就是:打工思维。 殊不知,哪怕打工的时候,你自己也是一家公司。你的能力沉淀,就是你这家“个体户”的未来方向。 我通常所见,大部分的人,尤其是女孩子,年轻的时候极度在意的是办公室里面的八卦、老板的训斥、各种东家西家的福利比较。 那就是一种格局的缺失。 如果一个人算一家公司的话,咱什么时候见过心眼过小、格局太低的公司取得过什么大成功的? 所以,打工的时候,不要太在意多做一点。对每一个递过来的业务,都用“自己是老板该怎么做”的角度去思考。 这就是你送给自己最好的礼物。 郭德纲说:活得明白需要的是经历,所以,吃亏要趁早。 捅破50万年薪这个天花板,绝对不是从30岁才觉醒。 而是从你作为一个职场人亮相的那一天,就要积累、坚持、谋划的一件事。 请尽早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