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读书的重要性,但大多数人没有掌握读书的精髓,读书确实可以了解一些知识,但这不是目的,读书的目的是改变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要让这些书本上的知识变得有用。 当然并不是所有书上的知识都可以拿来照做的,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我们先要选好书,书中的道理对我们有正面积极的意义,我们才能以教奉行。读书首先可以改变我们的思想,进一步改变我们的行为,然后改变我们的习惯,从而改变我们的性格,最后改变我们的人生。 古往今来的教育家都倡导:知行合一。如:王阳明、陶行知等,知识只有变成行动才有其实际的意义。一些观点认为“知易行难”,如《尚书·说命中》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孔子的第46代孙孔传也说:“言知之易,行之难“。还有一些观点认为“知难行易”如: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说过:“诸君要知道知难行易的道理“,古代也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的说法。 “知易行难”还是“知难行易”这两个观点自古以来就是辩证存在的。对于知易行难,大多指的是道德方面的问题;而知难行易,大多是科学理论和技术方面的问题。王阳明认为:人人有良知,人人能自然分辨善恶,虽然人人有良知,但并不是人人都能致良知。在道德方面确实是这样,我们大多数人都知道善恶好坏,但真正能做到符合道德标准的人还是非常少。因为在社会生活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和各种顾忌等,我们大多数人是很难做到完全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如果从科学理论和技术方面来看,倒是知难行易了,比如一个科学结论,研究人员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验证,所以说是知难行易。当然科学理论和技术的问题不在我们普通人的研究范围之内,我们本文讲的主要是道德层面和个人能力方面的知识。 我们读书不是为了记住内容,也不是为了向人解说,而是为了改变自己、提升自己。读书不思考,等于吃饭不消化。书本就像一个老师,我们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读书是为了用起来,要么改变思考习惯,要么改变行为模式。 我们知道行动都是由思想决定的,比如我们通过读书知道了跑步有益身心健康,首先我们在认知上会相信跑步能让自己更健康,然后付诸跑步的行动后,就已经在开始改变我们原来不跑步的习惯了,当我们养成跑步的习惯后,身体得到了锻炼的同时,内心也因为这一份坚持而改变了惰性,从而养成了坚韧不拔的性格,而性格又可以改变命运。 综上所述,读书是为了改变我们的认知和思想,从而改变我们的行为,行为的改变可以养成某种习惯,习惯可以改变性格,而性格可以改变命运,所以读书的终极目标就是改变我们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