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结转完工产品成本 完工产品成本准确是本书希望带给读者第一个成就,所有的措施,目的都是为了让成本更准确,而成本要准确需要做好两项管理: 1、按工单收集成本要素,收集的口子把好关了么? 2、工单完工产品成本结转,计算逻辑和计算方法是否合理? 一、
非制造活动梳理生产车间,一般理解就是生产产品的地方。很多成本会计去新公司,要求去车间转转,了解生产工艺、生产流程和产品,以便后续顺利开展成本核算。事实上,我们发现车间的生产工人的活动包括: 1、按照生产指令生产产品; 2、按照指令对在库的产品进行维修、改制; 3、产线布局、设备调试、换模、5S等; 4、为研发部门试做、小批量生产样品; 5、对客退品进行检验、返修或者改制(含外派); 6、入职培训、岗前培训等。 以上,第1~3项属于正常生产活动,第4项于研发支出,第5项属于销售费用,第6项可以计入管理费用。分摊的依据可以按工时,转出金额=转出工时*工时成本。 而制造辅助部门,比如生产技术、质量管理、采购开发、生产管理部门,需要与销售、研发做很多的业务协同。 1、为销售部门提供的售后支持; 2、为研发提供辅助开发支持。 制造辅助部门,为销售提供的支持服务,可以按照内部做定价来进行转出。而为研发部门提供的支持服务,需要相关人员做好报工,按照工作时间做好分割单,把对应的应发工资计入具体的研发项目,所以人力资源做工资表,不能单纯做部门汇总表,还需要注明其中属于具体研发项目的金额是多少。 二、 供应链上的调整事项供应链上影响我们成本的事项一般有这么几个: 1.
系统采购价格录入错误; 2.
价格调整未及时录入系统; 3.
供应商免费提供的物料; 4.
废料或旧料换新料; 5.
向供应商索赔。
先定原则:配比原则,不能因过去的调整事项导致当期产品成本异常;符合实质重于形势原则,尽可能反映真实的存货成本。 处理思路: 第1~2项,如果是当月入库后发现价格错误,还可以重做正确的采购订单后再收货、并冲回原订单的收货(一般需要按照这个步骤,如果反过来做,可能库存数量不够冲而无法过账);如果是跨月发现且该等物料已经大部分或者全部消耗(供应商账期一般超过一个月,发现有错误的时候,往往属于这种情形),差异直接调整到当月主营业务成本科目里。 第3项,对免费提供材料。如果是已经批量采购的材料,免费材料可以做无订单入库,通过加权平均会分摊采购成本。如果是小批量送样,建议入无值仓(记录数量,但没有单价信息。也不纳入月加权平均计算),这样不会影响物料后续的成本,也反映了业务的实质。 第4项,以旧换新业务实质是销售旧料/废料,购买新料。在结算上可能是采用补差价的方式。很多企业因为废料已经做过费用计提,报废物料是零单价,而旧料一般是和良品一样的价格。在处理上,建议采用销售旧料、废料,按协商的换料比折算售价,采用销售的方式发出该等物料。而换货入库,建议下采购订单来收货。 第5项,向供应商的索赔,往往是因为材料质量问题,或者因为来料不良诱发其他零部件一起报废,还会产生一些改修的人工和制造费用。向供应商索赔应该开具索赔单,与供应商协商后需要供应商签署。索赔单应该当月交给财务做对应账务处理。因为索赔往往是针对以前月份已经发生的业务,所以财务的处理,建议直接冲减主营业务成本,并挂其他应收款。在采购付款申请时附索赔单,财务做付款凭证时,冲销应付账款并冲销其他应收款,按差额支付。如果索赔发生时尚未开票,供应商按折扣销售的方式调整开票金额。采购制作付款单的时候,需要按照采购对账单、发票、索赔单计算实际应付金额(对账单按采购订单计算-索赔单=发票金额),财务做付款凭证前,需要根据采购收货明细(与对账单相符)并把索赔单对应金额冲主营业务成本,按发票做进项税,生成票面金额的应付账款,然后再做付款清账。 三、 在制品的核算在制品对应的会计科目:生产成本-直接材料、生产成本-直接人工、生产成本-制造费用。有些公司会把这三个科目在月末结转到“在制品”这个科目下,在报表项目体现上是一样的。 和生产现场的对应关系:累计到月末生产线工单领用的物料以及分摊给工单的人工、制造费用,减去当月完工入库的部分,剩余的为在制品。 核算逻辑: 工单在制材料:按照实际数量计算,累计到月末工单投入材料-当月完工入库结转材料=在制品材料 人工和制造费用:一般按照不分摊人工制费、约当产量法、完工百分比法分摊。 实务中,在制品如果分摊人工制费,约当产量和完工百分比往往不是真实的情况,导致分摊结果并不准确。而月末在制品相对较少的企业,而且生产管理部门也知道月末尽量做好工单完工入库,对成本准确核算影响甚微。所以,我们必须针对生产周期较长的产品做一些特殊的应对,确保在制品分摊的人工制费更加准确: 1、工单控制法 如果月末只是部分入库,我把工单一拆为二:原工单数量=完工数量+未完工数量。多余物料退在线仓后,由新工单领出。按照实际情况进行报工。这样就人为把在制品的人工制费通过新工单报工拆分出来了。这种方法理论上可行,实务中可能因为工作量太大而很少被采用。当然,生产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月末控制工单的办法来替代:月末工单尽量数量小一些,保证当月能够完成。如果是确实无法完工入库的,可以单独下达工单做报工来核算在制品投入的人工和制造费用。 2、设置半成品 对工序进行适当分段,设置半成品。我们举个例子更好说明:月末有在制品100个。已经完成了五道工序的前三道。而我们分别在第二道工序和第四道工序设置了半成品。各工序的作业ST如下: 工序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小计 | ST(min) | 8.3 | 4.7 | 3.5 | 9.8 | 0.7 | 27 |
由于第二道工序设置了半成品,所以第二道工序完工入库,对应的工时成本和制造费用会顺利归集并结转给完工入库的半成品。所以在制品不分摊人工制费,对当月完工产品成本来说,也只多承担了350分钟的制造成本。如果不设置半成品核算,而在制品不分摊人工制费,则当月该工单的(8.3+4.7+3.5)*100分钟的人工制费会全部分摊给其他产品承担。 四、 人工制费谁主导?制造企业大致可以分为劳动密集型和设备密集型。前者是设备投入较少、自动化程度较低,主要靠直接工人作业来完成产品生产。后者是设备投入较多、用直接工人较少,主要靠操作设备来完成产品生产。当然也有些企业兼具两个特点,前工序主要通过机器设备来完成,后工序有些又成了劳动密集型。 智能制造以后是发展趋势,随着人工成本逐年上升,加上员工管理成本较高,机器取代人会更加普遍。 在成本核算中,我们需要分析公司是属于人工成本占主导地位还是设备占主导地位。从而选择更合适的方式来做制造成本(人工、制费)的归集和分摊。 1、人工成本占主导的企业 以投入工时作为分摊人工成本的依据;能直接计入产品系列的费用直接计入(辅料消耗品、生产损坏、折旧费);能选择更合理分摊依据的费用选择相应依据做分摊(如租金按占地面积);公共的费用按各产品系列的投入工时分摊。 2、设备占主导地位的企业 按工序段+设备(多个工序,或者工序包含多种设备)或者按设备(大型设备完成产品绝大部分的增值)进行核算。这里有几个要点: (1)、目标是为了准确核算产品(半成品或成品)的成本; (2)、合理分割工艺(段)是为了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设备折旧、燃料动力费的归集,都是围绕设备(组)展开; (4)、归集的制造成本能够准确地分摊到(不同工单)产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