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选理由:随着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不断攀升、人民币被迫不断升值,中国企业往日的成本优势日渐式微。成本创新已经成为转变中国企业增长方式的关键一环。
代表实践:华为建成集成产品开发流程、打造集成供应链,构造国际竞争的成本优势;联想通过设计创新降低采购成本,并与核心供应商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缩短供应链路径。
2010年是中国制造转变增长方式的关键一年。得益于中国政府的四万亿投资计划,国内消费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而世界经济的复苏,国际贸易的活跃也为中国企业出口提供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然而,在内外市场利好的情况下,中国企业依靠廉价劳动力而获得的成本优势却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超过20%,今年美国推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又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此外,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数据显示,2010年,农民 工工资增速超过18%。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一个普通工人的每月工资至少在1,500元。因此,中国企业必须进行成本创新方式。
在研发和供应链上降成本
在国际市场上披荆斩棘的华为,早就从客户那里感受到了降成本的压力,他们从产品开发和供应链两端切入,将持续降低运营成本作为核心,建立了自己的成本优势。
集成产品开发提升研发效益。20世纪90年代末,华为的研发投入一直是国内企业中最高的,研发人员数量超过万人,但研发投资的效益仅是IBM的六分之一。华为总裁任正非在美国考察IBM时,敏锐地发现了后者的研发模式不是单纯得为了提高产品开发速度,而是在保证产品质量前提下缩短产品的上市时间。于是,自1998年开始,华为开始了研发流程的变革,它们引入了IBM的经验结晶IPD(集成产品开发)。
IPD强调以市场和客户需求作为产品开发的驱动力,在产品设计中就构建产品质量、成本、可制造性和可服务性等方面的优势。在集成产品开发项目刚开始一个月,任正非在公司IT建设会议上就严厉地指出:“你们一定要明白IBM是怎么做的,学习人家的先进经验,我们将通过培训、考试上岗。即使你认为自己比IBM还要厉害,不能通过考试的也要下岗。”
在这场变革中,任正非担当第一推动者,华为的女董事长孙亚芳则担任变革项目的前线总指挥,而且任正非授权IBM咨询顾问在项目中遇到任何重大问题时,项目负责人可以直接向孙亚芳汇报。高层空前的投入和重视在全体员工中产生输出效应。经过三年坚持不懈地推动,集成产品开发流程得以在华为平滑运行,产品研发周期大大缩短,有力地支持了华为在国际市场上的扩张。
集成供应链提升成本竞争力IBM的顾问在对华为的调查中发现,华为的供应链管理水平与业内先进公司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订单及时交货率只为国际先进对手一半,库存周转率为竞争对手的三分之一,华为的供应链管理仅仅发挥了20%的效率,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为了提升供应链优势,华为引入了IBM的ISC(集成供应链)管理,包括从采购、库存管理、生产制造,一直到产品交付、售后服务的所有业务环节,其原则是通过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合理设计、规划和控制,保证实现供应链的两个关键目标:提高客户满意度和降低供应链的总成本。任正非曾经说过:“集成供应链解决了,公司的管理问题基本上就全部解决了。”
借助IBM历时5年的咨询工作,耗资上亿元,华为优化了供应链管理流程和产品开发流程等8个模块,华为将生产部、计划部、采购部、进出口部、认证部、外协合作部、发货部、仓储部合并为“供应链管理部”,由公司高级副总裁担任部门总裁。加快了供应链的整合力度和对市场反应的速度,变革的成果非常显著。有力地支撑了华为快速和规模化的国际扩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