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期,汝城为楚南边境地。秦代属长沙郡,为郴县地。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分长沙南部置桂阳郡,汝城属桂阳郡郴县地。东汉顺帝永和元年(136),析郴县置汉宁县,汝城为桂阳郡汉宁县地。三国时,汉宁县改为阳安县,汝城为阳安县地。西晋初,阳安县改称晋宁县,汝城属晋宁县地。
东晋穆帝升平二年(358),始分晋宁县地置汝城县,辖今汝城、桂东县地,属桂阳郡,汝城县之名始见于史籍。南朝陈武帝永定三年(559),废汝城县置卢阳郡。陈文帝天嘉元年(560),置卢阳县。隋开皇九年(589)废卢阳郡,卢阳县隶属郴州。唐玄宗天宝元年(742),改名义昌县,县城迁至城头寨附近,辖今汝城、桂东县地,属桂阳郡。五代后唐庄宗同光三年(925)因避庄宗李存朂的祖父李国昌之讳,楚马氏奏准改义昌县为郴义县,县址依旧,属郴州。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因避宋太宗赵光义之讳,改郴义县为桂阳县。太平兴国三年(978),县治迁今址。宋嘉定四年(1211),析桂阳县之零陵、宜城两乡置桂东县,自是桂阳、桂东各为一县。元、明仍为桂阳县,属郴州路。清康熙十七年(1678),吴三桂举兵叛清,在衡州称帝,号周王,避讳“桂”字,曾一度将桂阳县改为义昌县。次年(1679)2月,吴三桂病死,兵败,复称桂阳县。民国2年(1913),因撤州建道,把郴州、桂阳州撤销,两州各县统一划归衡阳道,原桂阳州改为桂阳县,为避免两县同名,本县复称为汝城县,属衡阳道。民国7年废道,汝城县直接归湖南省统辖;民国26年,汝城县属湖南省第八行政督察区;民国29年,汝城县属湖南省第三行政督察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汝城县属郴县专区。1952年11月,属湘南行政公署。1954年7年又属郴县专区。1959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汝城、桂东两县合并为汝桂县,县人委驻汝城县城。1960年7月,郴县专区改名为郴州专区。1961年5月,撤销汝桂县,恢复汝城、桂东两县建制。至1988年,汝城一直属郴州地区。1994年郴州撤地建市,汝城隶属郴州市管辖。
行政区划
汝城县辖城郊、附城、永丰、益将、集龙、濠头、井坡、田庄、南洞、外沙、马桥、延寿、岭秀、文明、盈洞15乡,城关、三星、大坪、三江口、热水、土桥、暖水、小垣8镇及三江口开发区、汝城温泉旅游度假区。辖308个行政村19个居委会。
地理位置
汝城县位于湖南省的东南端,地处南岭山脉与罗霄山脉的交接部,是湘、粤、 赣三省交界之地,106国道和省道1803、1859线横贯境内,东邻江西省崇义县,南连广东省仁化县、乐昌市,西接湖南省宜章县,北靠湖南省资兴市、桂东县,史称“内为衡(阳)宝(庆)门户,外扼赣粤咽喉”。地理坐标为:东经113°16'17"-113°59'21",北纬25°19'5"-25°52'57"。县境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63公里。
天气气候
●气候特征:汝城县境内山岭陡峻,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变化和地域差异比较明显,具有立体气候的特色,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主要特点是温暖湿润,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春暖多变,夏无酷热,冬少严寒,无霜期长。
●四季:县境内的春季平均有79天,平均气温18.2°C;最早入季日期为2月20日,最迟入季日期为3月27日;夏季较长,平均有101天,平均气温24.4°C;秋季平均有68天,平均气温17.4°C;冬季时间最长,平均有117天,平均气温8.1°C。按照气温来划分四季,其长短、迟早,各年均有变化。一年四季,气候宜人。春末稍暖;三伏始热,立秋更烈;10月底天气渐凉,立冬后时见冰霜。春节前后,一般有一、二场大雪。
●日照:汝城日照充足,光合潜力大,全年日照时数平均为1731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39%。全年太阳总辐射113.12千卡/平方厘米,光能资源较充足。
●气温:汝城气温宜人,素有“小昆明”之称。但地域差异和垂直差异都很大。海拔650米以下的中部平原区,年平均气温为16.6°C,>=10°C的初日是3月24日,终日是11月21日,>=10°C活动积温为5097°C。月平均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中旬,为25.6°C;日平均最高气温为28.4°C,无上限高温天气。
●无霜期:无霜期多年平均为273天,但实际变化很大,最长达317天(1970年),最短仅232天(1969年、1974年),相差达85天。最早初霜出现在10月24日,最迟初霜出现在下年的元月2日。晚霜最迟出现在4月6日。
●降水:汝城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多雨中心的附近,雨量充沛。县城附近平均年降水量1547.1毫米;最多年份2303.6毫米;最少年份1051.9毫米。县城平均降水日数183天。最多年为222天,最少年为156天。从降水的时间分布来看,有两个高峰期,一个是5-6月,另一个是8月。
●主要灾害性天气:县域内主要的灾害性天气有:三低冷害(春季低温、五月低温、秋季低温)、暴雨洪涝、干旱、大风冰雹、冬季冰冻。
辖区人口
2002年底,全县总人口355784人,其中男性人口187492人,女性人口168292人,男女性别比为111:100;总人口中农村人口282670人,城镇人口73114人;非农业人口37164人,农业人口318620人。
汝城是一个多民族的县份,境内居住有汉、瑶、畲、侗、壮、苗、土家、傈傈、彝、回、布依、黎、白、京、维吾尔、青族等27个民族。少数民族中最多人口的为瑶族,占总人口的15.27%,其次为畲族,占总人口的0.24%。全县共有282种姓氏,其中以何氏人口最多,其次为朱、范、李三姓。
国土面积
全县版图面积360.13万亩(折合2400.85平方公里)。其中实际面积359.69万亩,外县飞地0.44万亩。约占湖南省总面积的1.1%。全县人平土地资源11.47亩,人平林地9.16亩。有耕地29.92万亩(其中水田26.35万亩,旱土3.57万亩),果园2.41万亩,林地279.62万亩。此外,在邻近县市的飞地有2600多处,面积约31.5万亩。
道路交通
全县公路通车里程1632公里,每百平方公里有公路68公里;公里桥梁235座,总长5957.14延米。全县标准货运周转量25004万吨公里,2002年完成交通运输业产值15450万元。拥有各类民用车辆7541辆,营运4508辆,其中载客汽车743辆,总客位7277位;载货汽车543辆,总吨位1020吨。
邮电通信
2002年底,我县城乡电话拥有量达34102户,比上年增长8.31%;移动电话用户达10128户;全年邮政业务总量669万元;电信业务总量2342万元(包括移动通讯);随着计算机互联网络的推广,用户猛增,年底用户达4148户(其中宽带用户3946户),今后几年内网络发展将成为热门。2002年全县邮电通讯业实现增加值2754万元,比上年增长28.63%。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全县版图面积360.1万亩(折合2400.85平方公里),约占湖南省总面积的1.1%。其中山地280.24万亩,丘陵23.46万亩,岗地25.3万亩,平原29.13万亩,水面面积2万亩,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77.82%、6.51%、7.03%、8.09%、0.55%,人平土地面积10.01亩。全县耕地面积32.235万亩(其中水田25.32万亩,旱土6.915万亩),人平耕地0.9亩,人平水田面积0.7亩;优质水果面积11万亩;林地293.59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8.47%;有待开发的丘岗山地100余万亩。土壤类型主要以红壤土、黄红壤土、山地黄壤土等为主。
●地质:汝城县内地层经过“加里东”、“印支”、“燕山”等较强烈的构造运动,形成了一系列复杂的构造类型。自元古界至新生界,除寒武系上组、奥陶系、志留系及三迭系缺失外,其余震旦系、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侏罗系、白垩系、第四系均有分布。汝城县处于南岭东西向构造带中段与新华夏“多”字型构造带的交汇部位。构造极为复杂,形迹多样,按其力学性质、展布方向,大体可分为东西向构造、南北向构造、华夏系构造、新华夏系构造、山字形构造和旋转构造。县内岩浆岩分布面积较大。约为540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2.5%;所见岩体呈岩基、岩株、岩枝、岩脉状产出,形成时代主要为燕山期,印支期只有小块出露。
●地貎:县内地貎主要特征是山地为主,四面环山,丘冈盆地相间。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水系呈树枝状,向东西南辐射。经过县境的八面山、诸广山山体主脉及其支脉大多呈北、北东向展布。西部通天窝--寒山--东岭一带山岭,山脊平均海拔1000米以上,此线以西是海拔在600米以下的文明小盆地。此外,尚有海拔700米以下,长约50公里、宽约20公里的汝城中部盆地。县东南到东部则为东岭--集龙山地;在北部山岭中间,则有海拔800米以下的南洞盆地。县城海拔593米,县境内有海拔标注1000米以上的山峰274座,基本上分布在北部、东北部和西南部,其中海拔1500米以上的14座。最高点五指峰,位于小垣镇境内,海拔高1726.6米。最低点在南面的三江口开发区,海拔160米。地面最大绝对高差1566.6米。
矿产资源
汝城县位于南岭北麓多金属成矿带,矿藏资源分布较广,矿种较多,特别是有色金属矿十分丰富。目前已发现的矿种有铁、钨、钼、铋、铅、锑、锌、铜、铍、铀、锡、汞、硫铁、重晶石、砷、花岗石、大理石、莹石、稀土、煤、石灰石、磷、钾长石等23种。其中铁、钨、铜、稀土、钾长石、莹石矿、大理石储量较大,铁矿1.23亿吨、钨矿10万砘、钾长石80万吨、莹石矿100万吨、大理石10亿立方米。有矿床、矿点、矿化点(指成矿条件差、矿化微弱,不具工业意义的矿化现象)共95处。其中大型黑色金属矿床1处,大型有色金属矿床1处(茶山脚钨矿),中型矿床4处,小型矿床5处。现已开采的有钨、钼、铋、煤、石灰石、赤铁、铜、铅、锌、铀、莹石、硅石、稀土等。其中以钨、铁、煤、石灰石的生产量最大。
生物资源
汝城县山地多,气候适宜,植被良好,有利于野生动物繁衍生息。县内发现的野生动物的品类较多。珍贵的野生动物品种兽类有水鹿(山牛)、鹿、刺猬、獐、水獭、野山羊、穿山甲等。2002年在与广东交界的杨东山上发现了华南虎的踪迹;禽类有野鸡、野鸭、鹰、猫头鹰、鹄、斑鸠、鹭、雁等;鱼类有白鲦、鳜鱼、银鱼、黄尾鲴等。
汝城县野生植物种类有灌木83科、677种。境内的珍贵树种有银杏、水杉、福建柏、华南五针松、凹叶厚朴、白花泡桐、华南栲、金叶白兰、铁坚杉等。还有黄山松、梧桐、喜树、椿树、拐枣;供观赏的树种有木樨、南方红豆杉、木莲、大果马蹄荷、百日青、香木莲、木芙蓉等。野生的竹类有:苦竹、毛竹、水竹、方竹、刚竹、紫竹、黄竹、凤尾竹、实竹、丛竹、斑竹等。县内野生药用植物,有700多种。主要有汝升麻、枸杞、血水草、湘砂仁、绞股蓝、虎耳草、百合、丹参、龙胆草、白芨、淫羊藿、虎杖、杏叶沙参、石菖蒲、十大功劳、败酱草、肿节风、隔山香、珠砂根、莪术、天南星、异叶天雨星、华重楼、水龙骨、矮地茶、青箱子、秋海棠、尾花细辛、山木通、络石藤、苦参、黄莲、八角连、藁木、玉竹、落新妇、黄荆、灯台莲、卷柏、藜芦、石斛、石仙桃、前胡、土独活、山竹子、三尖杉等。
水利资源
汝城县素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之称,为三省分水岭,属长江水系湘江流域面积1590.25平方公里,属赣江流域面积501.78平方公里,属珠江水系北江流域面积308.82平方公里。县内共有大小河流696条,河流总长1766.2公里,水资源总量22.8亿立方米,水能理论蕴藏量37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为19.8万千瓦,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4.08亿立方米。全县现有大小水电站91处,总装机13.89万千瓦。
地热资源
地热是汝城一道独特的风景,县内有汝城温泉、罗泉、汤口、大汤、塘内、铜坑等地下热水资源,其中位于热水圩的汝城温泉古称“灵泉”,是我国中南六省最大的热田,地热异常面积达300公顷,水温一般为91.5 ℃,最高达98℃,25.5-91.5℃的地下热水开采量为5540吨/日,90℃以上的远景开发量可达14740-15960吨/日,是湖南省流量最大、水温最高、开发利用前景最好的天然热泉,其水质与陕西的“华清池”相似,经常洗浴,对人体有独特的医疗保健作用。“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数九寒天,室外冰天雪地,室内瓜果飘香,热水地热开发已被列为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距县城10公里处的暖水罗泉,有地热面积5亩,水温45-50℃,日流量2500吨,可饮可浴,经国家饮用天然矿泉水技术评审组鉴定,属含锶、偏硅酸、生碳酸钙型矿泉水,开发的“太乙泉”矿泉水被定为全国优质矿泉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