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活没少干,钱少拿了 财务宁愿麻烦自己也不愿意麻烦业务,最后自己把事情做了N种方案,受尽了N多的非议甚至白眼,部门人均工资全公司倒数前三。我想群里很多人都有这个体会。
看完上面这一小段,大家都笑了,然之。
二、创造价值的,资源占用多
最能创造价值的部门,往往是争取别的部门支持最多的,比如销售部。研发、采购、制造、物流、财务、人力资源,都为他们服务。 而最厉害的销售人员,他从公司争取到的资源也是最多的,有最好的客户,有最好的技术支持团队,产品经过反复验证,售后质量,订单管理,供应链,生产制造,设备,都优先保障他的客户的产品交付。
三、越卑微,越不受待见 我们财务呢,BOM不准不知道找研发和生产技术部门;设备挂的部门都不对、转移也不及时填单;一些大的支出也挂在公共部门不分摊到具体的受益对象;连工单报工都不准;仓库和车间的库存也不准;业务部门费用报销单连分摊表都不做;还有很多特殊的处理比如:供应商出了质量问题,通过免费补料或者后续订单降价,客户造成了我们的损失说以后给些其他的机会,还有些价格没谈拢半年都没开票结算的。 财务一肚子的委屈,是因为从来不敢大声说话。苦劳是大大的,可功劳一点也没有。谁都可以说财务的不是。说奖金发少了,利润算错了,成本不准没法用来报价甚至说丢了项目,还说付款不及时,天天说是急单正事都给财务耽误了......
四、如果有牛逼的财务 如果一个公司存在就是为了要把账算准,每年政府根据财务账的质量分企业利润。那财务在公司一定是声音最大的部门,很多时候都是横着走,人家见了都点头哈腰的,这是财务活成最牛逼的款式,可惜现实不是。
五、都说饿了,你厨艺如何 在最糟糕与幻想最牛逼之间,我们还是要找到自我。该说的必须说,因为有些该做的事情必须要去做。 把核算质量提高,这个是本分,参与一些企业的管理,也是职责所在。既然业务员都在说产品成本算的不准、各业务部、项目组说费用分摊不合理,涉及了员工的切身利益,大家都因为成本算不准说“饿了”,我们希望能成为那个可以把成本精算推行下去的“大厨”。
六、提高厨艺,关注些啥 1、材料成本要准确相对容易,无非关于一些损耗,有联副产品,或者产品有分品级管理相对会有些个性化的处理外,其余都是共性的问题,都好解决。如果说BOM都不准,那想想上面人家待遇高的部门,我们是不是没有找对的人、是否没做好跨部门的沟通、是否在争取资源上出了问题。 2、人工分摊我们遇到的难题是人员的调动以及日常的借出入。月末按产线统计的工人工资,跟在这条产线上一个月生产的产品,并不是完全对应的。我们虽然可以按照报工工时去分摊人工工资,但这种吃大锅饭的方式是“以貌似公平造成了不公平”。一个工单到底用的是哪些人,用了多少工时,本来有定数,偏偏算不准。 3、制造费用分摊,其实是成本核算里最难的事情。如果记账能直接计入产品系列,没有任何公共费用,那一个系列分给系列里的不同工单,造成的差异可能没有那么明显。但实际工作中,难就难在很多公共部门公共费用,而分摊依据有往往选择单一的如投入工时、机器工时、数量等,明明知道不合理,但将错就错已太久。想把制费分准,先把制费明细科目按大类汇总,按金额排序,把前10项认真分析——在第4里找答案。 4、从源头解决。(1)前10的费用,哪些是可以直接计入到产品类别的?一个大项的费用里有多少比例可以直接计入?比如辅料消耗品,按产品类别成本中心领用应该占了90%以上,剩余10%公共发生的,我们再考虑选择什么依据分摊最合理。比如生产损坏,如果不做统计,就成了公共费用,如果按照退仓做了产品大类统计,费用计提就可以直接挂到产品大类了;(2)有一些汇总多个部门需求一起采购的报销单,是可以从采购申请或者领用情况来把费用统计出来,报账部门做好分摊表,财务做账就可以直接计入产品大类的成本中心;(3)组织架构图上是不会有按产品大类的成本中心,生产技术、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生产辅助部门)这些部门可能组织架构图上也只是一个部门,为了准确归集费用,我们可以把设置按产品大类的成本中心(部门),生产辅助部门也可以按产品大类做细化的成本中心——ERP系统里的设置,财务做主,可以要求业务部门在费用报销和费用统计(如工资统计)按财务要求完成;(4)通过会计凭证先做费用调整,比如一项特殊费用,只有两个产品系列受益,到底谁分摊多少,需要看后续销售量来决定,但费用又需要记入当月。这个时候,如果计入公共部门就会分摊给所有产品系列,所以财务可以在做账的时候按预计销量分拆到两个产品系列。月末结账前,也有一些“异常”的费用,这类费用也可能需要先掰扯清楚,做凭证从公共部门直接转给具体的产品系列。
回到主题上来,想要推行成本精细化核算,财务不要怕麻烦,通过争取业务部门更多的支持、用好ERP系统设置、通过财务制度来规范、账务处理等方式。这样就就充分利用了财务的优势,把精细化核算的工作前置,从而保证结果令人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