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481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故事高手——怎么让听众欲罢不能?

[复制链接]
481 0
《人人都需要的精准表达术》笔记分享
故事,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教育的基础,宗教的基础,都来源于一个又一个故事。所以,学会讲一个好故事,以及讲好一个故事,一直都是人们重要的一项能力。不过,讲的是不是一个好故事,这是价值观层面的选择,因为不同的人,对好故事的判断不同。但能不能讲好一个故事,这就是一种技能的表现了。怎么把一个平淡的故事讲得出彩,讲得让听众有兴趣听,还听得欲罢不能,这绝对是一门学问。要想掌握这门学问,我们就得先回答一个重要的问题,怎么样才能调动起对方的兴趣呢?这也是我们今天的重点,一是先来探讨一下引发对方兴趣的逻辑是什么,二是研究下这个逻辑怎么用,就能引起对方的兴趣。                    引发对方的兴趣,其实就是要引发对方大脑的兴趣。在这里我想先普及一个课外知识。人的大脑有一个特征,叫做适应性反应。适应性分两种,一是倦怠反应,一是知觉整体性。听起来略微学术,简单解释下。倦怠反应,举个你感受最深的例子,如果你盯着一个字一直看、一直看,过一会儿,你就会觉得这个字怪怪的,好像是从来没见过的错别字一样,而且盯得越久越陌生。这就是倦怠反应的表现。知觉的整体性呢,就是指人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习惯性对刺激物进行加工处理,让知觉保持完备。而且大脑特别有这种整体性的需要,面对有缺失的东西,它就会非常难受。比如文稿中给出的图中,你能看到中间的三角形吗?其实那个形状并不存在,但知觉经验上却“无中生有”地显示出了轮廓,这称为主观轮廓,是你大脑自行脑补出来的。因为大脑对整体性的需求很强。所以,漫画家作画,只要抓住了事物的特点和关键部分,不管画的比例是否正确,线条粗细如何,人们还是一眼就能看出画的是什么,反映的是什么。因为大脑会自动将那个有缺漏的细节补上。刚才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了大脑的一个原始诉求。那怎么利用这个特性,来引发对方的兴趣呢?我想先谈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知识的坑,就是坑坑洼洼的那个坑,之所以叫做坑,不叫做洞,是因为坑,都是比较小的。而你千万别小看这个坑,这是一个非常棒的方式。比如,问你中国有多少个省?正确答案是34个省份。其中,有23个省、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5个自治区。在这儿我就不一一罗列了。现在假设,你回答了33个,只差一个说不出来,想了很久,还是想不出来。这个时候,你什么感觉?你肯定很想马上知道,就差一个说不出来,你想把这个小坑补齐的欲望就特别高。你可能立马就得拿起手机查一下,要不憋得慌。但是,换一下。我再出一道题:非洲有多少个国家?正确答案是53个国家。但我想你大概只能说出几个比较常听到的国家,比如埃及,利比亚,苏丹,埃塞尔比亚,几内亚,赞比亚,但还剩下几十个你都说不上来。请问,你这时候还会想着立马拿起手机来查一下吗?发现了吗?当缺口越大的时候,你想把这个缺口补齐的欲望反而没那么强了,因为这已经不是一个坑7,而是一个洞,补齐一个洞,需要调用大脑太多资源了。人类的大脑天生就懒,能不动就不想动。这里推荐一本书,叫《思考,快与慢》,这本书就讲到了认知心理学和大脑的很多天然属性,看完这本书,你应该就更能理解你的大脑了。它对这么大的洞,补齐的兴趣一点都不大。说到这,你应该已经猜到让大脑有兴趣的基本逻辑是什么了,就是千万不要给大脑留下一大片的无知区域,而要留下最重要的一个小坑,它的好奇,它的兴趣,就会被调动。那我们就接着讲第二点,这个逻辑怎么来用。其实顺着上面的逻辑,我们已经明白:每一次想讲的重点,要提炼得小而精,不要留出一片,而是留出一点,这也是精准的意义所在。补齐其他地方,只留出个小坑,这个时候,你不去主动煽动,对方的兴趣都已经自动被调动了。特意为这个逻辑匹配了一个模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套路。咱们把它称为,汉堡包模型,汉堡包嘛,上下两片面包,中间一块肉,重点在肉,但如果没有上下两片面包,肉也没那么好吃了。  先看看文稿中的这张图,我把上面的那片面包叫做现状或现在,把下面叫做标准或未来。放到故事里,就是前置情境与后置结果。所以这个套路就是,先讲上面一块面包,再讲下面一块面包,留出中间最想抖出的那块肉,这就是一个坑了。你有没有觉得,这有点类似于作文里的倒叙手法,只是稍微做点修改,不是一下子就倒叙,而是先讲开始,讲到关键环节,停下来,然后幵始倒叙,留出中间最精彩那个部分,也就是你最想让对方参与思考的那部分,这样你就能成功吊起对方的兴趣了。你回忆下,平常我们讲故事怎么讲?我举个例子,比如你人生第一个故事狼来了。伊索寓言的原版是这么讲的:伊索寓言--《狼来了》从前,有个放羊娃,每天都去山上放羊。一天,他觉得十分无聊,就想了个捉弄大家寻开心的主意。他向着山下正在种田的农夫们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救命啊!”农夫们听到喊声急忙拿着锄头和镰刀往山上跑,他们边跑边喊:“不要怕,孩子,我们来帮你打恶狼!”农夫们乞喘匣I地赶到山上一看,连狼的影子也没有!放羊娃哈哈大笑:“真有意思,你们上当了!”农夫们生气地走了。第二天,放羊娃故伎重演,善良的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放羊娃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哈哈!”大伙儿对放羊娃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过了几天,狼真的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农夫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真的来了!”农夫们听到他的喊声,以为他又在说谎,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结果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以上是原版的。你有没有发现,我们一般都是按时间发展的顺序来讲,因为故事就是这么写的。  但如果换一个方式呢?运用我们的汉堡包模型应该怎么讲?这个故事应该有三层。第一层面包:有一个村庄,他们的后山上,经常有狼出没,所以村民们一致约定,有危险就喊帮忙,大家都要上去帮忙。这是一群善良又朴实的村民。所以每一次,他们都能齐心协力把狼赶跑。第二层面包:可是,有一个放羊娃,有一天放羊的时候,狼来了,一下子闯进了羊群。放羊娃害怕极了,拼命地向村民们喊:“狼来了!狼来了!快救命呀!狼来了!”可是,大家都不理睬他,没有人去帮他,后来,放羊娃的许多羊都被狼咬死了。一个前置情境,一个后置结局,更重要的是,这两者形成了冲突。一个故事,之所以能称之为故事,一定要有冲突,而这个冲突,是讲故事的人可以自己设计的。你看原始版《狼来了》的故事,就没有冲突,只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的顺序发展。但你作为讲故事的人,要学会从这个故事中,设计出冲突。什么是冲突呢?就是有落差、有对比,冲突就出来了。在这给你一个简单的定义:没有冲突的故事就不叫故事,只能叫事情。但能吸引人的,是故事,而不是一件事情。好了,你刚才把第一层面包、第二层面包都讲完了,留出了一个很精准的小坑,也就是中间那块最重要的肉,中间到底发生什么了呢,本来互帮互助,而且又善良的村民,为什么那天不帮助那个放羊娃呢?你看,这个本来平铺直叙的故事,被你讲得跌宕起伏,就是因为植入了一个要素一一冲突。当然这当中还有一个小技巧,为了让中间那个小坑显得更有吸引力,也就是为了让冲突更明显,我们可以适当对上下两个面包进行夸张,把坏的讲得更坏,把好的讲得更好,中间落差感越强,就越显得有吸引力。好了,总结一下今天这节课的重点。大脑有知觉整体性的需求,利用这个需求,我们要学会制造知识的坑,但不要留下一个无知的洞,洞越大,大脑的兴趣往往就越小。我们讲了一个套路,汉堡包模型,就是要先讲一块面包,再讲一块面包,制造了落差之后,再把中间最精彩的部分抖出来。—个故事,一定要有冲突。因为故事,一定是隐藏着主人公的某些改变,延着这个改变的路线,你就一定能提炼出所谓的冲突。否则只能称之为事情,不能叫做故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

关注

53

粉丝

2233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11:44 , Processed in 0.054770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