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需要的精准表达书》学习笔记 今天这本书,我要和你分享的是,如何应对未来。书名叫《全新思维》,虽然不是一本新书,但我依然觉得,它非常值得分享,因为这本书的作者丹尼尔•平克,开创性地向我们总结了引领未来的六种基本能力,他本人也被称为未来学家。 我在讲管理学课程的时候,经常提到他另外一本书,叫做《驱动力》,他在TED里也分享过一段非常著名的演讲,主题是:令人惊讶的动机科学,现在是TED里点播量最高的演讲之一。 一、人类已经进入了概念化时代 在《全新思维》这本书里,丹尼尔•平克认为,从工业时代到今天,已经不仅仅是信息化时代了,我们更进入了概念化的时代。 工业时代,左脑取胜,因为需要流程、制度、标准、对错、是非。 而概念化的时代,我们就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两种能力: 第一种能力叫做高概念的能力,就是透过纷繁复杂的表象,抽象成某一个概念,比如马云就很会创造概念,新零售,新实体经济等等,这就是概念。 第二个能力叫做高感性能力。设计能力、共情能力等等,都叫做高感性能力。 高概念化能力和高感性能力都需要我们不断开发右脑的功能。 左脑主要负责的是逻辑分析、理性推理;右脑主要负责情感和全局判断。这个是常识了,众所皆知。假设,有一天你要出去跟兄弟们喝酒,女朋友不让你去,你们还吵了一架,她非常生气,最后摆了一句:去吧,去吧,好好喝,晚上不用回来了。左脑接收完这句话,会判断为:老婆不但让我去,而且晚上还可以不用回来。这是一个多么令人开心的结论啊。 这个结论,单纯从字面上分析,没毛病啊。可这时候,右脑就会跳出来拉住你,它会结合全局情况、前后语境,给左脑一个提醒,这句话千万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要反着理解。 后来,左右脑一合计,算了,不去了。 所以你看,左右脑思考出来的结果完全不一样,左脑会从字面上推理分析各种复杂的意思,但右脑会把这个复杂的意思结合当下的情境,做出最合理的全局判断。 在工业时代,左脑像司机,右脑像乘客。但到了概念化时代,司机的位置就被乘客抢过去了,右脑当了司机。所以很多人就会不适应,会看不懂,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立足于今天,来聊未来六大能力的原因。 二、未来可供选择的选项太多 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物质越来越充裕,产品越来越丰富了。 以前我们买个杯子,关注更多的,是杯子的实用功能,容量多少?是否轻便?保温性能如何? 可今天物质越来越丰富,可供你选择的选项越来越多的时候,即便是买个杯子,你也不会仅仅关注这个杯子的基本功能,你可能会开始关注,这是不是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杯子?品牌背后是不是有故事?同款杯子是不是有谁用过?拿在手上会不会有某种身份象征? 你会开始关注文化、关注故事、关注所谓的情怀,而这部分都是由右脑来发挥作用的。 所以从工业时代进入了概念化的时代,就是从左脑时代,进入了全脑时代。这本书的书名,如果改为全脑思维,其实也很合适。 三、引领未来的六项基本能力 接下来我们就来具体讲一讲应对未来的六大能力,我先罗列一下书中谈到的6种能力: 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意义感。 下面我一个个来讲解: 第一,设计感。说到设计感,大部分人觉得,没那么重要,比如一提到医院,大家会更关注,医术高不高明,仪器是不是最先进的,一提到学校,大家会关注校长是不是有格局,老师素质是不是高,教学设备是不是完善,这些重要吗?当然重要。 可后来人们发现,同样一家医院,哪怕一切都没变,只是采光好一点,把医院的玻璃擦得更明亮一些,就有统计显示,病人使用止痛药的比例大大降低。 今天我们对孩子的教育也是,非常重视的一种素质教育,叫做博雅教育,博雅教育可以简单理解为广博知识,优雅气质。这决定了这个孩子未来的审美,也会间接决定他未来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同样的,一个产品多投入1%的设计费用,往往会让销量提升3%左右,我想这一点不需要我再赘述,看看苹果手机就知道了。 第二,故事力。故事力,就是把一件事,置于一种情境当中呈现出来,同时还能够让别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受。 我说几个词语你感受一下,释加摩尼,孙悟空,舒克贝塔,七个小矮人,你还记得这些词吗?为什么那么小的时候看过的东西,我们多年后也能一下子就回忆起来,甚至可能一辈子都忘不了?因为一说起这些词,你心里就会关联到某一个故事,而故事,能让你印象深刻。 怎么训练故事能力?你可以详细参照精准表达系列课的第7讲,我讲了一个很重要的讲故事模型,你可以反复练习。但这里还有个方法分享给你,我建议各位尝试一下。我的实践证明,这个方法省时省力,还有效。 这个方法叫做“复述开篇法”,就是你今天拿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最好是小说类、故事类,然后你就看它的第一段话,看完第一段话之后,就停下来,先不看了。 然后自己想像一下,基于这个开头,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么承接下面的故事?自己可以不设边界地构思一番,然后再回去看原文。我觉得这个方法很有乐趣,没有答案,没有标准,但可以很好地锻炼你构思故事的感觉。 第三种,交响力。你可以想象一下交响乐的感觉,混合的,关联的。 交响力,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1.能够迅速地把无关的东西联系在一起; 2.能够从不同的事情中识别出共同的模式。 有个方法也分享给你,你可以试着练习,就是多做比喻,而且可以尝试多就地取材做比喻。比如,两个人正在海边散步,谈着产品营销的事情,边谈边路过一个钓鱼的地方,可能就会有人突然联想到,其实营销就像钓鱼一样,我们要先给鱼爱吃的东西,才可能有收获鱼。钓鱼,而非钩鱼,先给予,才能有收获。 这种迅速关联的能力,也正是在整个系列课当中,我经常提到的,学会透过不同的场景,看到背后其实可以共通使用的模型。 第四,共情力。 简而言之就是产生共鸣的能力。 有一个很小很小的验证方法,就是别人打哈欠,你容不容易受影响?如果别人打了个哈欠,你也很容易无意识地跟着打哈欠,就代表你的共情力还比较好。当然,故意的不算。 我们的用户中应该有很多人当妈妈了,因为我经常看到有人在作业里分享亲子的案例。 如果你看过几本亲子教育的书,你会发现,基本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让父母要有共情能力。 比如,孩子摔倒了,你不要老过去跟他说“不疼不疼,宝宝不疼”,他摔倒了,明明很疼,你还告诉他不疼不疼,这是典型地忽略了对方的感受。 正确的做法,就是你要表达孩子那一刻可能的感受。但凡是亲子教育的书,基本上都会谈到这一点。 讲到这,是不是就想起来课程中的第11讲,说出感受会很大程度地拉近双方的心理距离。 今天早上我带我女儿去打预防针,她今年刚两岁半,去之前我就分三次跟她做心理建设,一是早上刚睡醒的时候,二是临出门前,三是到了医院后。三次我都告诉她,今天要去打针,打针会有点疼, 但爸爸妈妈都会陪你去,你会不会有点害怕?前两次她都回答,不害怕。到了医院,我跟她说第三次的时候,她没有回答,估计是有点紧张了。 所以我又跟她说,“如果你觉得很疼,那也是可以哭的,没有关系,如果觉得不太疼,那也可以选择不哭。”她点了点头。最后,没想到除了打针,还要验血,所以她总共挨了两针,但都没哭,打完后我还问她,现在,你轻松了,有没有想笑一下?她还故意大笑了一声。让孩子觉得有人理解她,很重要。 第五,娱乐感。关于这点,我最想讲一点,如果你不具备幽默细胞,如果你也没有特别爱玩游戏、特别爱打闹,那么麻烦你每天多笑一笑,一个孩子每天会笑几百次,而现在很多成年人一天都不笑一次,快乐是最重要的,这是娱乐感的重要来源。 第六,意义感。 一个人会不会选择一种工作,会不会坚持做某一件事,往往来源于你有没有从这件事情当中,体验到意义感的存在。 书中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第一,今天你突然获得2000万;第二,今天,突然有个医生告诉你,你只能再活十年了。 不管是哪一项,请问你还会继续坚持目前的工作吗? 如果你答案是会,那你目前的工作一定带给了你某种特殊的意义。 意义感,有些人觉得很虚,但它在人的一生中,却实实在在发挥着作用。 真实有效的意义,是自己对未来深度思考后提炼而来的。不要觉得它很虚。要知道,对一件事情抽象出意义,上升到意义感,这是只有人类才会做的事情。 而且,意义感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幸福指数。还记得我在拿《幸福的方法》这本书举例的时候,讲过的一个公式,幸福=快乐*意义吗? 快乐,是基于当下的一种体验。而意义,是对未来的一种期许。而且这两者是乘号,这就代表,它们都是幸福指数当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好了,总结一下这节课。 这个时代在发生演变,从工业时代进入了概念化时代,从重视左脑到开始重视右脑,进而到全脑思维。 我们将越来越需要两种能力:高感性能力和高概念化能力。 这两种能力可以具象化为六种具体的能力: 设计感,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意义感。 如果我前面的15节正课,你都认真听了,你会发现,我们整个精准表达系列课,就是融合这六种能力来设计的: 不同的模型,就是让每次表达尽可能有设计感。 故事高手,很明显,就是让你学会讲故事。 学会多元化提炼并表达观点,其实锻炼的就是交响力。 解决关键冲突或表达不满,就需要用到共情力。让表扬和批评变得不那么严肃,这就是娱乐感。演讲时学会用黄金三圈,遵循why-how-what三层逻辑,其实就是为了突出意义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