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1103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你能为老板分忧么?

[复制链接]
1103 0
甲问乙:让你们老板夜不能寐的事情是什么?
乙:钱太多花不完?
甲:给老婆花呗?
乙:他老婆也太多钱?
甲:花不完留给他们孩子花。
以上纯属玩笑。回到职场,作为员工,我们也应该问问这三个问题:
1、让领导夜不能寐的事情是什么?
2、哪些事情是我能帮忙解决的?
3、我怎么做可以帮他解决这个问题?
然而,大多数人都是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甚至奢望着钱多活少离家近,想是否有捷径可走。
事实上,老板和部门领导都喜欢能帮他解决问题的人。我们该操老板和部门领导的心,为他分忧,为他解决具体问题。这样我们就不会那么计较个人得失,而且能够找到有价值的工作事项。
老板的压力来自哪?或许是战略不清晰,或许来自外部的经济环境,或许来自行业的大周期,或许来自竞争对手,或许来自供应商。压力也许来自内部的流程问题、或许因为员工工作态度。
归根结底,体现在销售收入的下滑、成本费用占比上升导致利润大幅滑坡。从财务的角度分析,保本点以上的收入减少,损失的都是边际贡献。因为折旧摊销类的固定成本不会减少,而中后台部门的人员编制固定导致工资福利支出不会减少。所以收入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要扭转局势,首当其冲的是寻找新的增长点——增收是解决一切问题的良药;其次是提升现有订单的利润率,客户要求涨价,人工成本上涨,只有提升效率,把可控费用努力控制到最合理水平;最后一招自然是壮士断腕——减少短期不带来收入的投入、裁员,预研是最先被压缩的(虽然老板嘴上不会明说,但压力传导下去会成为必然的趋势),此外还有控制加班和收紧费用审批,但最容易被采取的是裁员——把编制冗余、人浮于事的员工遣散,这样是把压力传导下去最直接的方式。
如果你是部门主管,我们有几个方面值得思考:
1、同样的工作时间,做出更高质量的工作结果,减少差错,自然为以后减少了很多的人工成本、沟通成本;
2、用更少的时间,完成现有的工作。如果我们当前的工作已经做得很好,那有些人工作量不饱和,但还是随大流在加班,我们可以通过控制加班减少费用支出,也有利于营造高效的工作氛围(插科打诨,嘻嘻哈哈的办公室风气一定不可以有)。
3、多做跨部门的协调工作。影响整个公司效率的是部门间的协作,哪些流程可以优化?梳理下流程,看看哪些可以简化、合并、取消。这是值得长期去做的事情。
4、开源节流。仔细去审视我们的工作,任何部门其实都可以找到开源节流的机会,比如财务部门,用好法律法规和临时的政策,比如2022年10~12月新增固定资产可以加计扣除,自然减少了当期的企业所得税支出。做好年度的资金计划,自然能利用好账上资金获得更高的理财收益或者减少贷款利息支出。此外,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可控费用的分析,对异常和占比上升(占该类费用或者占成本或者收入的比例)的费用,做一些用量、价格的分析,推动业务部门改善,通过采购寻源、方案替代、优化等实现节流。
财务在公司里面,大家都觉得是花钱的部门。事实上,主要贡献还是以下几个方面:
1、把账做明白:主要是税费、往来、资产、成本(费用)。税费方面错了,可能给企业留下污点,影响以后上市(很多企业账务混乱,资本运作时理账要花很大的人力物力);往来错了损失最大最直接,不用多说;资产管理很容易被忽视,包括资金、固定资产、存货,往往把注意力放在资金上,但固定资产的管理却习惯性忽视,很多企业存货带来的损失对利润影响也不小,不只是要关注在库的原材料半成品,还要兼顾外发材料、在线物料和在途订单。
2、提供有价值信息:财务虽然是时候拍照,但像CT结果,专业的人能察觉里面的问题。如何提炼有价值的信息很考验财务的能力。比如我们关注人均产值、人月劳动生产力(边界利润/人数)、人工费劳动生产力(边界利润/月薪酬支出)这些核心指标,我们就知道公司同比环比是否有改善。如果同样的产值用人多了,或者同样的人数但边际利润低了,一定是有问题的。然后可以按产品类、市场分部、销售类别(内外销)这些维度去分析经营结果,有了对比(跟自己比、跟公司内其他分部比)就能看出进步性如何。用好数据分析的鞭子,也是财务的价值所在。
我谈的面比较窄,各位根据各自的情况自己思考,欢迎分享您的思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1

关注

53

粉丝

2233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12:12 , Processed in 0.055297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