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的建立,为审计人员提供了新的审计任务,内部控制问题随着环境的变化、企业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凸显出重要性,企业对注册会计师内部控制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必须抓住控制点 随着审计与内部控制联系日趋紧密,审计理论与方法也在逐步更新,原有的对会计资料的详细检查,已逐步被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审计方法所取代,称之为风险基础审计。这是一种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的评价,来确定审计重点、范围,进而达到对该单位进行总体评价的目的。为保证审计评价的客观公正,审计人员必须抓住控制点。但是,审计人员在短时间内,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作出正确评价,也需要依赖被审计单位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否则,审计风险将难以控制。 近年来,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在经营管理中的重要性,已越来越受到各级管理人员的普遍关注,这为审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但是也应该注意到,不管控制制度和组织设置多么完善,如果得不到管理层的有效执行,其结果只能形同虚设,并且易导致错弊行为;如果能采取有效措施来监督和限制违反内部控制的行为,良好的控制就能得到维持。 分环节加大内控执行力度 在几年的审计实践中,我们发现不少企业内控制度表面看起来非常完善,但实际执行效果却不理想,必须要加大内控的执行力度。 在企业的采购与付款环节,应特别关注4点:第一是采购的存在性:付款凭单后所附请购单、订货单、验收单和卖方发票是否一应俱全,并分别经过不同部门、不同人员签字批复;第二是完整性:检查订货单和验收单是否连续编号;第三是计价正确性:采购价格及折扣经过授权批准;第四是截止期:检查验收单和记账日期是否存在较长间隔;将已确认采购物品或接受劳务相关的义务记录至应付账款,坚持仅对已记录的应付账款办理支付,把好审核关,杜绝采购中的不正常支付等内控漏洞。 对于那些内控制度比较健全的中小型企业,业务流程简单,信息传递途径短,管理者对业务流程有较全面的了解,可以独立对关键领域进行全面复核,如销售往来账、长期挂账等进行复核,涉及中小修工程的要对工程量以及各项定额进行审核,通过检查验收,及时调节对客户的信用政策。 对于企业的工薪与人事制度,要确保员工名册新增或减少项目均为真实有效,并对员工名册进行及时更改,用以计算生产或管理人员工资的工作时间数据均为实际工时,不得擅自增减工时,准确计算和记录工资费用并记录于适当期间,保证数据变动均为真实和准确的。 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业务流程的特点确定关键控制点及其控制指标,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包括对发票的授权情况、数量金额、回款情况进行检查,对采购和支付凭证、提货单、运输凭证进行检查。 根据相关业务数据的内在关系进行监控,从而及时发现管理中存在的差错、舞弊的迹象及线索。 对于企业财务报告,披露的财务报告的数据要准确,所有披露的规定已经体现在公司财务报告中,所有财务报告的数据和认定都是有效的,公司采用的会计政策符合相关准则的要求。 内控建设任重道远 建立和完善相关内控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固然重要,但更要注意加强对制度执行人及执行效果的监督,审计人员可以采用询问、检查和观察程序,并记录所获取的信息和审计证据来源。建立领导集体决策机制,充分发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外部专家机构在经营决策中的作用,以避免决策失误,投资效益低下。特别是对一些规模大、经营业务多元化的集团型公司,因其投资的范围广,资金投入多,投入产出周期较长,加强领导干部及重要岗位人员的任期经济责任考核,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正确行使权力的监督,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审计人员,应在这方面多加关注,以确保各项制度在企业经营活动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避免制度仅仅流于形式,变成一纸空文。 任何一项内部控制措施都不可能尽善尽美,人为因素常常使得内部控制措施失效,包括对控制责任的误解、执行控制时的粗心大意、疲劳以及舞弊等。此外,经营活动可能不断发生变化,原本完善的内控措施也可能会逐渐失效。因此,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必须及时做出更完善更合理的调整,这将是一项长期重要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