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欣麟 1988年,4岁的联想走进国际化大门,胼手胝足创立香港联想。
联想创办人柳传志带着他的老长官、前中国科学院院长周光召和当时的中科院处长、现在联想首席财务官马雪征,用几千元租了一艘破船,同游香港维多利亚港,迎风谈国际化梦想。
─────────────────────────────────────────────────────────────────
刘军
当时,柳传志向香港合作伙伴借了18万付首付,买了香港太古城的一间小公寓,作为宿舍;公司则在港岛东部的一个旧仓库里。马雪征在破船上想着,“公司就在这种破地方,柳传志能讲出他怎么进军海外。一共两个半人,野心还挺大,好像已经指挥着千军万马似的。”然而,2005年,21岁的联想不仅做到了,还收购了全球IT业蓝色巨人IBM的PC部门。凭借这次战略性收购,联想跻身世界五百强公司及PC制造业的全球第三。
追求第一
一向财务保守、手上握有几十亿现金的联想,投下自创立以来,最大的赌注:以6.5亿美元的现金及6亿美元的联想股票,收购了IBM的PC部门。新联想全球市占率达到约8%(联想2.2%,IBM5.6%),约是前两名戴尔(16.8%)惠普(15%)的二分之一。
PC业净利不断下降,前十名只有三家公司是赚钱的,联想为何要如此大胆?首先,联想是其中第二赚钱的,净利率达到5至6%,最赚钱的戴尔净利率约为8%;联想深知大者恒大的定律,决心和戴尔一搏。
第二,联想的优势是背靠全球第二大的PC市场——中国,掌控高增长机会。但是,国际上需要有熟稔国外市场运作规律的合作伙伴,来沉稳扩张。北美有戴尔,国际上有惠普,欧洲有宏基等对手,联想若与IBM成功整合,将如虎添翼。
联想集团的股价因为并购案,三个月涨了22%,六月份开始回跌。市场还在看未来一年的表现,也关心IBM的PC部门,能否扭亏为盈。
联想的挑战,在于创新再造:如何把联想过去的创新精神,融入新联想的流程架构中,又能获得高净利。
产品与品牌,同时更新换代。新联想把品牌分为Lenovo及Think两个系列,暂时抛去IBM品牌,在全球推广品牌,强调的就是与众不同与创新。
精耕细节 团队作战
联想生力军,十分生猛。身高1.83米,喜欢打篮球的刘军,一直打前锋的位置,有一股狠劲。他说,“我的主要任务,就是在中国打击敌人。”他现在坐镇联想基地,掌管集团内获利最丰厚的公司,负责打新的国际化战役。
他做事十分仔细,要求效率。在联想工作4年的联想中国品牌沟通部经理郭彤彦表示,“杨元庆注重细节,然而刘军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会很细地了解工作流程,要求改进。可能跟他打篮球有关,刘军也很会带动团队。企划部原来是联想士气最差的部门,他带领三个月后,变成公司表现前两名的部门。
他很少接受媒体专访。《投资有道》在7月13日,他加入联想满12年的隔日,与他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访谈,讨论联想的投资价值、联想的核心竞争模式、新联想的整合,获取第一手的回复,也揭开联想新少帅刘军的神秘面纱。
IT行业瞬息万变,有香港媒体认为,联想进入“火山爆发期”,正要快速起飞,并准备在美国上市。且看刘军如何演出联想的下一步。
记者:以12.5亿美元收购IBM的PC部门后,新联想的负债比例达到33%,对于财务一向保守的联想,是个新的赌注。作为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您认为投资者应该如何来看新联想的投资价值?
刘军:现在的负债不到33%(编按:德克萨斯太平洋集团、General Atlantic及美国新桥投资集团在收购交易后,入股联想3.5亿美元,尚未记入财报)。过去联想有几十亿人民币现金存在银行,对投资者不见得是一件好事,目前都已经投资,而且负债比率也是比较健康的。我们整个企业的现金流十分健康,特别是PC产业是产生现金流很快的,我们相信,这样的小的负债很快会消失。
新的公司经过转折后,会产生新的竞争优势。我不认为新联想应该照抄旧联想的竞争模式,新联想需要一个过程,去把效能发挥出来。整合得愈好,爆发的时间就愈早。
空中加油 边飞边整合
记者:您也提过,国际融合是很大的挑战,目前融合的情况如何?
刘军:我们最大的挑战,有点像是空中加油,一边飞行,一边还要进行整合,调整队形。一方面,内部要整合,一方面面临外部很大的竞争。第一阶段策略是,先保持大的队形不变,少部分人开始讨论研究联想的未来规划。
记者:“少部分人”是指设立委员会?有多少人?
刘军:是的。最高领导层的委员会约有十个人,当然,在十个人之外,我们很快建立了总部,整合Lenovo China及Lenovo International,变成一个团队。我们基本战略是稳定,来面对竞争。
我们两个团队是高度互补的,在中国,Lenovo和IBM的客户差异很大,规模也差异很大,不像惠普购并康柏时,由于业务重复,急着把两个团队变成一体。
很多公司发生并购,会有两个季度的地震期,但联想中国发展十分平顺,上一季度成长率,还超过行业的平均值。
记者:您本身坐镇联想的基地,最大的挑战是?
刘军:我最主要的职责,是指挥联想中国这支部队,去打击敌人;当然,我一小部分的角色是参与集团十个人的委员会。对于我来说,可能后面一个角色,挑战更多。因为,这要涉及逐步顺畅的整合,必须学习国际化的管理经验及语言等。
把握创新与效率的平衡
记者:您曾说过,计算机市场中,戴尔是流程之王、惠普是消费之王、联想则是创新之王。请问联想目前的竞争力核心是?
刘军:全球PC竞争,已经进入大者恒大、小者恒小的局面。不像过去十年,现在PC制造排名前十名的公司,很少部分能赢利。其中做得比较好的,以净利来看,第一名的戴尔有8%的净利;接下来就是过去的联想,净利达到5至6%;这两年,宏基也做得不错,它保持比较小的营运规模,控制出非常低的费用率,更多采取外包,也能取得正数的净利率。其它的厂商都是赔钱的。
以规模来看,前三家会是戴尔、惠普和新联想,三分天下,第四家的规模则会和第三名的规模,差距两倍。
这个格局下,戴尔是最强势的竞争对手,它靠独特的直销模式,牢牢控制了大客户市场和一部分的中小企业市场,它的独特优势在于“运作卓越”,戴尔认为,PC是大宗商品,企业围绕着快速运作及供应链打造,它的研发也是为供应链服务的。
惠普规模很大,但还没有很独特的营运模式出来,最强的优势在于打印机产品,它几乎是掌握了这个市场,获得大量利润。
宏基确实是值得分析的对象。短短两年以内,它完成了分拆,形成独特差异性的竞争模式。它的核心竞争力在marketing(营销)上面,把供应链外包了,也把前端的销售外包,控制一个很小的营销部门在公司里,控制费用率。使得他们在低利润的PC行业中,还能赚钱。
联想把自己明确定位为一个创新的公司。不论Lenovo或是过去的IBM两家公司都特别重视PC创新。PC在下一个十年,将是给客户提供最佳体验的年代,会变成多元化的发展,家用PC、移动PC及商用PC会向不同的方向发展。随着产品线的分离,每一个产品线,都会focus(聚焦)在不同的客户群上。因此,给创新提供了最大的空间,通过创新,可以满足客户不同的生活体验。
记者:联想创新为王的定位,具体体现在哪里?
刘军:联想创新的诀窍,第一在于非常细地研究客户的需求。中国是世界上竞争最激烈的市场,联想2000年后,在中国保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约30%),最可怕的是联想还赚钱,保持很高的净利,这是很了不起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细分了客户需求。
我们跟一般电脑公司,把客户分成低端、中端、高端不同。以家用电脑为例,我们有天骄、锋行、家悦、圆梦等不同系列,这些细分系列是很独特的,很独特的客户细分,才能针对客户需求,做不同的详细开发。
我们比竞争对手有更好的客户细分。锋行系列可以很方便地更换插件;天骄系列有宽带电话、一键杀毒等特色设置及软件应用,都是特别为客户设计的。我为你做一个产品,会比为十个人做一个产品,更能满足你的需求。
第二,我们很好地把握innovation(创新)和efficiency(效率成本)的balance(平衡)。我们并非是无限制的创新,要很好地把握生产工序的创新空间,用最小的研发投资,换得最大的客户满意度。
为客户提供价值
记者:这样的客户分析,主要针对的是中国市场,在国际市场的反应是怎样的?
刘军:这是非常好的问题。国际市场可能完全是另外一个情况,当然有相通性,因为人类的共通语言愈来愈多。最开始大家认为,中国人追求外观漂亮的手机,要轻薄短小,后来发现美国人跟随这个潮流。在这样的时代里,共通性会加强,同时不是完全一致,甚至有的会差距很大。关键是客户细分的观念与运作方法。
设计产品是艺术也是科学,是一群设计者的灵感,但更是流程(process)。联想为何能做到精准的客户细分、最有效率的创新,是因为我们有一套流程,去保证流水线的产品,符合市场需求,且非常稳定。
记者:一年有多少新型号的产品推出?
刘军:我们一年约有20多种新型号的产品,其中有或多或少的更新。戴尔与惠普的型号更新,基本上比我们少。
记者:联想商业模式遭遇到的挑战是什么?
刘军:戴尔是“客户营销模式”;联想比较多提的是“柔性企业”,希望在内部能兼容多种business model(商业模式)。从开发、营销、销售、供应链到服务的价值链十分重要,戴尔能够成功,是因为价值链的统一,它的销售能跟供应链互动,是一个integration design(整合设计)。它的诀窍并非是直销,而是动态整合的商业模式。
2004到2005年,我们初步把联想定位为一个综合性商业模式。既可以支持“产品营销模式”,也可以支持“客户营销模式”。联想非常擅长产品营销。
在全球层面竞争,联想的innovation、价值观念、独特的商业模式是我们的核心。每个企业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它能为客户提供价值,这是商业社会的法则。联想是制造型企业,我们的价值在研发及交付产品,我们把联想企业切成五个增值的环节:开发、营销、销售、供应链管理、服务。
记者:您很早就提出“家庭数码港”的概念,到目前为止,您认为实现了多少?
刘军:这是针对“Home PC”的一个方向,现在看来,整个产业界,都在依循这个方向走。联想从2002年就开始提出这个方向,产品开发也朝这个方向发展,PC要非常容易让家庭和家庭之间互通,用声音、影像、照片作个人化的沟通。现在看来,这个方向非常正确,并且驾驭的空间还更大。
定力过人 趁势而起
记者:戴尔的笔记本电脑有九成是由台湾三家厂商制造,愈来愈走向外包。听起来联想好像什么都做?
刘军:我们在中国所做的垂直整合非常多,像服务、供应链管理等是由我们掌握,但是在每个环节之内,我们有很多合作,我们会看谁做比较有效率,就会采取不同的方式。在中国,像供应链管理,我们负责主要系统,并分拆一部分的模块,让合作伙伴做。在全球,我们的服务是外包给IGS(IBM Global Service)来做,主要目的是给客户延续性、一致性的服务,在收购IBM的PC部门后,原用户仍能享有原来质量的服务。
记者:您的工作历程十分传奇。联想是你的第一份工作,1993年进公司,1994年10月就成为部门总经理,请问您能在同期“十八棵青松”中突出的原因是?
刘军:首先真的是运气比较好(笑)。像我跟台商交流很多,他们会好奇,我们那么年轻,台商高管多数是50岁左右,联想则是40岁左右。主要因为大陆PC产业起飞,比其它地方慢了10到20年,我们这一代人刚好就赶上了起飞的时机,我也正好飘落在联想这样真正能做成功的优秀企业里。
很多种子也飘落在这个环境里,可能我做事情比较勤奋一点、追求完美一点。另外,应该说,我比较善于组织团队,人尽其用。去年,我去领导企划部门,本来这个部门是联想士气指数最差的,一个季度之后,变成士气指数最高的。我领导的两个团队,是表现最好的前两名。
记者:听说早期康柏曾以高出你当初薪水五倍的条件,向你挖角,你问他在康柏最高能做到何种职位,并发现高管都是外籍,就断然拒绝了,什么原因让你如此决定?
刘军:一个是有发展的玻璃屋顶;另外,则是我定力比较强,看大方向较准一些。人其实很弱小,很多时候是看机运,但是看到机运不懂得把握,也没用。当很多条路让你选的时候,坚持大方向,看长远,是很重要的。
1995年,我什么都没有,一个月工资才几百块,也没有车或房子,天天骑自行车,骑很远去上班,能抗拒这个诱惑,我自己都觉得很不简单,但我看的就是大方向。
记者:您跟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杨元庆一起工作了12年,对他有何评价?
刘军:我钦佩元庆非常有远景规划,同时能够同时关注重点和细节。非常感性,也很有事业激情,能不顾反对向前走,又很会化解冲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