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29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老子的人生三宝与企业管理

[复制链接]
2294 4
来源:价值中国  作者:段俊平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二曰,三曰不 敢为天下先。故能勇,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爱维龙媒发 现,此三宝老子处世的最基本的人生哲学,也是《道德经》中最根本的朴素哲 学思想之一。 老子提到的“”和“”都是中国人世代传承的优秀美德。 有悲之怀才 有勇敢之心, 有克勤克才有广博释怀, 但“不敢为天下先”似乎有些消极之意。 大多数人认为“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保守消极,没有创新思想,代表了一种陈腐 落后、不思进取的人生哲学。单从字义上理解确实如此。但是老子这里的“不敢 为天下先”更主要的论述是在“道”的层面, “形而上者为道, 形而下者为器”, 从老子的道家思想来看“不为天下先”与“无为而治”是一脉相承的。 古人讲究 无求为安,安是本,变是末,变应是天变,人何以敢逆天而变。这里的天指的是 自然规律。所以“不为天下先”应是在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天人合一的不为 先。不动是无为,动是因势而为,势成而一切皆可为。所以“不为天下先”是不 应违反事物的内在科学规律的先。 “不为天下先”也表达了一种审时度势的哲学 思想,这与孔子的“三思而后行”有异曲同工之处。“不为天下先”也体现了古 人在与自然和社会和谐相处的自然观。 因为在古代基本是农耕文明, 不破坏自然, 保持农民的安居乐业就是“不敢为天下先”的实质表现。 老子在提出上述“三宝”之后, 又补充说道: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与“不为天下先”相得益彰,互相补充。 有天下先的能力而不为天下先就是一切应按客观规律办事,三思而后行,不要头 脑一热,犯冒进错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人定胜天”就是敢为天下 先的观念下的行为冲动。 在企业组织中,老子的“三宝”思想有着特殊的意义。国家在大发展,时代 在大前进, 一切都讲究创新, 但是如何在创新、 前进的同时, 实践管理上的“”, 行为上的“”和前进中的三思而后行,而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违反客观规律 的“天下先”的管理理念是十分必要的。 企业家一定要有“”心。“”心就是天地之心。所谓天地之心包括:感 恩之心、责任之心、回馈之心、仁爱之心和敬畏之心等。它要求企业家及其企业 对社会要有回馈之心和责任之心,对自然要有敬畏之心,对员工要有仁爱之心。 所以要用“”的理念去管理企业,将“”融合在企业管理中,企业才能实现 员工、企业、社会和自然和谐相处。 老子的第二宝“”对企业管理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崇”是中华民族最 重要的优良品德。但是当代社会对物质的高度追求导致企业组织浪费严重,有些 企业家骄浮奢华, 大搞铺张浪费, 攀比之风盛行。 尤其是国有企业, 盖豪华大楼, 坐豪华轿车,吃山珍海味,抽高档香烟,住总统套房。浪费十分严重,管理费用 年年是几位数增长。完全忘了勤的美德。所以老子的第二宝更有现实意义。它 是解决浮化之风的最好管理法宝。此外“”还有收敛内蓄之意,它要求企业家 一定要克的同时一定要克勤,一定要不图浮名、不图浮利,要默默耕耘,把企 业真正做强做大,更要低调谦逊,不要为富不仁和过分张扬。 “不敢为天下先”要求企业在创新的同时,一定要审时度势,三思而后行, 不要搞违背自然规律的创新,不要搞违背社会法则的创新。在作出决策前一定要 有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只有这样,企业才能走一条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可持续 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避免盲目投资、扩张而导致企业陷入困境。企 业家在决策前一定要有全局观念,要用全维的思想方法,有些可为先,有些不可 为先。笔者(段俊平)认为,老子两千多年前提出的“三宝”人生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和天人合一的崇尚自然的朴素哲学思想。至今人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不管是过去和现在,老 子的“三宝”人生哲学都是企业管理思想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成本领先:成本体系的建立与实施

评论 4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2-1-25 12:52:4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经 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二曰,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勇;,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且勇,舍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卫之。
  译文:天下人都说道很大,好象没有具体的形象。正是因为内涵丰富到了极处,所以就无法描述、无法表达、无法设想,好象没有形象一样。如果有具体的形象,就一定可以被人实实在在地掌握,那它早就变得微不足道了。我有三条金科玉律。非常珍视地保守着:第一叫做爱;第二叫做克制;第三叫做不敢置身在天下人的前面。因为爱,对现实生活充满热爱,才会激发我方至大至刚的勇力去战胜所有可能破坏这一切的力量;克制,才能积蓄力量,才能不断地扩大推广,不断地充实壮大起来;不敢置身在天下人的前面去争夺那些人人喜爱的珍贵或逃避人人厌惧的凶难,才有资格成为万众的首领。现在有的人不讲爱而一昧逞勇斗狠;不讲克制而只求高速发展、无度扩张;不讲谦冲退让而一昧争先要强,那是在自取灭亡啊!爱的力量至大至刚至正,用于攻战必得、用于守卫必固。上天想要救护哪一方,就用爱的力量去保护他。
  点评:本章重点在于“道”的“三宝”——不敢为天下先。这是为“道”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心胸,非如此,不足以成大道。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肖”就是形象,“不肖”就是没有形象。“道”是宇宙最根本的法则和力量,它是至大的,正由于“道”大到了极处,所以当然就不会通常人们所能察觉到的种种有形的形象了。“道”的形象其实是渗透在天下万物之中的,可以说无处不可以见“道”但又无处可以见“道”。“道”在宇宙里就象水在大海里一样普及,象空气在陆地上一样普及。这是真正的“大”,“大”到了身在其中而不觉的地步。
  一般意义上的“大”的东西,都有具体的尺寸、规模、范围来显示出它的“大”,可以有具体的“大”的形象被人们切实地感知到。然而那些可以用具体的尺寸、规模、范围来形容出来的“大”又哪里会是真正的“大”呢?所以说,凡是有形象的东西其实都是渺小的一类。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二曰,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有道德的人所拥有的“宝”也绝对不是任何有形的东西,而只能是“道”。这里所列出的三“宝”其实是接近“道”的方法和途径。
  第一种“宝”,叫爱。爱就是对宇宙里所有的众生无差别的热爱。这种热爱是宇宙中最伟大的感情,能产生出宇宙里最伟大的动力,甘愿为众生奉献自己的一切,是牺牲小“我”而成就大“我”的不二法门。
  第二种“宝”,叫克制。克制就是在明白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前提下,坚决不去做那些违反“道”的、不能做的事情。
  第三种“宝”,叫“不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就是自觉、自愿地去“处下”、“处后”,为了造就最后共同的大利。
  “,故能勇;,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为什么这三个法则能够被称为“宝”呢?
  第一,爱能够成就勇气。这种勇气不是世俗好勇斗狠的那一类勇气,而是奋勇精进的勇气。成就任何世俗事业的途中都会有很多的挫折与磨难,成就真正的大“道”所要面对的挫折与磨难比成就所有世俗事业的磨难的总数还要多得多。这些挫折和磨难甚至是以千年、万年时间来计算,甚至有时会让人失去一世的生命,没有真正的勇气和建立在勇气基础上的信心和坚毅,怎么可能去完成这样宏大的追求?
  只知道自私自利的人永远也到达不了这样的境界,自私自利本身就说明了他的目光短浅而且心胸狭窄,他怎么能看得清什么才是真正对自己有利的事呢?他怎么能领会得到什么才是真正成就自己的事呢?
  第二,克制能够成就广大。克制就是对自己的约束,佛家称为“持戒”。克制的根本意义在于把所有的力量用在真正应该用的地方上,不在不应该用的地方浪费。只有在正确的方向上聚集起足够的能量才能完成突破,提升自己。这样才能到达“广大”的境界。
  一个不懂得约束、克制自己的人是不可能成就什么事业的。普通人在成就事业的时候也懂得权衡,暂时舍弃一些东西去成就更迫切的目标。而对于懂得“道”的人来说,他明白这种约束和克制是为了成就更高层次的自由和解脱。
  第三,“不敢为天下先”能够成就领袖的地位。前一章已经说过“处下”和“不争”的意义。“不敢为天下先”的核心意义就是“处下”和“不争”。有“道”的人最终要求得的并不只是自己的解脱和自由,而是所有众生的解脱和自由。他是众生的导师,也必然是众生的领袖。这个导师和领袖地位的获得来自于他始终全心全意地为众生的根本利益努力的行为。他永远把自己的利益考虑在最后,永远最先承担起可能要面临的灾难和祸患,所以才能成为众生的导师和领袖。
  “今舍且勇,舍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因此,“”是“勇”的基础;“”是“广”的基础;“后”是“先”的基础。从老子所在的那个时代一直到现代,都有那些只要后者而忽视前者的人:他们不讲爱而一昧逞勇斗狠;不讲克制而只求高速发展、无度扩张;不讲谦冲退让而一昧争先要强。那种本末倒置的行为就是在自取灭亡。
  这种无之勇、无之广、无后之先不但对自己有害,而且对整个社会都会造成很坏的影响。当“勇”、“广”、“先”脱离了它们存在的“道”的基础而逐渐演变为炫耀、争夺各种利益的工具:“勇”变成好战和好杀;“广”变成掠夺和扩张;“先”变成征服和压迫,随之而来的也必然是整个社会的浮躁和道德的沦丧。
  “夫,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卫之。”
  三“宝”之中,最根本的还是“”。爱永远是人类最伟大的力量,是最受上天赞美和佑护的。爱的力量可以击退一切来犯之敌。天要灭亡的,永远只是那些失“道”的国家而不是弱国。为什么弱国、弱民族不会被灭亡?那是因为“天”在救它。“天”为什么要救它?因为在那里有人类最宝贵的东西——爱。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2-1-25 12: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傅佩荣. 哲学与人生  上海三联书店

代表母性的特质,譬如母亲的爱称为爱。为什么把“道”比喻成母亲呢?因为万物皆来自“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道生出万物,所以是万物的母亲,能够包容关怀一切,所以用爱来表现。

想学习“道”,就要学习“道”的爱。“道”的爱是没有等差的,不分贵贱、好坏、美丑,就好像母亲对待自己的孩子,从来不会有所区别。如果一个母亲有三个小孩,她不会因为其中一个比较漂亮或比较聪明,就特别疼爱他,而任由另外两个孩子自生自灭。不仅如此,有时候在别人看来越没有出息的小孩,母亲反而越是疼爱,因为她觉得自己没有赋予他好的条件,所以更要给予特别的关怀。

老子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老子》二十七章)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人是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是善人的借鉴。(“资”代表借鉴或凭借)不尊重老师,不珍惜借鉴,即使再聪明也免不了陷于困惑,这是个精微奥妙的道理。

我们现在常说的“师资”二字,就是出自此处——善人为“师”,不善人为“资”,两者合称“师资’,正有互相学习、期望、珍惜之意。在此为师者,在彼则为资,两者互相需要。如果我们了解这一点,大家就会互相帮助,并且互相尊重。这种强调相辅相成、相对相重的观念,就是老子思想的特色。

谈到“”,常令人联想到“一枝草一滴露”这句俗语。意思是,就连一根小草也有一滴露水,有它生存的机会和条件,会受到照顾,何况是更大的生命?换言之,一个人既然活在世界上,就有存在的理由,并且应该也有继续存在的条件,这就是“道”对宇宙万物的关怀。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对于“道”的学习,就是要用母的心对待天下所有人,不分善、恶、美、丑都要照顾和关怀,由此形成一种普遍的、一往平等的同情。

老子说:“故能勇。”(《老子》六十七章)只有真正的爱才能表现出勇敢。由此可知,老子所谓的勇敢,并不是逞凶斗狠。又说:“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老子》七十三章)一个人如果天不怕地不怕,勇敢去做很多事,结局可能非死不可;相反,一个人如果勇敢地不去做某些事,则可平安度日,这叫作“勇于拒绝”。拒绝也是需要勇气的,譬如,有一位官员现在要辞官,但是所有人都希望他继续留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他还能够坚持,就表示他有很大的勇气。

莎士比亚说:“女子虽弱,为母则强。”在美国,曾经有一位母亲带女儿到超市买东西,出来的时候,女儿跑在前面,忽然一辆卡车急驶而来,把她压在车轮下,正在千钧一发之际,妈妈立刻奔向前把卡车车头抬起来。如果是平常的情况,一个女人怎么可能抬起卡车车头呢?但这位母亲想不了那么多,她真的就做到了。看到女儿被旁人拉出来的那一刻,这位母亲就倒下去了,在医院躺了好几个月。这说明了,在那一刹那间,爱所带来的勇气,实在是难以想象的强大。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2-1-25 13: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的三大法宝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道” 似不肖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肖,《说文解字》解释为“骨肉相似也”。人们常说不肖子孙,就是指子孙后代品行不端,不象先人。
  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天下人都认为我所说的“道”太大了,似乎什么都不象。
  其中的“大”有抽象空泛难解之义;不肖,就是说“道”不象那些常见的容易理解的具体事物,即“器物”。


  夫惟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道”为什么不同于我们常见的具体事物呢?因为“道”大,包容天地支配万物。如果“道”象各种具体事物那样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久而久之,“道”就变得琐碎不堪了,和具体事物没有什么不同。
  “细”是指具体事物的特殊性,正是由于这种特殊性的存在,所以一种事物才能区别于其他事物,才容易被人们认识。比如当我们说到一把菜刀的时候,大家的脑海里马上就会有一个“菜刀”的基本概念:它是什么形状,由什么材料做成,锋不锋利,有什么用途,拿在手里有什么感觉等等。相信一定不会有人将桌椅板凳之类的东西当成菜刀吧?
  如果“道”肖“道”细“道”和具体事物没有两样,那么它就只能在成为一物的同时,失去更多的成为他物的机会。“道”不是孙悟空,不会七十二般变化,它若要让刀剑更加锐利,盾牌更加坚固,就必须首先“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因此“道”的作用不在于使自己成为刀剑或者盾牌,而是让刀剑和盾牌的特殊性充分发挥出来。
  老子的三个宝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宝,珍也,也就是稀有之物、奇货。平常人眼里的宝贝无非是一些钻石猫眼古玩字画,老子的宝贝则不同,他心目中的宝贝显然是和“道”息息相关的。不过对于这些宝贝的态度,老子倒和平常人没有什么区别,都是非常珍视的。那么老子的宝贝都有哪些些什么东西呢?
  一曰慈,第一个宝贝叫作“慈”。慈者,父母予子女之爱也,为道者要象父母爱子女一样爱天地万物,无私、不分亲疏。
  二曰俭,第二个宝贝叫作“俭”。俭者,啬也,为道者应当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避免烦琐、过度,不要让它成为万物自由发展的束缚,应当明白活动空间的重要性。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第三个宝贝叫作“不敢为天下先”。什么是“不敢为天下先”?凡是好吃的东西自己先吃,好用的东西自己先用;自己天天酒足饭饱,乘香车居华屋,丝竹之声盈耳,美女仆从如云;而别人却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这叫作“敢为天下先”。“不敢为天下先”与之相反,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对立面。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当子女遇到危险的时候,父母往往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前去,以身挡之。父母为什么会这么勇敢?因为有爱。故“慈”能“勇”。不过父母也有糊涂的时候,那就是对子女的爱给予的太多,爱甚则为“溺”,反而会适得其反。在这种情况下,勇于“不爱”也是一种“慈”呢。为道者协理阴阳哺育万物,不可不深思其中的道理。
  因为“道”俭约,万事万物受到的束缚小,所以它们都能够得到自由发展。万物越是繁盛,道的价值体现得就越是充分。广,表示“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不断延伸,与“好远”的意思是一致的。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中,统治者和平民百姓无疑是作为矛盾的两个方面存在的,并且这两个方面的关系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当两者位于互补的状态时,整个社会将呈现出一片和谐景象;相反,当两者进入对立状态时,国家就会陷入动乱和纷争中。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断变化的社会奇观呢?我认为问题主要出在统治者身上。在统治者和平民百姓这个矛盾的关系中,始终存在着一个相对稳定的常量,那就是平民百姓正常的生存需要,比如基本的衣食住行等;而统治者那一端则是一个变量,这个变量最初表现为从统治之始的“俭约”,后来则转变为“甚、奢、泰”,与此二者分别相对应的是意识领域的“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和“敢为天下先”,而统治者从“器长”到 “亡国之君”的沉沦则是这种变化的结果。所以老子说的“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可不是什么假大空,而是一句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发展规律的金玉良言。
  “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之所以能够成为 “三宝”,显然老子对自然细致观察与缜密思考得出的结论。换句话说,正是因为“道”具有类似的属性,所以老子才能产生相应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无疑又是和老子的价值观高度一致,因此才被称为“宝”。比如一个书法爱好者,如果他有机会得到一幅严真卿真迹,那么他肯定会爱如珍宝妥善收藏。但是相同的东西对于我可能就算不上什么宝贝了,因为我对书法没有什么兴趣,即便有幸得到某件名家真迹,最多也只不过把它换几个钱花花罢了。由此不难看出,书法名帖之所以成为“宝贝”显然是由其自身的价值以及书法爱好者的价值趋向这两个因素共同造就的。“慈、俭、不敢为天下先”之所以成为老子心目中的“三宝”,道理也是一样的。
  当然,如果我们变换一下思考问题的角度,那么面对“三宝”,大家也许会有更多的领悟。众所周知,但凡“宝贝”,必定是稀有之物,比如黄金美玉珍玩名画等等。如果某一事物不具备稀缺性的特点,则难称为“宝”。所以当“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被称为“宝”的时候,老子的言外之意也就显而易见了,那就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很难被人们在社会现实生活中找到,理由很简单,就在于人皆不为也,普通百姓在人际交往中不遵循“三宝”原则,统治者管理国家的时候亦不守之。那么,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都是如何行事的呢?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慈、俭、后(即不敢为天下先)”既是“道”一般表现的几个不同侧面,也是人类社会活动应当遵循的几项基本准则,是人们行为处事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当这些原则遭到背离时,事物的发展过程就会走进死胡同,结果是可想而知的。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的意思是说,现代人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已经不再考虑“慈、俭、后”这些基本原则了,而只是一味地恃勇、推(崇)广、争先。舍,舍去。且,保留、追求。值得注意的是,此处的“勇、广、先”是作为“慈、俭、后”的对立物出现的,和前面的“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中的“勇、广、先”不同。前面的“勇、广、先”是事物遵循“慈、俭、后”自然产生的实际效果,本句中的“勇、广、先”则是背离了“慈、俭、后”的事物所奉行的行为准则,事物按照这些准则运行,结局就是“死”。死,此处系指事物违反了自然发展规律,逐渐趋于消亡,这与它平常表示的生命自然终止之义有所不同。
  在现实生活中,能够作为老子本句话佐证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比如我们国家过去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众所周知,1956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遂确立了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国家的经济运行受高度集中的政府计划和行政指令的严格控制。用老子的观点来衡量,计划经济体制显然是一种“舍俭且广”的经济模式。换句话说,在计划体制下,政府的支配行为违背了存在于经济活动中不同经济主体之间的自由竞争法则,也就是说政府管的太宽了,即“广”;政府的触角每伸展一寸,社会成员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便被压缩一分。结果是有目共睹的,不但工厂毫无生机,连老百姓也跟着饿肚皮,长此以往国将不国,正所谓“死矣”。由于形势严峻,所以我们不得不于另寻出路,于是这才有了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的市场经济改革。而改革的过程其实就是大刀阔斧地削减行政权力干涉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过程,即让政府回归“俭政”的过程。行政权力的干涉被排除以后,笼罩在人和企业身上的外在束缚大为减少,各行各业的活力自然显现。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在前面,与“慈”相提并论的还有“俭”和“不敢为天下先”,但此处却只剩下了“慈”,另外两个都不见了,何以如此?这个问题乍一看似乎无解,不过静下心来想一想,答案仿佛就在眼前。大家都很清楚,老子论道,不是为了避世,更不是为了成仙,而是在于师法自然,探索构建和谐社会的方法。天地万物何以生生不息?因为有一只无形的手在背后控制着它们,这只手就是自然法则,“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就象万物的母亲,她给万物的生存机会是平等的,道的爱是无私的,所以“慈”是道的第一个准则,它的核心价值体现在一个“生”字上。但是怎样才能使万物更好地生存繁衍呢?那就是给它们留下足够的空间,不要过多地干预它们束缚它们。老子说“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又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又说“治人事天莫若啬,夫惟啬,是谓早服。”由此不难看出,空间和自由对万物来说是多么重要,它无疑是后者的生命价值得以自我实现的前提条件。至此,“俭”作为第二个原则已经清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了。空间有了自由也有了,万物滋生天地间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怎样让这种繁盛不断地延续下去呢?这就是“莫举天下奉一人”,老子说“天地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又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无疑是对“不敢为天下先”的最好说明。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者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联系的,“慈”是其中最基本的一个准则,是“道”的直接表现,其他两个原则均可由其推演出来。因此,老子说的以“慈”战就是以“道”战,以“慈”守就是以“道”守,按照自然法则行事,战何以不胜,守又何以不固?如果说老天要拯救某一事物的话,它就会用“慈”来守卫它。至于天为什么要救它,则是因为“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

cfoteam cfoteam  管理员  发表于 2012-1-25 13:06:4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的养生长寿之道

摘要:“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仁慈,爱百姓若赤子),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谓谦退,不争功抢先)。慈,故能勇(勇于忠孝);俭,故能广(节俭,所以能日用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谓得道做尊长)。今舍慈且勇(舍去仁慈而求勇武),舍俭且广(舍节俭但求奢泰),舍后且先(舍其后己,但为人先),死矣(结果只有死亡)”。老子对于养生长寿之道的研究,是从对婴儿的实验性观察开始的,从而探究出长寿要妙之根蒂。
  老子在观察中发现:“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作,精之至也。”注曰:牝牡者,雌雄也。意思是说,小儿虽然骨胳脆弱,筋肉柔嫩,可是小拳头握得很紧;他还不知道什么是男女交合的事,而他的小生殖器却常常勃起。这是由于他精气充沛的缘故。
  这是深究天地万物的本源之论。人的生命是由于男女交合的性活动产生的,而性活动的产生则是本源于人体之精。精,是人体生命的本源。精足,则生命就强健;精衰,则生命就虚弱。正如老子在继续观察中所论述的:“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巳。”(《老子》五十五章)意思是说,婴儿终日号哭而声不嘶哑,这是由于他心里平和无欲而全精的缘故。……贪图生活享受就是灾殃,欲望支配精就是逞强。东西壮大了就会走向衰老,这不合乎“道”,不合乎“道”必然很快死亡。
  老子所说的道,多指产生万物的总根源,有时又称“玄牝”。对人的生命来说,这里的道,实际就是指精,精过分耗损,就会衰老,如果精枯竭,人就会很快死亡。因而老子精辟而深刻地指出了养生的根蒂在于保精。而如何保精呢?在于平和无欲。而怎样才算平和无欲呢?那就是要如同婴儿一样。因此老子书中多次提出以婴儿为喻、为标准的话。如五十五章开首曰:“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意即含有元精深厚的程度,应该比同平和无欲的婴儿。第十章曰:“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意即精神与形体合一,能不相离吗?专守精气,致力柔和,能象无欲的婴儿吗?又十二章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意即我唯独淡泊恬静,无动于衷,如同婴儿终日哭号而声不嘶哑。这就是老子保精得道养生的实践体会。
  婴儿因其全精无欲,所以他有极强的生命力。但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婴儿阶段,总要长大,最后也终究会衰老死亡。老子的实验性观察启示人们:人若能注意保精,永远能保持旺盛的精气,那就会健康长寿。然而如何保精呢?那就是老子提出的,为后世医家和养生家尊为宗经的恬淡虚无、少思寡欲的养生思想。《老子》一书中大量地论述了这一重要思想。如:
  十九章曰:“见素抱朴,少思寡欲。”意即要外表单纯,内心质朴,少私心,寡欲念。
  十二章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爽,损伤)”,驰聘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行妨(谓伤品行,辱身体。妨,伤也)。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此句意即圣人专意于守五性,去六情,节志气,养神明,目不妄视而取腹之)。
  四十六章曰:“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意即灾祸没有比不知足更大的了,罪过没有比贪得无厌更大的了。所以懂得满足这样的满足,就永远满足了。——这是后世知足常乐养生思想的来源。
  六十七章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仁慈,爱百姓若赤子),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谓谦退,不争功抢先)。慈,故能勇(勇于忠孝);俭,故能广(节俭,所以能日用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谓得道做尊长)。今舍慈且勇(舍去仁慈而求勇武),舍俭且广(舍节俭但求奢泰),舍后且先(舍其后己,但为人先),死矣(结果只有死亡)。”这是由少私寡欲,论述到仁慈、节俭、谦己的品德修养,提出了为后世养生家所首先强调的养生必先养德的这一重要思想。
  在当时的社会里,老子深知要做到少私寡欲,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是很不容易的,所以他特别强调要加强社会教化。他在第三章里说:“不尚贤(谓不推崇官位、爵禄),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不使看见足以引起欲望的东西),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谓除嗜欲,去烦乱),实其腹(谓怀道抱一,谨守五脏之神),弱其志(谓柔和谦让,不争权势),强其骨(谓受精重施,使髓满骨坚),常使民无知无欲(谓使民返朴守淳)。”六十四章又曰:“是以圣人欲不欲(圣人追求的就是没有欲望),不贵难得之货(即不贪财);学不学(圣人的学问就是不学谋私),复众人之所过(以补救众人经常犯的过错。复,补救),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意即用上述原则去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要去勉强行事)。”
  以上就是老子关于如何保精的论述,提出了少私寡欲,知足常乐,反对贪婪,注重仁慈、节俭、谦己的品德修养等重要养生理论,以达到恬淡虚无的境界,而使精旺身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22:09 , Processed in 0.06818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