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企业联合(卡特尔)与合并
通常,大企业通过行业团体或遵循政府的行政指导,萧条时期互相扶持,在价格、生产数量或者设备投资等方面形成企业联合。三菱集团的成员也在各自所属的行业内和其他企业集团成员间结成企业联合。企业集团内部协调越强,横向连接形式的企业联合就越难形成。战前的财阀时代,三井、三菱等财阀各自内部之间的团结牢不可破,因此,不同财阀之间横向的企业联合很难形成,联合后又分解的情形也很多。到了战后,出现了企业集团内部协作加强和企业联合加强成正比发展的势头。企业集团内的协作加强,集团内的竞争就更加明显,因此,有很多同行业企业为了渡过调敝停滞,进行了事实上的企业联合。
企业集团之间的关系还有一方面就是合并。三菱集团企业几乎没有过和其他企业集团成员合并的情形。不过,曾经有过尝试,即 1969年三菱银行和第一银行的合并未遂事件。当时两行的合并在三菱银行董事长和第一银行董事长之间已经签订了协议。但是,在第一银行内部有反对合并的派别,结果导致合并流产。第一银行反对合并的核心人物是井上薰会长,他并不是反对合并这件事本身,而是反对合并的对方是三菱。他担心第一银行会被三菱银行吃掉。另外古河系和川崎系等也担心被三菱集团吸收或者解体。所以其领导者也拼命地反对合并。第一银行后来同日本劝业银行进行了合并,由此诞生了现在的第一劝业集团。三菱——第一银行合并计划曾引发日本企业集团再组合的庞大运动。这件事发生后,产业界对三菱集团起了警戒心。如上所述,三菱集团和其他企业集团的关系,在股份、干部等方面,是闭锁的,排他的,但在财、物等交易方面则是开放的,相互交流得很密切。抽象地说,在本质上是闭锁的、排他的,而在功能方面却进行着相互交流。从现有资料能看出一些新趋势。一个是在沙特阿拉伯的三菱集团石油化学联合企业建设计划。其他企业集团成员也出资进行了参与。三井的伊朗计划、住友的新加坡计划也有类似情况。
这些项目属于国家项目,并不是各个企业集团单独开发,而是接纳其他企业集团参与并接受它们的出资。从中可以很明显地发现相互交流的趋势。当然,各个项目的主力分别是三菱、三井、住友等。再一个就是在澳大利亚从事褐煤液化项目的KOMINIC集团的结成。该项目是三菱化成与分别属于第一劝业银行集团和三和集团的神户制钢以及日商岩井三公司共同出资和维多利亚州合作(后来日光兴产、亚洲石油也加盟其中)进行的。这是企业集团之间相互交流的一个引人注目的新动向。
四、与独立企业之间关系
日本通常把不属于六大企业集团的超大型企业称之为独立大企业。这些企业尽管不属于企业集团成员,但一般都和特定的集团保持着较密切的关系,即便独立,也不是完全独立。在这里,首先看一看新日铁和三菱集团之间的关系。从实质方面看,作为新日铁的大股东,明治生命处于第五位,东京海上火灾处于第八位,三菱银行处于第10位。在融资方面,三菱银行、三菱信托银行、明治生命都进行了大宗融资。所以,可以说新日铁和三菱集团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新日铁国内销售产品的情况如表11所示。
表 11按制铁公司分类综合商社经营额(1978年)(单位:亿日元)三井物产三菱商事住友商事日商岩井丸红伊藤忠新日本制铁 4,9233,726 693 2,462 2,119 2,800日本钢管 611 1,787 39 36 2,779280川崎制铁 477 793 214 437 286 860住友金属工业 490 202 5,469 73 41 260神户制钢所 501 395 33 1,816149 340从表中可以看出,新日铁和三井物产及三菱商事的关系最为密切。战前旧日铁的产品由三井物产、三菱商事、岩井产业、安宅产业等四公司作为中间商垄断操纵着。战后,新日铁购人经营的铁矿石、原料煤,三井物产、三菱商事在其中占有很高的比率。在金融方面,新日铁和三井物产、三菱商事之间,广泛采用赊购、应收票据、付款票据等企业间信用,关系极为密切,通过金融往来,形成了新日铁对三菱商事和三井物产的依赖关系。因此,虽说新日铁是独立系,但与三菱集团和三井集团有很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是向三井、三菱两大集团倾斜的超大型企业。主要是因为住友集团有住友金属,芙蓉集团有日本钢管,第一劝业集团有川崎制铁、神户制钢,三和集团有神户制钢,而三菱、三井两大集团没有大型制铁公司的缘故。从历史上看,在1934年所谓的制铁大合并时,三井、三菱两财阀旗下的钢铁制造厂被日本制铁合并。这次制铁大合并,有人说是对三井、三菱钢铁部门的救济良方,也有人说日本制铁想利用此机会吃掉三井、三菱。
作为独立系企业的还有九州电力公司。电力公司原本是公益事业,不属于任何一个集团,它向所有的企业供给电力,带有总资本的共同利用机关特征,但各电力公司有各自的特征。从股份所有方面来看,电力公司的大股东是保险公司、银行,从其中难于发现系列特征。可是如果看购人的发电机等所谓重电机器,就可以发现在水力发电方面,东京电力、中部电力和通用电器公司、东芝有关系,关西电力、九州电力和四国电力被分给了三菱电机。
火力发电方面,关西电力是从威斯汀豪斯买下一号机,而二号机是从与威斯汀豪斯有提携关系的三菱电机购人。这种关系在核能发电方面也继承了下来,而且更明显。例如关西电力美澡一号机是威斯汀豪斯的,美浜二号机则是三菱重工的;高洪一号机是威斯汀豪斯和三菱商事的,二号机是三菱商事的;大阪一号机是威斯汀豪斯和三菱商事的,二号机是威斯汀豪斯的。另外,九州电力的云海一号机是三菱重工的,四国电力的伊方一号机也是三菱重工担任主要合同人。电力公司虽具有中立特征,但在重电机器、核能机制造等方面,关西电力、九州电力、四国电力与三菱集团都有很密切的关系。
再看一个独立系企业——日本兴业银行。兴业银行战前是国家投资银行,可是在“九·一八”事件后,它和日产、日窒、森等所谓新型康采恩集团的关系进一步加深,战后,兴银根据长期信用银行法成为事实上的民间银行,它的资金来源是金融债,金融债也有向个人发行的。除此之外,兴业银行还具有民间银行共同利用机关的特征。兴业银行和都市银行协调,向电力、新日铁等独立大型企业融资的同时,也向集团企业融资,起到了都市银行增资的作用。同时,也保持着和战前的新兴康采恩的关系。另外,兴银还支援机械、化学等领域的企业,所以,虽说兴业银行是中立的,但它同时又带有形成兴银集团的矛盾特征。三菱集团和兴银具有协调关系,三菱银行既购买兴银债,又供给它资金,而兴银既向三菱系企业融资,又跟三菱银行协调。
这种关系在 60年代以后减弱了,因为当时兴银作为长期信用银行的机能低下,失去了以往都市银行增资的重要作用。尽管如此,兴银又不断开拓新的功能,寻求生存的基矗近年来兴银的海外业务非常活跃,成为国际活动的焦点之一,这样三菱集团和兴银的协作关系又有密切的可能。
五、扩大外延
战前的财阀时代,日本各企业集团屡屡实施外延扩大战略。例如三菱银行曾和岛津制作、日本电池等岛津系企业接近,岛津系企业具有准三菱企业的称谓。又如本田技研在30年代左右陷入经营危机时,从三菱银行融资才得以继续生存。以后又无数次陷入经营危机,而每次都是在三菱银行的帮助下渡过难关。现在,三菱银行是拥有本田技研股份4.61%的第一位大股东,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公司是拥有3.8%股份的第三位股东,三菱信托银行以3.44%处于第四位,这三个公司拥有的股份合计超过10%。另外三菱信托银行也向本田技研提供了巨额融资。在人事方面,三菱银行的中村俊男会长兼任本田技研的董事,并从三菱信托银行派秋山公民做监察干部。本田技研被三菱集团拉拢得很近。不过,作为汽车制造厂,本田技研独立色彩比较浓厚,现在和三菱汽车也是竞争对手关系。
与此相反的是赤井电机。赤井电机和本田技研同样是作为家族公司成长起来的。本田技研由于本田宗一郎社长的退位和所持股份向珲古兴产的转移,其家族色彩已经消失。1973年,赤井电机的创始者赤井三郎社长因滑雪猝死,他的三个女儿继承了股份,由于要支付继承税,必须卖掉股份,三菱银行等趁机买取了其股份。此后,三菱银行又派去了社长,三菱电机派送了常务人员,赤井电机彻底被三菱集团系列化了。这次系列化是以赤井电机经营不振为契机的。这和本田技研完全相反。
千代田化工建设在三菱集团中占据着特殊地位。这个公司是三菱石油的工事部在战后独立而成的,在广义上称为三菱系。不过玉置明社长有意识地拉开和三菱集团的距离,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因此,千代田化工不属于“金曜会”,也不属于“三菱情报委员会”。不过,1976年、1977年前后,千代田化工的股份由间组的于公司大井兴产垄断收购,后来,大井兴产倒闭,它垄断收购的股份由间组继承。其股份转移交涉长达数年,到 1979年才终于完成了转移,主要由三菱商事、三菱重工、三菱信托银行、三菱银行、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公司、明治生命等三菱集团企业取得。千代田公司方面尽管想保持独立立常力图把三菱集团的持股比率控制在40%以下,可是,上述六公司后来依旧拥有32.32%的股份。
还有一些同三菱集团比较密切的企业,如宫地铁和西华产业同样被垄断收购了股份。宫地铁的股份由国内的投机集团买断了,可是它的转移迟迟没有进行,西华产业由北海道广播的岩泽靖社长以不到 40%的股份垄断收购了,岩泽当上了西华产业的会长,但这些转移更替还没有进行。尽管如此,最终买断的银行和其他企业会取得那些股份,可以说这是它们成为三
-
菱集团的一个契机。第五章 资本家和经营者一、岩崎家族的统治三菱财阀是由岩崎弥太郎创立的。岩崎弥太郎去世后,由其弟弟岩崎弥之助继位。第三代总裁是岩崎弥太郎的儿子岩崎久弥,第四代是岩崎弥之助的儿子岩崎小弥太。第四代时,由于财阀解体,财阀统治到此画上了句号。
战前,三菱一直由岩崎家族四代社长独裁控制操纵,与三井和住友等财阀聘用资方代理人的经营完全相反。1875年,初任社长岩崎弥太郎制订了三菱汽船公司章程。章程第一条说:本公司只有公司名称,实际上是岩崎一家的事业,和其它股份公司完全不同,公司一切事务全部由社长裁决。第二条说:本公司的利益都归属社长一人,公司的损失也全都归社长一人。后来,随着三菱集团规模的扩大和经营的多角化,其旗下公司的数量也大幅增多。
这些旗下公司,由股份公司三菱总公司拥有其股份,并控制其生产经营方面的一切事务,三菱总公司依旧由岩崎家族所有、控制。进入昭和时代,客观形势迫使财阀所有的股份必须公开,以三菱重工为首的三菱财阀旗下公司的股份被迅速公开。可是尽管如此,岩崎家族还是确保了对股份的必要控制。
下面看一看三菱财阀时代末期的状况。从1953年8月1日三菱总公司汇总的资料看,三菱财阀有分系公司11个,关系公司16个,旁系公司51个,总计98个公司,其资本金总计达27.33万亿日元。在这些公司中,三菱公司的持股比率占分系 11公司的 34.1%(总公司及分系公司的持股合计达35.3%),在16个关系公司中占17.7%(分系公司合计起来达52.7%),在旁系公司 51个公司中占 12.1%。这样,三菱总公司站在塔尖上控制着分系公司,分系公司再往下控制关系公司。旁系公司,形成金字塔型的所有、控制形态。而且,其顶点的股份公司三菱公司(1943年改称三菱总公司)的股份也于1940年被公开,到 1943年,岩崎家拥有47.8%。如再把其关系公司所有的股份加起来的话,达到了半数。岩崎家族的控制一直到战败时没有动遥岩崎弥太郎 1885年去世,其弟岩崎弥之助继任第二代社长,1893年,岩崎弥之助和岩崎久弥二人出资设立三菱合资公司。1907年,三菱合资的资本金增加至1500万日元时,岩崎弥之助的长子岩崎小弥太也进行了投资。可是,按当时的协议,三菱合资公司的资本所有者只限于岩崎家族的户主或家族继承人,尽管这条协定在1920年被修定、取消,但岩崎两家封闭式所有、控制的关系并没有改变。之后,1937年,三菱合资公司被改组为股份公司三菱社,1940年,股份被公开一部分,打破了封闭的所有关系。不过,1938年的三菱社分系各公司有关公司章程中仍规定:“各系各公司董事、监事由三菱社社长决定,其报酬也由三菱社社长决断,人事任免也由岩崎家族控制。”当然,虽说三菱是岩崎家族独裁控制的,但随着旗下事业不断增多,日常业务只能交付给资本家代理人管理,到第四代社长岩崎小弥太时代,这种倾向进一步加强。
1937年,把三菱合资改组成股份公司时,岩崎小弥太社长向职员发表了如下演说:“有人说各分系公司的社长、常务历来是合资公司的奴隶,但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会长、常务可遵照各公司最高机关董事会的决议,行使各自的职权,决不是合资公司的奴隶或岩崎家族的奴隶,而是由股东选举出来堂堂正正的重要干部,请带着这种自觉性从事工作吧。”虽说不是什么岩崎家族的奴隶,是由股东选举出来的堂堂重要干部,但大股东依旧是岩崎家族,而且正如刚才“内部章程”所示那样,决定重要干部的依旧是社长即岩崎小弥太本人,所以说这只不过是一种精神“训话”而已。
二、代理者的作用
虽说岩崎家族大权独揽,但个人精力毕竟有限,有些重要事项以及日常业务只能委托给代理者们。三菱的代理人,初期有川田小一郎、石川土财等许多著名人士。三菱从很早就以积极任用大学毕业生而闻名于世,岩崎弥太郎委托福决谕吉招揽优秀的人才,把他们引进到三菱。例如,曾从庆应义塾引用了荘田平五郎、丰川良平、朝吹英二、吉川泰二郎、山本达雄等人,从东京帝国大学选用了近藤廉平、未延道成、加藤高明等人。后来,在田平五郎和岩崎弥太郎妹妹的长女结婚,加藤高明和岩崎弥太郎的女儿结婚。曾经有人讲:“三菱初期的干部都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很多和岩崎家族具有血缘关系,正是他们筑起了三菱财阀的藩屏。”从那以后,三菱选用很多高校毕业生,作为后备干部梯队加以培养,最后安排到企业最高管理部门。与其他财阀相比,三菱历代干部中受过正规教育、有学历的人占有的比重较大。当时尚属凤毛麟角的大学毕业代理者在公司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呢?通常认为,优秀的大学生进入财阀企业,起到了促进企业现代化的巨大作用。
明治时代以来,家族主义成为日本企业经营的支柱。家族主义被吸收到企业中去,这和大学出身的经营者们有密切关系。真正采用家族主义方式的是第一代从大学毕业的官僚经营者。这些受西方文化影响至深的大学毕业生,拥有丰富的知识和良好的修养,他们崇拜西方的个人主义观念,但最终却摒弃了具有西方特色的个人主义,转而选择了传统的家族主义,并把家族主义深深融到其他从业人员的观念中。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在公司财产全部都是岩崎家族的时代,公司由岩崎弥太郎这样狂暴、独裁的人率领,家族主义按理是很难根植的,而把其变为现实的是大学毕业的代理者。可以说,大学教育培养出了大批栋梁之材,这恰恰是日本近代化的原动力,同时也起到了把财阀控制合理化,并让大众接纳的作用。
当然,对岩崎家族的尽忠,也是存有疑问的。例如,东京海上火灾的经营者各务廉吉和平生三郎都是东京高商(现在的一桥大学)出身,两人开始比较团结,但后来却势不两立。起因是这样的:平生三郎不满岩崎家族的独裁统治方式,写信予以抨击,而各务廉吉和岩崎弥太郎的侄女结了婚,他自然站在三菱的立场上。这样一来,就和平生产生了矛盾,最终平生遭到了被解雇的厄运。这就是岩崎家族和代理者的关系。代理者的忠诚并不是对公司的忠诚,说到底是对岩崎家族的忠诚,一旦违背该家族,无论对公司有多么卓著的贡献,都会被扫地出门,这正暴露了战前家族主义的本来面目,而且这也是和战后最大的不同之处。
三、不是所有者的经营者
由于财阀解体,三菱总公司被解散,岩崎家族所有的股份全部都被抛了出来。从世界范围看,财阀解体这样的事件必须通过流血革命才能发生。日本战败后的1947年2月,岩崎家族和三井、住友、安田等10个家族一起被指定为财阀家族,岩崎家族包括岩崎久弥、他的长子彦弥太、次子隆弥、三子恒弥、岩崎小弥太的养子忠雄及他的妻子淑子、岩崎久弥的弟弟康弥、岩崎小弥太的弟弟辉弥、岩崎康弥的养子腾太郎。岩崎俊弥的遗蠕等人。三菱全部股份被移交到持股公司整理委员会,一部分以实物方式交纳财产税,其余全部被卖掉了,而且严禁上述这些人担任公司的干部,并受到了严厉的监视。占领结束后,取消了管制,可是他们所拥有的股份没有再返回到原来状态。当然,岩崎家族现在还在三菱,例如岩崎隆弥曾担任三菱造纸的董事长等,岩崎家族还有人担任三菱集团公司的干部,可是,他们已经不再是大股东,更不象财阀时代的岩崎家族那样拥有整个企业、控制整个企业了,他们只是富裕阶层的一员。现在三菱集团企业的经营者们已经不再是岩崎家族的代理人,这些经营者控制着各自公司的命运。他们的实际状态怎样呢?为了了解这一点,首先介绍一下三菱集团骨干企业的经营者们所持股份情况。
三菱银行的股份,除中村俊男会长持有 15.8万股、山田春董事长持有12万股外,其余 34名干部所持本公司股份全部在 10万股以下,合计持有12.947万股,占发行总股份17.82亿股的不到0.001%。三菱重工除守屋学治会长持17万股。金森政雄社长12.5万股、谷口中副社长10.75万股、未承总一郎副社长 16.4375万股、铃木正雄副社长 10.1132万股外,都在 10万股以下,43名干部合计持股总数达 151.9914万股。三菱商事,除田部文一郎会长持有8.6万股、山田敬三郎副会长持有 15.5万股外,其余都在 10万股以下,52名干部持股合计只有153.7万股。这些公司的大股东全部是法人,岩崎家族的人和经营者根本不是什么大股东。
在此列举的都只是经营者拥有本公司的股份。这些经营者拥有其他公司的股份如何呢?在上市公司中,这些三菱集团的经营者几乎没有成为大股东的。在这里,有必要了解一下这些经营者的财产状况。然而遗憾的是,日本没有调查个人财产的方法,只有死亡时,作为继承财产的遗产税,才被国税厅统一发表。
下面再看一下所得。以每年五月各地税务所公布的申报所得超过 1000万元的所得额为例, 1980年5月发表的三菱集团的主要经营者所得情况如表12所示。
表 12三菱集团经营者的申告所得(1979年) (单位:千日元)三菱银行会长中村俊男 71,132三菱信托银行会长赤间义洋 70,383三菱矿业水泥会长大观文平 60,568三菱商事社长田部文一郎 58,729东京海上火灾保险会长菊池稔 56,784三菱电机社长进藤贞和 55,154三菱银行头取山田春 48,432三菱石油社长马渊辰郎 32,661日本光学社长小秋元隆辉 32,634三菱金属社长稻井好宏 32,427三菱油化社长黑川久 29,918日本邮般会长菊地庄次郎 28,882三菱化成社长铃木永二 28,767(资料)《三菱周刊》(1980年6月21日号)。
从中可看出,在三菱集团的经营者中,没有年所得额超过1亿日元的。
当然,除申报所得以外还有别的所得,最大的是股份的买卖金。而日本在一定限度内股份的买卖不课税,即使有,在申报所得中也不表示。除此以外,即
使实际所得超越这些,他们的所得也不能说有多么高,在这个范围内,可以说三菱集团的经营者们处于工薪阶层的上游位置。他们虽然属于上层阶级,可是若和以往的财阀相比,或与现在的同类公司经营者如松下幸之助和上原正吉等相比,可谓天悬地殊,他们领取高薪。但和以往的资本家是截然不同的。
四、法人的代理者
原三菱重工会长、现在担任董事长的河野文彦在一次记者提问时曾作如下回答。记者问:“说清上层阶层的含义的确比较困难。若从所得或资产来看,河野君属于上层阶层吗?”河野:“从资产上看,应该位于中下层。如问怎样生活的,因我没有自己的住房,要以一半退职金购买一幢公寓,另一半,每月分配使用,退休以后玩玩高尔夫等。大体计算一下,把退职金委托给金钱信托,然后每月领取花费,除此以外就一无所有了。”可以看出,三菱集团高层的经营者们,并不是什么亿万富翁,从所得上看,与当之无愧属于上层的松下幸之助和上原正吉等同类资本家相比,可谓有天壤之别。日本绝大多数的大企业经营者都认为自己是被雇佣的“老板娘”。重要的并不是被特定的个人和家族雇佣,而是被法人雇佣,并且代表法人或者作为代理者行使职权,这是和战前三菱财阀的董事们有本质区别的重要一点。当然作为法人的企业实力同战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不过,那并不是立足于自己本身的财产之上的力量,归根到底是立足于法人企业之上,并且只限于代表法人或代理者的力量,如果没有这些,他只是一名普通的人而已。
那么,以法人为基础的经营者权力是怎样产生的呢?例如,三菱重工社长自己本人并不是大股东,不过是公司的雇佣者。但三菱重工是三菱集团其他成员的大股东,由于股份相互交叉持有,三菱集团成员相互成为对方的大股东。代表、代理三菱重工这个大股东的是会长或社长,站在大股东立场上的经营者以“金曜会”聚结,形成事实上的大股东,并且由于相互信任,确立了各自的立常由于相互控制产生相互信任,这正是股份相互持有产生的理论基矗以法人所有为基础的经营者管理应运而生,这就是法人资本主义的管理结构。总之,尽管大企业经营者具有强大的权力和社会影响力,但一切并不取决于他们的意志,他们只类似于雇佣的“老板娘”。这是和以前的个人资本家最大的不同之处。
这样一来,在法人资本主义体制之下,消除了传统的个人特征,比起个人来,更重视组织。经营者也以组织为基础,交替更新,而不再是特定的管理者独裁统治。这种控制的组织原理执行最好的是三菱集团,因此,三菱集团被强调为“有组织的三菱”。
五、地位和特权
管理者虽然只具有代表或代理法人的权力,离开这一点后只是一名普通百姓,但管理者作为普通人,还不能完全消除个人的特征。人不是理性、抽象的人,是作为实体的社会成员存在的,因此,管理者们即使离职还得依赖公司。例如,三菱重工的历代的社长们离退休之后,作为董事在本公司干部楼还保留各自的顾问室,其他企业中大体上也是当了社长之后终身以董事或顾问的形式不离开法人公司。
再进入这些家族看一看。有人形容,“在丸之内扔个石头,肯定会砸着三菱领导层的子女”。这恰恰形容了三菱集团领导层的子女人数之多。三菱银行************在三菱重工和三菱商事任职,三菱商事高干的子女在三菱银行和三菱重工任职,具体的情形就宛如股份相互持有的关系图那样。当然,也有在本公司安置高干的子女的,但大多是在集团内部以相互交换的形式进行的。他们的子女仍必须以自身的实力,通过公司考试,才能进入三菱集团的各个公司,除此之外别无它策。第六章 从财阀到企业集团一、从政商到财阀1970年,三菱各公司为庆祝三菱集团创业一百周年,举行了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其前“三菱财团”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制作了有关岩崎弥太郎的电影,又出版了《三菱百年》等书,其中大力宣扬三菱从财阀时代开始的连续性。以前曾有强调三菱财阀灭亡即强调了战后三菱集团历史是中断的。但现在的三菱集团大肆宣扬三菱百年历史,突出其连续性,宣称财阀至今还存续着。只是改变了包装,以企业集团形式存在着。
1870年地下浪人出身、当过侍从、地位卑微的岩崎弥太郎,从土佐藩借了三艘船创立了最早的九十九商会,这年是三菱的创始之年。1873年九十九商会改为三菱。以海运起步的三菱,跟明治政府密切勾结,在 1874年的对台战争、1877年的西南战争中,它负责海上运输军队和武器,因此大发横财。
三菱不久又涉足造船、煤炭领域,但其中很多工厂及运营船只都是从官方以极便宜的价格购人的,从一开始,它就带有很浓的政商色彩。明治时代末期,三菱已经有矿业部、造船部、银行、房地产、营业部等。到了大正时代,这些部门又独立成三菱矿业、三菱造船、三菱银行、三菱商事等,形成三菱合资的持股公司自上而下管理的体制,以综合财阀的姿态出现。据高桥龟吉的《日本财阀的解剖》一书说:1928年,三菱财阀旗下的公句有119个,主要是:作为总公司的三菱合资,资本金1.2亿日元,除房地产部外,还拥有旗下公司的所有股份。其直系公司,有三菱造船、三菱制铁、三菱矿业、三菱商事、三菱海上火灾、三菱银行、三菱信托七个公司;这些直系公司还拥有子公司,例如,三菱造船旗下有三菱电机、三菱飞机、日本光学、日本电池等。作为旁系公司,有日本邮船、明治制糖、若松筑港、东京海上火灾保险、满蒙殖产等,它们也拥有子公司。关系公司有日本无线电信、日本船空运输、北华太石油等18个公司。
以上都是三菱合资公司旗下的公司,都是岩崎家族的产业。作为直系公司还有三菱造纸、旭硝子、东山农事,作为旁系公司还有明治生命、富士瓦斯纺织、日本氦肥、麒麟啤酒,另外,关系公司还有东京电灯、大同电力等。
尽管从大正到昭和年间,不断发生战争和经济危机,但三菱财阀却不断发展壮大。当然,其问也有很多波折,如昭和初年(1925年)三菱即受到右翼及军部的攻击。1930年发生了浜口首相被刺事件,接着,1932年2月和5月井上准之助、犬养毅相继被暗杀,到1936年又出现“三.二六”事件,右翼及军部接二连三制造恐怖事件等,三井、三菱等财阀都成了攻击的对象。
1930年解除黄金出口禁令时的“收购美元”事件,成为攻击财阀的直接契机。在当时对财阀的攻击下,三菱的首领岩崎小弥太患了神经******症,一时不能处理公司事务。三井财阀由池田成彬导演了彻底的“财阀转向”,三菱也提出了对策,除和三井同样积极从事公益事业(社会事业和捐款)外,于1932年6月,以三菱商会会长三宅川百太郎的名义提出改革经营策略。由于三菱垄断市场,压迫小商人,因此招致社会的攻击,以至波及三菱整体。
1934年3月,三菱合资公司发表了“三菱精神纲领”,其中提出公开三菱财阀旗下公司的股份的方针,当时公开的股份只有三菱重工的40万股股份。真正进行股份公开,则是 1937年、1938年。对财阀批判消失是军财结合后的事情。可以说三菱财阀股份的公开,是作为“财阀转向”的一环被迫采取的,实际上也是为了补充战争经济下庞大的资金要求。在后来的战争经济基础上,与三井财阀相比,以三菱重工为龙头的三菱企业,以惊人的速度膨胀。
从其整体经济状况看,它已成长为能与三井财阀相抗衡、相匹敌的规模。
二、财阀解体
1945年8月15日,战争结束。11月6日,美国占领军下达了财阀解体的指令。当时,三菱想法比较简单,以为岩崎小弥太退出三菱本社的社长职位,由副社长岩崎彦弥太担任社长就可以应付过去。但没料想到占领军又提出了财阀是挑起帝国主义战争的元凶,严命解体的方针,三菱到此才明白是应付不过去的。在此命令下,首先,安田财阀制定了自发解体方案,三井和住友也紧跟着提出了解散办法。只有岩崎小弥太抗拒指令,不主动采取措施。
当时的总理大臣弊原嘉重郎是岩崎小弥太的女婿,自然担心三菱的事情,求助大藏大臣涉泽敬三,涉泽藏相亲自拜访岩崎小弥太,传达了占领军的指令:“三井、住友、安田三财阀发出自发解体案,如果三菱不接受的话,三菱将被强制解体。”这时,小弥太住入东大医院。同一日,包括三菱在内的四大财阀的代表被大藏省召见,被迫发表自发解体的共同声明,三菱本社理事长船田雄一代表三菱接受。11月1日,三菱本社召开股东大会,决定岩崎家族退位。其后一个月,岩崎小弥太去世,岩崎家族的统治到此终结。
三菱本社于1946年9月30日,召开临时股东大会。决议解散三菱财阀,其所有股份让渡给控股公司整理委员会。为了继承三菱本社拥有的不动产,设立了阳和不动产和关东不动产两个新公司。1947年,占领军又指定财阀家族,岩崎家族11人为财阀。所拥有的有价证券、动产和不动产应全部卖掉,其生活费也必须得到控股公司整理委员会许可才能支出;他们还被禁止担任所有公司的干部,财阀家族的控制到此才打上了句号。他们所有的有价证券,一次性地有偿让渡给控股公司整理委员会,而且是10年内不能变换的国债。
这些国债由于战后通货膨胀而刚刚大幅度贬值,再加上支付财产税和偿还债务,落到财阀家族手上时几乎成了一张白纸,不仅三菱总公司,三菱重工、三菱电机等公司也被指定为控股公司,其所有的股份都被卖掉。由股份所有形成的企业间的结合关系,到此几乎被完全切断了。三菱商事和三井物产也被占领军的特别指令解散。其后成立的公司受到了严厉限制,严禁雇佣以前三菱商事的干部或部长超过2名,也不能从同一公司雇佣超过100名的从业人员。另外,由于“过渡经济集中排除法”,三菱重工、三菱矿业又被强制分解,三菱重工被分割成东日本重工、中日本重工和西日本重工三大块,三菱矿业把非铁金属部门作为太平矿业分离出来。三菱化成也被分为日本化成、旭硝子、新光人造丝三个公司。这样一来,作为财阀本社的三菱本社被解散,从而失去了对
旗下公司的管理控制权,由岩崎家族掌握的企业控制权也消失了。而且三菱财阀旗下公司之间的结合关系也被切断了,形成130多个公司各自独立发展的局面。在人力、资本方面的财阀结合也不复存在。
财阀虽说消失了,可是,旧财阀旗下的企业不久又相互结合,作为成员组成企业集团,又再生出来。
三、企业集团的再集结由于日本战败并被盟军占领,财阀被解体,旧三菱财阀旗下的企业处于混乱状态。1950年,日本的生产活动开始走上正轨,企业也开始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同时,三菱等企业又开始集结。1952年,随着财阀商号被允许使用,东日本重工改名为三菱日本重工、中日本重工改名为新三菱重工,西日本重工改名为三菱造船。三菱商事解散后组成的众多商社也开始合并。另外,由于发生了阳和不动产的买断事件,三菱集团成员齐心协力,夺回了其股份。
三菱银行对三菱集团的企业也进行系列融资,把其它银行对旧三菱企业占第一位的融资夺回到自己的系列融资之下。
1946年开始,三菱本社解散后的各公司社长经常以非正式的、不定期的形式举行集会。讲和条约缔结后,他们又公然以“社长恳谈会”的名义活动,1956年以后以“金曜会”的名义活动。社长会裁定的第一件重大事项,就是处理1952年7月的阳和不动产事件,之后是1954年三菱商事的大合并活动。
三菱商事在大合并之后,又进行大量的第三者增资,并把增资分配给三菱集团企业,进一步加强了三菱集团的股份相互持有。
1953年,修正的独禁法使金融机关的股份所有界限从 5%扩大到 10%。
以此为契机,三菱银行、三菱信托银行、明治生命、东京海上火灾等都取得了三菱集团企业的股份。另一方面,三菱集团的企业也取得了这些三菱系统金融机关的股份。这样,从40年代末期到50年代初期,三菱集团重整了企业集团形象。当然,它的形态、内容和战前的财阀相比发生了巨变,其最大的变化在所有关系上。战前的三菱财阀,本社拥有直系公司、分系公司的所有股份,直系公司、分系公司再拥有系列公司的股份,形成金字塔式结构,站在塔尖上的三菱本社的股份被岩崎家族拥有。战后,三菱集团已不再是控股公司,而变成以三菱银行等金融机关为中心的股份相互持有。
三菱集团内部股份持有的背景比较复杂,这主要是由于财阀解体后,股份对外开放,各企业的股东构成极不稳定所致。例如,三菱银行1951年第一位股东是近江绢丝,占发行股份的1.5%,以下依次是富国生命、日本邮船、日兴证券、山一证券、东洋纺织、新光人造丝、日本陶器、都商事、野村证券等,其中明确可称为三菱集团的,是日本邮船、新光人造丝(后来的三菱人造丝)、都商事(跟后来的三菱商事合并)等,而且这三个公司的持股比率合计只有 1.9%。这样不安定的股东构成,是由于解散财阀的强制措施造成的。如果任这种不安定的结构持续下去的话,就会再度遇上类似阳和不动产的买断事件,而更可怕的就是一旦被切断关系,三菱系的企业就各自孤立,不能存在和发展。因为企业间结合,对大企业的发展扩大至关重要,这从物的交换、财力的交换两方面可以看出来。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说,旧三菱财阀旗下企业之间的相互结合是必然的,由此产生的股份相互持有也是必然的。
如三菱商事向第三者分配增资之事,都是有目的地实施的。
四、从家庭垄断联合企业向法人资本主义迈进三菱从财阀向企业集团转化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从家庭垄断的联合企业向法人资本主义转化。从明治初年创业到1945年,三菱一直处于岩崎家族的统治之下,岩崎家族作为大股东,一直控制着三菱财阀。因此,三菱旗下企业的经营者、从业人员们都效忠于岩崎家族。岩崎弥太郎曾经赤裸裸地宣称,三菱的事业,只具有公司的名份,而实际上是岩崎家族的事。1937年,岩崎小弥太声称三菱要合资成为股份公司,但岩崎家族放弃股份的大半还是遥远的事。岩崎小弥太曾发表如下讲演:“以前曾动不动把岩崎家族和诸君的关系解释成主从关系。我认为那是三菱创业以来自然而然形成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传统观念要开始转变,但我愿保持以往流传下来的优良传统,即上下信赖如一家。封建时代的主从关系中的亲切融洽的风气,既使今天也是极好的事。否定主从关系,可能会产生更大的弊玻我们是从事共同事业的好友,有共同的理想,是物质上有共同利害的同志。”他把岩崎家族和经营者、从业人员的关系说成是同志式的,但依旧掩饰不住其中的不平等关系。
战后的三菱企业集团已经不是对岩崎家族效忠,而是对法人公司的效忠。虽说依旧是家族主义,但向岩崎家族效忠的家族主义和把公司视作家族竭尽忠诚毕竟具有根本的不同。战后不久,随着三菱集团企业协作加强,既有财阀复活的呼声,也有倡导岩崎家族控制复活的论调,但都没有成为现实,而法人资本主义的体制以崭新的姿态出现了,企业集团形态就是其非常典型的代表,这种从家族式的垄断企业向法人资本主义转换,在其他国家是没有过的。伍三菱的机能第一章 重化学工业化道路一、企业集团的产业构成日本的六大企业集团都拥有综合的产业体系,三菱集团的产业构成,也包罗了众多工业领域,是当之元愧的综合企业集团。当然它也不是无所不包,比如它的产业中就没有普通钢、电力和煤气等部门。尽管如此,比起其他企业集团来,三菱的综合特征还是极为突出的。日本著名学者宫崎义一曾说:战前的财阀把控股公司做为核心,和战后主要以金融机关为核心的资本系列不同。如三井财阀是以造纸、合成染料、煤炭和贸易为中心;三菱财阀是以造船、海运和玻璃板为中心;住友财阀是以铜加工为中心;安田财阀以制麻、金融为中心。战前的财阀把各自承担的主要行业作为投资重点,确保了相对安定的市场,独占着各行业的控制权。可是,战后的情形就不一样了,如新兴的石油化学工业和核能事业,是通过三井、三菱、住友、富士、第一劝业银行等巨大融资系列共同着手的事业,己不再像战前那样由各系列企业主要向担当行业重点投资,而采取把自己旗下所有种类的新兴产业聚拢收齐的方针,具体来说,就是各个系列企业对新兴产业进行系统控制的投资行为。宫崎所说的系列企业,即是后来所说的企业集团。
三井、三菱都广泛涉足各种产业领域。称得上是彻头彻尾的综合财阀。
如三菱,除了以造船为中心的重工业、海运、玻璃业外,还有银行、信托、保险、商事、矿山、食品、仓库、化学等丰富多采的领域。战后,不只三井、三菱,其他的企业集团也都拥有综合的产业体系;其基本方向是重化学工业领域的综合化。三菱集团在战前、战中就进行了重化学工业化,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战后新阶段的重化学工业化。在战前,三菱不如三井,在战后一跃超越三井,其中主要原因是重化学工业化的作用。三井财阀也是综合财阀,自然涉足重化学工业。但不拥有三菱重工这样超大型的重化学工业公司,是其关键的弱点。一般重化学工业是指机械、金属和化学等领域,其中,对三菱、三井来说,钢铁是薄弱环节,这与住友等集团有很大的不同。可是如前所讲,三菱的这些弱点是通过和新日铁密切接触弥补的。除了钢铁部门以外,三菱集团的企业、银行和商社,也向重化学工业化倾斜,三菱银行对重化学工业领域企业贷款以前就非常高,三菱商事经销的商品中,重化学工业领域的材料和产品的比率非常高。三菱集团就是依靠自身这些优势,获得了迅速发展。`二、50年代的流动化日本产业的重化学工业化是从战前展开的,在二次大战中获得了迅猛发展。战后,以军需为中心的重化学工业逐渐向以耐久消费品和设备投资为中心的重化学工业转变,并从50年代以后开始进入正规化生产。
三菱集团重工业部门的中心是三菱重工。60年代,由于政府的造船计划和集团中主力金属机关的支援,造船行业在集团内也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另外,60年代还开展了汽车、建筑机械、农业机械等所谓陆上机械部门的多样化经营。在飞机部门,新三菱重工建立了小牧工场,生产喷气式战斗机。
在重化学工业化发展过程中,引进的外国技术发挥了很大作用。例如新三菱重工,被称为“汽车上下都用外国技术武装”,可见技术引进之多。 1950年到1963年间,中日本重工引进甲种外国技术53件,在数量上位居日本第一。
1950年外资法允许引进外国技术后,新三菱重工引进了美国人造丝咨询公司的化学针织机械技术。之后,又引进了锅炉、蒸汽涡轮机、柴油机、发动机、纤维纺织、吉普车等技术。此外,又大举引进了抄纸机、建筑机械、印刷机械、化学机械、自动销售机等产品的生产技术,引进数量也迅猛增加。
从50年代到1963年9月,在新三菱重工接受的总订货量中,技术合作的订货量达38.7%。三菱不只战前、战时从外国引进先进技术,战后也大量从外国引进新技术,引起了“二重技术革新”。由此,引发了产业结构的迅猛转换。
三菱集团的内部编成产生了流动化现象,同时从传统的以军需为中心的重化学工业向战后的以消费品和设备投资为主导的重化学工业转换,集团内部各企业分别开辟新兴产业,出现了竞争和对立。三菱的三个重工企业在汽车、锅炉、造纸机械等领域。都发生了激烈竞争。新三菱重工向建筑机械涉足后。和三菱日本重工之间的竞争曾一度趋于白热化。在化学部门,以三菱化成为中心,三菱集团和英荷石油公司合作,建立了三菱油化,它担负起三菱集团石油化学工业从传统化学向石油化学转换的重任,并以出乎意料的速度发展。三菱油化接受四日市旧海军廉价下放的燃料厂后,石油化学联合企业更加兴旺发达。而作为母公司的三菱化成自然不会放弃石油化学这一潜力巨大的市场,并在水岛建立了石油化学联合企业,由此产生了激烈的竞争。
50年代,集团内部的对立更趋激烈。伴随着三菱矿业等行业的衰落,三菱集团内部的力量组合交替,同时也带来了三菱集团内部编成的流动化。这种现象反映在三菱集团内部的股份相互持有和系列融资上,股份持有率低下并且停滞不前,系列融资的依存度也很低,这完全是由于激烈的产业结构变化导致的。
三、60年代的寡占化和大型化
重化学工业化的高度成长到50年代末期开始碰壁,于是出现了所谓产业再编成运动。从50年代未到60年代初期,三菱集团的大型合并依次进行,这时的产业再编成是以企业集团外延扩大和系列化为中心进行的大合并。由于企业集团内部的再编成,形成了寡占化,而寡占化又导致企业规模大型化,所以当时的产业再编成活动提高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60年代后,越南战争升级引发的大量的出口需求更促进了企业集团的高速成长,集团在重化学工业出口方面也获得了成功。
50年代末期产业再编成导致的集中化、寡占化,为三菱企业集团规模大型化创造了条件,因此,产业集中度在进入60年代以后大幅度上升。在这个过程中,企业集团各自加强了协调,旧财阀自然不用提,新兴企业集团也纷纷调整其体制。当时,三菱重工以大型化为目标合并而导致的寡占化是三菱集团划时期的事件。以三菱银行、三菱商事为中心,三菱集团的首脑很早就开始为合并而奔走。1963年 7月,三菱三重工决定正式合并;同年 12月,提交给公正交易委员会;1964年6月1日,实施了合并。新三菱重工社长藤井深造在公正交易委员会上,阐述了三重工合并的理由:第一,三重工是被按地区标准划分的,在众多产品领域存在相互竞争,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必然导致三公司之间过度竞争和重复投资超出界限,因此必须努力回避这种竞争。第二,为了适应经济发展,必须提高国际竞争力,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出:为了避免三菱集团内部激烈的竞争,三菱三重工进行了大合并。而大合并又导致了寡占化和大型化。三菱集团内部同样的大合并还有:生产特殊钢的三菱制钢和三菱钢材的合并;日本邮船和三菱海运的合并;大日本电线和日本电线的合并;三菱制纸和白河纸浆的合并等。
在60年代,三菱在开展企业规模大型化的同时,又向系统化、大众化、军事化、海外输出等方面探索。1970年,以三菱商事、三菱房地产为中心,由集团内31个公司出资成立了三菱开发,以开展都市工业用地为主,同时开发流通综合基地、假期休养中心、大型桥梁、机场等,还瞄准了大规模房产住宅的开发生产、销售。另外,为了开发海洋资源,由集团成员出资设立了日本海洋钻井、西日本石油开发;在情报产业领域,设立了三菱综合研究所等。但这一时期,三菱集团基本的发展方向,还是以前重化学工业化路线基础上的大型化和系统化。
四、石油危机以后
1970年,万国博览会在大阪千里召开,“三菱未来馆”里聚集了 1100人。当时,正赶上岩崎弥太郎创立九十九商会100周年,为此,三菱集团隆重召开了“三菱创业百年纪念活动”,雄心勃勃地开始新的征程。不过,由于七十年代日本经济总体长期萧条,三菱集团也进入了困难时期,它的征兆是越南反战运动人士以三菱重工为目标发起的“一股股东运动”,攻击三菱商社的示威队正在待机闯进三菱公司。石油危机爆发后事态更为严峻,三菱集团实施的大刀阔斧的重化学工业化路线开始停滞下来,这可以从三菱集团各公司业绩的下降中显现出来。除金融、保险外,“金曜会”成员22个上市公司的经常利益合计,1973年度为2666亿日元。到1975年度就减少了487亿日元,而且以后的回复速度也较慢。这期间,在集团内部也接二连三出现“事故公司”,如 1974年水岛发生的石油槽泄漏事故,三菱石油公司损失了500亿日元。几乎陷入瘫痪状态。之后由于日元汇价上涨,三菱石油公司不得不靠变卖资产才得以摆脱危机,但受到的创伤是相当严重的。
1970年,集团各公司出资设立了三菱开发,以北海道和千叶县为首在各地购买土地。但因“石油危机”后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这些土地难以卖出,借人资金负担增多导致赤字增加,经过两次增资,达到100亿日元资本金,但很多集团成员拒绝接受增资,最后,三菱商事只得负担了那部分增资,三菱开发于1978年终于关门倒闭了。像这样凄惨失败的例子,以前是前所未闻的。
在石油资源开发事业上,1968年由三菱集团五公司设立了中东石油,在阿布扎比获得了专利权,但在七个井号的开采都惨遭失败,只得于1976年放弃了这项专利。在这种状况下,”金曜会”成员企业也相继出现了赤字。 1975年度,三菱人造丝、三菱制纸、三菱油化、三菱金属、三菱制钢、日本邮船、三菱孟山都化成、三菱树脂和三菱石油等“金曜会”成员,有1/3成为赤字公司。另外,集团核心的三菱银行、三菱商事因不良债权的累积。也受到很大的打击。尤其是三菱商事发生了砂糖、电气炉制造商关系户巨额的不良债权,迫使当时的三菱商事会长田部文一郎于1975年10月在公司内提出了以“有关低成长时代的对策”为题的经营策略。
五、减量经营
在战后的大萧条中,三菱集团采取了和同时期日本大企业采取的同样对策,即“减量经营”。这些对策首先是紧缩系列企业和下属企业,这是以前的惯例。以往这些策略一般都能够对付当时面临的危机,但这回却没见效,三菱集团各企业大都对自己本身开始实施手术。
“减量经营”是通过人、财、物三方面进行的。在人的方面,“金曜会”成员中,52个上市公司 1975年度从业人员为 27.5万人,但 1977年度只有24.5万人,减少3万人。减员所采取的措施是:募集希望退职的;暂时退休;停止开发新产业;调整相关人员,当然,向其他企业调派、支援、派遣等措施也减少了人员。在物的方面,压缩库存,控制设备投资。在财的方面,返还借款,减轻利息负担等。以前遇到经营不景气,三菱集团采取横向合并提携,再进行系列化等集中化措施就能顺利渡过难关,如 1953年。1954年不景气时,进行了三菱商事大合并;1965年不景气时,进行了三菱三重工的合并。1975年再遇不景气时,首先传出了三菱化成系的日本化成和三菱油化系的鹿岛氨的合并计划,其后传出了日本化学部门和三菱集团肥料部门的大合并计划,但当时日本化成、鹿岛氨的合并失败了,三菱化成和三菱油化的合并也被集团首脑们筹划过无数次,但一直到1994年10月,两公司才合并成功。当时“金耀会”代表负责人藤野忠次郎对于两公司的合并曾说:“当事者都明白合并的必要性,但日本人讨厌合并甚于死。如果问以前曾进行过很多次大型合并的三菱集团,为什么只有这回阻力重重呢?根本的原因就是重化学工业化路线的停滞不前,这之前的再编成、合并、系列化等,都是乘着重化学工业化路线的东风,进入新的领域或者进行规模大型化的。可是,现在重化学工业化路线自身停滞不前,再编成和大型化都无意义,寻求代替重化学工业化的新路线才是必要的。”1978年秋,由于经济复苏,不仅三菱集团,所有日本大企业都再度迎来了经济振兴,而当时美国、西欧诸国正受失业与通货膨胀双重煎熬之苦。
但三菱集团重化学工业化的转换并没有成功,只不过情况有所好转而已。第二章 金融机关的作用一、主要银行和系列融资在战后日本经济的复兴和高速发展过程中,以银行为龙头的金融机关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大银行进行系列融资,制定了对企业的多贷款、多借款制度,但这种系列融资是不安定的,其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有日本银行做其后盾,如果最终资金不足,都由日本银行以照顾的形式给予保证,银行由此能进行超出其限度的贷款。正是这种不规范贷款,为日本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机会。
对系列融资的历史,人们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其原型已经出现,在朝鲜战争时代其才得以确立。当时,日本大企业几乎全部拥有主要银行,“没有不依靠主要银行的企业”。而且,各企业还从主要银行接受系列融资,或者拥有股份、派遣干部等。不过,主要银行并不把企业的借人资金全部贷出,还向其他部门协调融资。另外,对于长期资金,兴长银和信托、保险公司等也提供贷款,并且,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等政府金融机关也进行融资。
朝鲜战争后的30年间,企业依赖银行系列融资的做法基本上没有变化。
进入70年代,企业与银行分离的论调曾被许多人提及,但系列融资的脉络几乎没有变化。三菱企业集团的主要银行自然是三菱银行,近年随着信托银行重要程度的增加,三菱信托银行融资顺序开始处于第一位。三菱银行及三菱信托银行融资顺序处于第一位的企业如表13、 14所示。由此可以看出,在“金曜会”成员中,总是三菱银行或三菱信托银行的其中一个占据第一位。这两家银行对金曜会成员中非上市公司以及不包括金融公司的 20个公司的贷款比率,如第 15表所示。在这些公司的总借人金中。三菱银行的融资比率达12.38%,三菱信托银行达 9.07%,如果把明治生命、东京海上火灾,日本信托银行加起来是 26.31%。由此可知,三菱银行、三菱信托银行贷款的重点是三菱集团的成员。
在1979年3月末的总贷款额7兆2041.、亿日元中,三菱银行对“金曜会”成员的20个上市公司贷款金额合计是5329.34亿日元,比率为7.40%。
这表明三菱银行一方面进行系列融资,另一方面还大力向三菱集团周围企业及其他集团企业和独立系企业协调融资。
表 13三菱银行融资顺序占第一位的上市公司二菱商事三菱化学机永谷国本铺三菱重工高砂热学工业东洋墨水制造三菱石油三菱仓库日本建铁三菱房地产三阳商会日本混凝土三菱电机野村吉富制药三菱油化岗村制作所日本捆包运输仓库三菱矿业水泥雄狮油脂吉姆拉但旭硝子日本马大三和大荣电气兴,兴亚石油立石电机日本通信建设日本邮船日本卡巴依斗日兴证券佳库斯哇库鲁大日通运大丸三共生兴小林产业富士纺织岛藤建设工业大崎电气工业户田建设东急饭店连锁店文化快门伊势丹中央鱼类东亚特殊电机东急建设菱电
-
商事新东工业千代田化工建设佳库曼酱油池上通信机市田牧野富兰伊斯制作所春本铁工所不动建设东京船舶七弄森永制果电业社机械制作千野制作所麒麟啤酒全日本空输日本新药味之素太平洋海运帝国藏器制药铁建建设宫地铁工所日本警备保障日本陶器器琢本商事三浦印刷日本光学工业铃木铁工所东京宇宙电机九井小田急建设日本电视广播网欧米克西日本碍子芦森工业三菱制钢东京产业和光堂日本电子胜村建设有机合成药品东海炭棒日东制粉依娃吉古震赤井电机平野金属中野组西华产业赤井商事高砂香料工业大阳酸素宫地铁建设工业四日市仓库表 14三菱信托银行融资顺序占第一位的上市公司(按贷款额)三菱化成工业富士机工三菱金属东洋纸浆近几日本铁道京浜精机制作所本田技研工业日本已依林东京瓦斯自动车部品制造三菱瓦斯化学日本输送机三菱人造丝小西六写真工业东邦亚铅日本菲依鲁困大日本涂料候七吉大日日本电线旭可锻铁日本化学工业东亚纸浆三菱制纸东京ラヂエ—タ—制造丸金昭和运输日本通信建设日东轮胎白木金属工业三菱树脂三兴制作所岛津制作所川崎化成工业明和产业中国涂料东洋炭棒自动车铸物三乐威士忌河合乐器制作所辰村组园池制作所神库昭和橡胶普林斯工业东洋制作所第一电工兴国钢线索界化学工业儿玉化学工业山村硝子近几日本旅游厚木自动车部品中村屋米纳西油脂东京普林斯工业日本电池伊奈制陶石原建设昭和矿业玉川机械金属丸石自行车东洋酸素表 15三菱系统主融机关对金曜会成员贷款的比率 (单位:%)三菱银行三菱信托银行其他总计三菱商事 9.74 6.26 20.78麒麟麦酒 25.61 18.00 54.80三菱人造丝 7.36 10.06 24.90三菱制纸 11.84 13.18 34.03三菱化成工业 8.93 8.97 2 3.11三菱瓦斯化学 11.49 12.46 25.72三菱油化 15.64 11.01 32.51三菱树脂 15.51 17.58 32.29三菱石油 27.78 10.54 40.27旭硝子 16.97 7.52 26.42三菱矿业水泥 22.62 22.21 57.78三菱制钢 17.69 10.88 41.63三菱金属 10.73 17.79 33.48三菱化工机 15.26 12.06 33.98三菱电机 15.25 10.43 30.23三菱重工业 10.35 6.85 2 0.17日本光学工业 18.16 9.48 32.15三菱地所 17.30 15.29 40.83日本邮船 6.39 4.30 14.86三菱仓库 24.36 18.16 50.85合计.融资比率 12.38 9.07 26.31三菱银行和三菱信托银行、明治生命、东京海上火灾、日本信托等的关系极为密切。如果仅看三菱银行的融资额,三菱集团成员的系列融资度明显偏低,但如果把这些同系统的金融机关合起来就不那么低了。三菱作为集团企业,大体上依赖系列融资的20—30%,同时还接受其他同系统的金融机关和以兴长银为首的金融机关的协调融资。由此可以看出,三菱银行不是只为三菱集团服务的机关银行,三菱集团的企业也不只依存于三菱系统的金融机关,这对集团成员、对集团金融机关都是有利的。
二、股份所有
三菱集团内的股份相互拥有率达 26.89%,其中持股率比较高的有:明治生命占 5.42%,三菱银行占 4.48%,东京海上火灾占 3.35%,三菱信托银行占 3.22%,此外,三菱重工占 1.96%,三菱商事占 1.71%等。三菱银行按持股多少排序的股份所有情况如表16所示,从中可以看出第一集团是三菱集团的“金曜会”成员,如三菱重工、三菱商事、旭硝子、三菱化成、东京海上火灾、三菱电机、三菱房产等;第二集团是三菱银行的系列融资企业,如日本铁道、本田技研、东洋纺织等;第三集团是独立大型企业,三菱银行作为协调融资银行渗透其中,有新日铁、丰田汽车工业、东京电力、关西电力、九州电力、中部电力、东北电力、北海道电力、东京瓦斯等;第四集团是三菱银行系列化或者具有密切关系的金融机关,有千叶银行、常阳银行、东京银行、山一证券、日兴证券等。从股份所有看,三菱银行在对集团内企业投人力量的基础上,大力扩大外延,同系列融资企业以及独立企业、系列化的金融机关等建立起了日趋密切的关系。
明治生命拥有的股份情况,如表17。可以看出,明治生命首先拥有三菱银行、三菱重工、三菱化成、三菱电机、三菱商事、三菱信托银行、旭硝子、东京海上火灾、三菱房产等“金曜会”成员的大量股份;此外,也拥有很多电力、瓦斯和新日铁、日立制作所等独立超大型企业的股份;还拥有东京银行、兴银。三和银行、第一劝业银行等的股份。可以说,明治生命主要还是拥有三菱集团的股份,以实现集团协作为目的。
三菱信托银行的股份所有情况基本和三菱银行相似,不过在三菱信托银行的股份中,还包含投资信托所有的股份。至于哪些是投资信托拥有的,哪些是属于银行的较难区分。东京海上火灾和明治生命有相类似的状况,在拥有三菱集团股份的同时,还拥有保险股份。这样,依赖三菱集团金融机关的股份所有,一方面,集团内企业实现了加强协作的目的,另一方面,以各个独立系统企业和其他交易户的股份所有形式,实现了外延扩大,为三菱的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矗表 16三菱银行的所有股份(上位 30名单)(单位:千股)1.三菱重工业 122,3682.东京电力×12,6253.新日本制铁 96,0904.三菱商事 70,0235.旭硝子 58,3796.三菱化成工业 50,8047.关西电力×4,9418.东京海上火灾保险 49,3899.三菱电机 44,82210.中部电力×3,83311.九州电力×3,75612.三菱地所 36,19013.近畿日本铁道 35,11814.トヨタ自动车工业 29,57715.山一证券 29,20916.常阳银行 29,20617.本田技研工业 27,27218.东北电力×2,68919.日本邮船 26,25020.日本债券信用银行×2,59721.三菱人造丝 25,64422.东京瓦斯 24,33223.北海道电力×2,32224.千叶银行 22,M425.麒麟麦酒 22,80026.日兴证券 22,24927.三菱信托银行 22,17828.三菱油化 21,83229.东洋纺织 21,64030.东京银行 21,520(注)×印为按500元面额顺序计算时扩大10倍计算。
(资料)东洋经济企业系列总览(1980年版)。
表 17明治生命的所有股份(上位 30名单)(单位:千股)1.中部电力×24,0232.九州电力×l8,3883.新日本制铁 115,6284.三菱银行 106,0885.东京银行 96,2666.东京互斯 91,7797.三菱重工业 90,0058、日本兴业银行 84,9509.三菱化成工业 81,14610.三菱电机 70,95811.日立制作所 67,50012.四国电力×6,02413.三和银行 57,62814.三菱商事 56,81715.久保田铁工 51,70716.三菱信托银行 46,73017.旭硝子 43,72918.第一劝业银行 42,5319.东京海上火灾保险 31,29520.三菱地所 37,02221.日本邮船 35,00022.三菱矿业水泥 33,6723.北海道拓殖银行 31,54324.川崎制铁 26,84425.冲电气工业 26,82726.旭化成工业 26,34927.日本债券信用银行×2,55728.三菱人造丝 25,30629.太阳神户银行 23,74030.麒麟麦酒 23,654注:×含义同16表。
三、集团的联系
日本大企业按主要银行编成是在战时进行的,战后这种脉络被继承下来。成为大企业主要银行的通常是都市银行,它们和企业集团的目的并不完全一致,因为都市银行大都不属于企业集团。三菱银行和三菱信托银行理所当然是三菱集团成员的主要银行,但同时二者也成为其他企业的主要银行,例如,近畿日本铁道或本田技研等企业并不是三菱集团成员,但与三菱银行和其他三菱系金融机关具有亲密关系,这是同三菱系金融机关势力扩大及三菱集团的外延扩大相联系的。又如赤井电机,当初不过只是系列融资户,但不久就被三菱集团吞并了。日本电子的情况与此相类似。这个公司是前社长风产健二创建的,拥有电子显微镜等先进技术,且发展非常迅速。可是,由于“尼克松事件”导致日元升值,出口效益恶化;石油危机以后产品成本提高,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1975年风产健二社长被迫退职,三菱银行常务加势忠雄被派去当社长。1976年,以风产前社长的经营阵营拥有的股份 1200股也被元偿转移给三菱银行、东京海上火灾、三菱电机等,因此日本电子完全被三菱集团系列化了。日本电子拥有电子波方面的新技术,这对于在国产电子计算机制造中处于薄弱地位的三菱电机来说,无疑是很大的福音。
这种外延扩大战略,除包括系列融资、股份所有两方面的内容外,还包括干部派遣。据记载,主要银行向上市公司派遣的职员的数量,1978年最多的是第一劝业银行,达194名;第二位是兴银银行,为163名;第三位是三菱银行,为156名。而同期权力机构大藏省派遣干部 141名,日本银行 100名,三菱银行超过了它们。三菱银行向“金曜会”成员的干部派遣状况:“金曜会”成员中的24个上市公司中,19个公司被派遣去了25名干部,而且三菱人造丝、三菱制纸、三菱油化都被派遣去了社长。从三菱银行向“金曜会”成员以外的公司派遣的干部数量也非常多,富士纺织、东海碳棒、日本电子、日本信托银行、赤井电机、小田急电铁都被派去了社长。另外,三菱银行以外的明治生命、东京海上火灾
、三菱信托银行等也都各自派遣了干部或实行干部兼任。
与美国和德国等相比,日本各银行的干部兼任并不是很多。当然也有如三菱银行的中村会长那样一身任数职的,但最多的是从母公司向系列公司派遣干部,这是为系列控制而实施的。其中,银行干部派遣范围更广、更普通的是向交易户企业派遣干部,这主要是为了监督银行贷出的款项。可是,不能否认这些措施不久就和控制企业联系起来了。如果交易户企业发生某些变故(特殊情况),陷入经营不振,干部派遣就会和股份所有、系列融资彼此牵扯起来,成为控制这些企业的武器。这不仅是为了扩大三菱银行交易户,也和三菱集团的全局外延扩大政策密不可分。
四、寻求新功能
三菱银行、三菱信托银行、明治生命、东京海上火灾等三菱集团金融机关,对三菱集团具有怎样的作用呢?单纯认为它们只是从大众收集资金,再把这些资金提供给三菱集团的企业,这当然有些不全面。战后的资金缺乏时代,各银行主要从大众聚集资金并供给集团企业的作用比较强,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功能发生了变化。这些金融机关本身也开始追求自身的利润,开拓新的功能。这表现在:第一,寻求大众化路线。从大众聚集资金本身就是大众化。三菱银行一方面积极从大众收集资金,同时以住宅金融等形式向消费者提供贷款。不过,财阀系的银行历来对大众化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种现象其他三菱系金融机关也或多或少存在着。
第二,国际化。日本企业大举从事海外进出口业务,日本银行也向国际化发展,并且伴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资金调达和贷款等也实现了国际化,银行海外业务日趋增多。这样从两个侧面,推进了金融机关的国际化。三菱集团以三菱商事为龙头,集团企业和交易户企业的海外活动很积极,促使三菱银行的国际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不断涌现出当地法人和分店,而且还参加了国际银行组织。银行国际化对三菱集团总体的国际化也起了促进作用。不过,这种国际化伴随着极大的风险,1980年发生的美国克莱斯勒债权滞留问题,即为其中一例。当时三菱汽车为了通过克莱斯勒的销售网向美国出口汽车,而克莱斯勒没有支付这些出口汽车的贷款,这使三菱汽车的主要银行三菱银行陷入困境,尽管如此,银行的国际化依旧是大势所趋。
第三,金融机关尤其是银行业务多样化。都市银行的地位一直比较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都市银行力求使业务多样化,其中涉足证券业务最惹人注目。以银行为窗日销售国债,使银行和证券公司的矛盾更加激化。如何面对此种情况。不仅对三菱银行,对三菱集团全体企业也是一个新的课题。不过,银行和证券公司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紧密结合的一面。尤其突出的是三菱银行和日兴证券的关系,后者曾和兴银并列向三菱银行派遣干部,在股份所有上也位居第一股东,但日兴证券并不和三菱信托银行、明治生命、东京海上火灾等三菱系金融机构属同一系列。另外,山一证券也向兴银、富士银行、三菱银行三公司派遣干部,三菱银行是山一证券的大股东,同样,山一证券也并不属于三菱系。如此含混暖昧的关系,是由于三菱集团自上而下控制证券公司的同时,也在回避风险,避免密切参与产生的不利后果。同时,其他证券公司为防止被特定的企业集团吞并,也在业务上不主动与这些集团接近;预计今后这种关系会变得相对比较固定。第三章 集团内交易和综合商社一、作为投资公司的商社三菱商事以外的三菱系商社还有金商又一、明和产业、西华产业等,但无论在规模上、实力上,三菱商事都处于首位。
三菱商事1979年的经营额超过12兆日元,是日本名副其实的超大型商社。其经营额的组成(1979年度)中,国内销售占43.6%,进口占32. 8%,出口占7.7%,三国间贸易5占6.3%。和其他商社相比较,三菱的出口比率低,进口比率高,而且三国间贸易比重较低,国内交易的比重也比平均比重低,其中最突出的特点是进口比率非常高,这是因为原油、石油液化气等能源和钢铁原料等进口增多的缘故。按商品分类的经营额中,钢铁占 18.1%,非铁金属8.9%,机械15.6%,化学品9.2%,燃料23%,汇总起来,基础工业部门占75.1%,其它如食品。纺织、材料以及开发建设等部门的比率比较低。在利润方面,这些基础部门所占的比率更高,特别是重化学工业领域的企业,从国外进口原材料,并把其制成品销往国内外,由此获取了很高的利润。而消费领域的企业则没有重化学工业企业那么高的利润,三菱商事的交易户总体数量当时是4万个公司,其中为扩大商权的投资公司约500个,双方不仅仅是单纯的买卖关系,还拥有交易对方的股份,并融通资金、进行干部派遣等。
在海外活动上,三菱商事有支店12个,办事处69个,当地法人28个,分店33个,其从业人员邦人7 906人,当地人3099人,是九大商社中最大的。
另外,有 201个在海外的关系公司,海外投资余额达1402亿日元。尽管这与三井物产的2487亿日元相比,相差悬殊,但是三菱商事从海外领受的红利,比起其他商社却高得惊人。
1979年,三菱商事接受股息465.74亿日元,与此同时,三井物产180。
36亿日元,伊藤忠商事69.06亿日元,丸红93.96亿日元,住友商事43.17亿日元,日商岩井只有38.95亿日元。三菱商事1979年度接受的近466亿日元的股息中,海外占350亿日元,其中大部分是从文莱石油液化气得到的。
与英荷壳牌公司合并后,一年获取股息200亿日元。除此之外,加拿大的纸浆、澳大利亚的煤炭。墨西哥的盐等大型项目都取得了丰厚的股息。比起三井物产,三菱商事的海外投资尽管少,获利却格外大,这正是其事业发达的奥秘。由此可知,三菱商事并不单单是只有流通功能的商社,同时还具有投资公司的性质,这点不仅在日本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是人所共知的。
二、集团内部交易状况
菱商事通常被认为是处于三菱集团的核心地位,与集团成员之间的交易比其他商社都高。“金耀会”成员 28个公司的交易中,三菱商事销售额占25—30%。和这些成员的交易,由于有关数据一般都保密,不予公布,在此不能更详细地介绍。关于三菱商事集团内的交易状况,这里以三菱商事和三5年国费留学于巴黎大学7年取得博士学位菱重工之间的交易为例说明。
1964年6月,三菱三重工实现了合并,以此为契机,三菱商事和三菱重工之间的交易在量和质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次三重工合并中,当时的三菱商事社长在清彦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6月1日,三菱重工社长膝井深造和荘清彦社长签定了如下协议:“三菱重工业股份公司(以下简称重工)依其拥有的庞大机器设备生产的产品,同国内以及国外的竞争者对抗。三菱商事股份公司(以下简称商事)充分利用其国内国外的全部机构和经验,全力以赴销售重工产品,重工把重工产品的销售权委托给商事,商事接受其全权委托。”他们之间并就销售问题签定了如下协议:(一)重工原则上以商事为销售总代理经销其产品。(二)商事原则上不销售与重工产品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公司产品。依据此项协定,三菱商事在1967年把船舶课升级为船舶部,并从三菱重工调来了包括部长在内的17人领导班子。而且,在新设船舶部之际,又重新给重工送去了如下确认书:三菱重工原则上指定三菱商事为销售总代理店,尽可能把重工船舶事业部门的全部产品由商事销售。为了避免订货上预想不到的坏影响,三菱重工没有认同,急代理店这个称呼,这样,当初磋商的三菱商事作为三菱重工总代理商的协议没有实现,但此机会却促使三菱商事和三菱重工造船部门的经营额急剧增加。另外,在造船以外的机械部门,三菱商事代理的三菱重工产品经营额也大幅度上升。由于三菱重工合并后实施的资材本社集中购买制遭到了各事务所的强烈反对,因此,三菱商事积极开展活动,田部文—郎专务直接到各事务所,游说三菱商事代替其他商社的好处,最后在三菱商事全面协调下,确立了“本社集中购买体制”。
三菱商事运载货船的订货全部委托给三菱重工。尤其是在三菱重工造船所附近,三菱商事和三菱重工以及制铁公司三家共同出资,设立了钢材加工工场,不通过这个加工工场,钢材不允许流向造船所。这样一来,以前八幡制铁作为指定转运商经营的钢材被纳入到三菱重工的轨道上,岩井产业也完全被排斥在门外。由此,三菱重工和三菱商事的交易在销售、购买双方面都大幅度上升。三菱三重工合并前三公司的交易额,三菱商事所占比重为20—30%;合并后则达到 80—906。这种排他性的经营,从三菱商事方面看,主要是为了增加本公司的经营额。从三菱三重工方面看,也获益非浅。例如,三菱商事把其运载货物船舶交忖三菱重工制造,对增加三菱重工的订货量起了很大作用。由此,三菱商事和三菱重工双方互利互惠,把三菱集团以外的商社排除在外,这就是集团内部交易的优势所在。
三、相互交易的理论
相互交易(或互惠交易)是美国反托拉斯法中的一个理论提法,历来被法律专家所关注。60年代末期企业大合并盛行一时,当时的联邦交易委员会的经济部长w·F等人对此非常重视。即使在今天,虽说支持相互交易的人从总体对此关注上看还是少数派,但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及公平贸易委员会中,对此关注的人越来越多。
相互交易就是A公司对日公司既是买方市场同时又是卖方市场的交易,是以一些协定为条件的排他性交易。这种排他性交易,是不公正的交易行为,是违背反托拉斯法的。众所周知,企业通常不可能只生产单一种类的产品,因此才寻求相互交易的优势,开展企业大联合。这方面,各个国家相差无几。在日本,综合商社充当企业之间往来的桥梁,与企业之间进行了大量交易。
在三菱重工与三菱商事之间,三菱商事既向三菱重工销售钢材,又介入三菱重工的船舶订购。对日本邮船来说,三菱商事在货物运输方面既是顾客,同
时又接受日本邮船的船舶建造订货,再把造船任务交付到三菱重工。这样,三菱集团内部以三菱商事为中介,形成相互交易的连续锁链,三菱商事把这种相互交易叫做企业联合或整批交易。
当然,三菱商事也凤三菱集团以外的企业进行交易,并广泛在海外开展类似活动。例如, 1959年,伊朗国际财团成员苏哈伊、公司和新三菱重工之间由三菱商事介入,三菱商事从苏哈伊公司购买伊郎原油的同时,又接受苏哈伊公司油轮订货,再把订货合同与新三菱重工联系起来,形成企业之间的联合。其后的BP(英国石油公司)和CE(法国石油公司)等与三菱商事的交易规模更为扩大。最近,三菱商事在进口伊拉克原油的同时,又向对方出口机器设备,这些机器设备又向三菱重工订货,从而使交易规模日趋扩大。
这样相互交易的最终结果是交易双方都取得利益,那么究竟谁受了损失呢?那就是第三位竞争者。这种相互交易的突出特点是排他性。当然,如果全部交易都在三菱集团内部的话,就失去了相互交易的优势,因为那样就没有应该被排除的第三者了。只有在集团外交易的基础上进行集团内交易时,相互交易的优势才能发挥出来。现在,三菱商事全部经营额的25—30%,是和三菱集团企业进行交易取得的。
以上相互交易的逻辑,不仅在物的交易方面适用,在财的交易上也适用。
三菱集团金融机关对集团企业贷款的同时,也从集团企业获取存款,并加入保险,以此开展相互交易。
四、商社机能和“商社批判”
三菱商事的最大功能是对集团内部交易起中介作用,此外,它还具有商社金融、工会组织者、情报搜集、商品输入输出的先导等多种功能。在商社金融方面,三菱商事不仅对三菱集团成员,而且对其他交易户开展企业间信用的授受,另外还能够代替三菱银行进行信用往来。以商社金融为武器,三菱商事的经营额有大幅度的增加。在工会组织机能方面,是由于在国内或海外开展大型项目时,商社往往要组织很多制造商参加,在 60年代以后,随着成套机器设备的出口增加,这种机能更加受到重视。商社的情报功能是众所周知的,三菱商事在海外有142个办事处,每年电信费用就达100亿日元。
从海外获得的情报,对三菱集团的发展发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三菱集团成员的进出口近年来更加兴隆,其中,三菱商事在很多场合中都起了先锋作用。
可见,三菱商事对三菱集团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但也有许多人对上述问题有不同的看法,时常有人提出“商社机能果真那么需要吗?”的疑问,战后也曾几度流传“综合商社衰弱论”或“商社危机论”。由御园生等人提倡的“综合商社衰弱论”认为:“随着工业化发展,制造厂商已具有了流通功能,因此,无需什么综合商社了。”针对“商社批判”,1973年6月,三菱商事发表了如下说明,“一、取得土地不是为了投机交易,而是充分考虑了社会的影响和环境协调,并获得常委会的认可。”
“股标的买卖,不是为了投资交易,而是以相互利益的促进和协调为宗旨,并获常委会的认可”。三菱商事在经营生活关联物资、调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稳定消费品价格、调整中小企业、影响市场占有率大的物资价格等方面的影响非同一般。早在1932年,三菱商事曾针对财阀批判,制定了经营商品的基本原则,发表了不压迫一般人、不招致社会的责难等声明。
1960年,它不得不发布了同样的声明。1973年10月,它修改了业务规定,增加了“根据三纲领宗旨,以社会的繁荣和福利提高为目标”的条款,同日设置了社会环境室。11月,商事的股东总会规定,今后每年固定向社会捐款 3亿日元。1974年 2月,三菱商事又发表冻结直接与消费者相关的 37个物资品种价格的方针。这并非昭和初年的“财阀转向”,实可谓“商社转向”。
“商社批判”的波澜不久就烟消云散了。石油危机后,日本经济处于战后时间最长、最萧条的局面,三菱商事也受到了很大打击。1975年 10月,田部文一郎社长在公司内提出了关于低成长时代的对策。当时三菱商事经营状况恶化,不良债权数目之多令人忧虑,与重化学工业有关的经营大多停滞不前,陆续出现结构不景气行业,三菱商事面临很大危机。不过,伴随着1978年秋的经济复苏,这种危机不久烟消云散。
1978年 10月,田部文一郎社长在全体经营会议上提出了“积极开拓时期到来了”的经营方针。这期间,三菱商事曾因出日“幻想号”地铁车辆,虚报出口车辆价格,并把其作为日韩双方的政治捐款使用,引起了一场政治风波,田部社长因此被国会追究。1980年还发生了干青鱼子买断事件,三菱商事被社会上视为幕后策划者而遭到抨击。实际上,直接垄断收购干青鱼子的是北商,1980年6月北商因此倒闭,但因北商属三菱商事系,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和三菱商事勾结起来买断的,因此,三菱商事水产部也受到多方责难。
总之,对商社的作用、机能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商社本身也曾经历无数次危机。第四章 与外国资本的关系一、积极和外资合作三菱在二战前就积极开展和外国资本的合作。1921年,当时的三菱造船把电机部门独立出来,设立了三菱电机,为了扭转技术上的落后局面,计划与外国资本合作。经过交涉,最终于1923年达成与威斯汀豪斯的合作,威斯汀豪斯以专利技术形式,取得了三菱电机的股份。战前另一个与外资合作的例于是三菱石油和联邦石油的合作。1916年,三菱商事取得了联邦石油的产品进口销售权,1931年,三菱商事等三菱系公司出资一半,联邦石油公司出资一半,设立了三菱石油公司。这些合资关系在二战中被中断,在战后又重新复活。三菱电机和威斯汀豪斯、三菱石油和联邦石油的关系直到今日还延续着。
战后,三菱集团企业和外国资本的关系进一步发展,并呈多样化趋势。
1952年,由三菱化成和孟山都化成对半出资设立了三菱孟山都,生产盐化乙稀基,这实际上是三菱化成为了引人盐化乙稀基技术而创立的合资公司。50年代前半期设立的三菱系合资公司还肩”三菱醋酸盐(三菱人造丝和塞拉尼斯)、三菱毛丽龙。50年代后半期,三菱油化和巴带依休公司合资设立了油化巴带依休;三菱金属和三菱化成等三菱集团7公司和拉依鲁滋公司合资,设立了三菱拉依鲁滋。另外还有三菱TRW(三菱电机等公司和“fRW公司合资)、三菱精密(三菱电机等公司和综合精密4公司合资)。1963年,三菱重工和履带公司合作设立了履带三菱。 60年代设立的合资公司还有马洛里金属(三菱金属和马洛里公司合资)、日本阿爱罗噜(三菱和带达萨公司合资)、化成黑期斯头(三菱化成和黑期斯头公司合资)、三菱都顿(三菱金属和都顿公司合资)等。三菱集团在合资过程中,一方面引进外国技术,另一方面接受外国资本。它认为,通过与外资合作,能迅速提高在国内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
二、失败的履带三菱
世界最大的建筑机械制造商履带拖拉机公司,于1961年和日本建设机械制造商合作提出制造推土机的计划。当时,日本的小松制作所、三菱日本重工、日立制作所、新三菱重工等纷纷参加投标角逐,结果新三菱重工中标入眩1962年履带公司和新三菱重工签订了设立合资公司的协定。1963年 11月,各出资50%设立了履带三菱。虽说是对半出资,但履带公司方面握有完全主导权,履带三菱本身不能独立开发产品,只是生产履带公司开发的产品,事实上成为履带公司的日本分工厂。履带三菱在与小松制作所等国内制造商的竞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而且持续出现巨额赤字,设立后第八年,即1971年9月才终于消除累积赤字,初次配股于1972年3月实现。三菱重工除了从该合资公司得到配股金外,再一无所获。后来,由于和履带公司的合作协定违反独禁法,三菱重工建设机械的生产受到极大限制,并受到公正处理委员会的查处,于 1979年修正了合作协定。但同以前一样,三菱重工仍不能生产履带三菱公司生产的机种,而履带公司从履带三菱除获配股金外,还获得产品专利税,即工厂出厂价格的4—8%,一年获取的收入数10亿日无。对此,三菱首脑曾痛心疾首地大嚷:“吃亏了!”
三、和克莱斯勒的“危险关系
三菱重工和克莱斯勒间的合作是不顾国内竞争者反对,特别是通产省反对而强行进行的。 60年代,通产省倡导资产自由化,为了保护国内汽车厂商,还倡导行业再重组。顺应时势,三菱重工的汽车部门和五十铃汽车公司计划合作。但是,1973年6月,三菱重工和克莱斯勒的资本合作关系被突然公布于众。关于这项合作,当时三菱重工的牧田与一郎副社长解释:“通产省提出了把日本汽车工业形成丰田、日产二公司制的构想,我们若想与此相对抗,只有与外资合作。这是为了生存,迫不得已的一种选择。”1970年6月,三菱重工把其汽车部门分离出来设立了三菱汽车工业。之后,三菱汽车工业向第三者分配增资,克莱斯勒获得了 15%的股份,并向三菱汽车派去了干部。
当时约定克莱斯勒出资抚35%,但这个约定一直未被执行。后来,克莱斯勒公司经营状况恶化,濒临破产,在从美国政府获取了 15亿美元的融资保证后,才避免了破产。但 1980年1—9月,该公司又出现了15亿美元的巨额赤字,企业奄奄一息。
10年前,三菱汽车部门为了生存与克莱斯勒的合作,后来成为三菱巨大的负担。
三菱汽车销往美国的汽车全部运用克莱斯勒公司的销售网出售,但克莱斯勒公司不销售和本公司产品有竞争关系的轿车,因此,尽管其他日本厂商的出口迅猛增加,而三菱汽车的对美出口却没得到扩展。不仅如此,克莱斯勒的资金周转陷入困境后,拖延了三菱汽车的贷款返还,并失去了银行信用,以至到了三菱汽车提供信用的地步。
对三菱汽车而言,最大的失败是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等地三菱汽车的销售权全部交付给克莱斯勒公司,使三菱汽车不能形成自己的销售网。为此,三菱汽车和克莱斯勒公司多次交涉,想修改协定以建立自己的销售网。但克莱斯勒公司在自己的汽车销售不振的情况下当然不会同意,反而紧紧抓住三菱不放。后来,作为克莱斯勒经营危机的救济策略之一,克莱斯勒澳大利亚公司的股份被转移到三菱汽车工业以及三菱商事。
1980年,设立了澳大利亚三菱汽车。除此之外,从 1980年起的五年间,克莱斯勒把用于小型车的“K方”发动机,每年供给三菱汽车30万台。从各方面看,三菱汽车被卷到克莱斯勒的经营危机之中,必须向克菜斯勒提供种种援助。当时,三菱曾提出过向克莱斯勒加入资本或者收买工厂的建议。但是,在三菱内部,大部分人都强烈主张把克莱斯勒拥有的三菱汽车工业的股份退出,解除合作关系。但因这种合作没有记载清楚合作期限,短时间内很难单方面废弃。造成这种被动局面的原因,是最初合作时,三菱对克莱斯勒的实力作了过高评价。三菱当初为了生存,在不利的条件下,冒险与外资合作,最后导致了这样的结果。
四、与“金蛋蛋”——壳牌的关系
壳牌是英国、荷兰系资本,是七大国际石油资本之一。壳牌和三菱集团的结盟,是从四日市燃料厂下放时开始的。1951年前后,当时指定作为战争赔偿的旧海军工厂下放,一时间这成为很大的政治问题。据说四日市的旧海军燃料厂价格为300亿日元,而当时以1/10的价格廉价出售。因此许多公司都纷纷盯住了它。不过,当时促进对日单独讲和条约的美国国务卿杜勒斯,为了安抚对美国政府作法不满的英国政府,与英国签订了把四日市燃料厂出让给英荷系壳牌公司的契约。
三菱集团也从很早就瞄准了四日市的燃料厂,通过积极斡旋,最后成功地达到了和壳牌合作的协议。1956年,以三菱化成为中心的三菱集团六个公司共同设立了三菱油化,壳牌和壳牌系的昭和石油也投放了资本。其后,三菱油化公开了股份,股东构成和当初相比有很大变化。旭硝子、三菱化成、三菱银行、东京海上火灾、明治生命、三菱商事等三菱集团企业拥有45%之多的股份,昭和石油拥有10%的股份,壳牌兴产拥有7.7%的股份。
不过,壳牌公司对三菱油化的态度比较暖昧,可以说它对向日本推销石油的兴趣更浓厚。因此,作为三菱油化的原油供给公司,由昭和石油出资75%,三菱集团出资25%设立了昭和四日市石油。另外,三菱油化从壳牌公司引进了苯乙稀单体、环氧树脂等技术。
壳牌公司和三菱集团另一个大的合作项目是文莱液化天然气。在文菜拥有煤气田的壳牌石油,把液化天然气卖给日本,并物色其合伙人。
1967年,壳牌集团的昆棋、梅达公司向日本帝国石油公司提出构想,但昆棋公司要求帝国石油建立付款保证金。因此,当时担任帝国石油社长的林一夫委托三菱商事担当保证人。后来,帝国石油从这次商谈中撤了出来。三菱商事取而代之。对手也变了,由母公司壳牌直接出面。1965年两公司开始合作,设立了文莱液化天燃气,该项目后来给三菱商事一年带来200亿日元的配股金,成为名副其实的金蛋蛋。受在文莱投资成功的鼓舞,三菱为了开采马来西亚、沙捞越的LNC,也和当地政府合资,设立了合资公司。
文莱LNG和壳牌、三菱商事都采取把从合资公司取得的配股金全部收回去的方针,没有考虑多国藉企业等其他方面的有利之处。所谓多国籍企业,就是指把在当地取得的利益,在当地积累起来再投资所建立的企业。与这种情形相对,把利润作为配股金,原封不动带回去,无论怎么说都属于古老类型的资本输出,从中可以看出壳牌和三菱的关系属流动关系。
三菱集团和外国资本的关系是多样的,既有像与壳牌公司合营成功的事实,也有像和履带、克莱斯勒合作失败的经历。另外,还有像三菱TRW那样外资撤退、合作中断的情况(1973年三菱TRW合作伙伴TRW公司撤出,后来公司改名为三菱空间软件)。今后,三菱集团和外国资本,不仅积极在日本国内创立公司,还热衷在海外创办合作公司,共同承担超大型开发项目,加强往来,密切关系。
另外,三菱集团也尝试在制造业以外的领域,如金融或其他服务产业与外资合作。
1970年,大通曼哈顿银行和英国的威斯特敏斯特银行等合作,创立了国际财团欧拉因银行。三菱银行也加盟其中,大通曼哈顿银行是以洛克菲勒集团为核心的银行,三菱集团和洛克菲勒集团的关系很密切,二者并不是单线联系的,洛克菲勒还和三菱以外的日本企业,三菱也和洛克菲勒以外的美国资本相互结合,其关系都是流动的。第五章 海外输出一、重化学工业结构性输出三菱集团的海外输出有很长历史。战前,三菱主要向中国、东南亚诸国和巴西等输出,日本战败使这一切都烟消云散。战后,三菱重新向东南亚和韩国及台湾地区输出,不久又向澳大利亚、拉丁美洲、非洲、中近东等输出,同时还以多种形式向美国、欧洲输出。
据三菱情报委员会出版的“ミツビシフクトブツグ”(1979年版)统计:三菱情报委员会成员45个公司中,合计向海外派遣职员1776人,营业所371个,工厂66个,海外的子公司和合资公司更是不计其数,另外还有很多其他形式的海外项目。
日本企业海外输出的兴盛是从 60年代开始的。60年代中期,日本企业进一步向海外拓展,1970年的对外直接投资额达5—8亿美元。1973年,是日本海外投资的一个高峰年,1974年开始从最高峰滑落。不过,随着国内经济复苏,1976年海外投资再度高涨。
1978年,日本对外投资总额达9800万美元,数额远远超过1974年的记录。
在这一过程中,日本对外出口的特征、内容同以前相比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日本企业的海外出口以商品出口增补型、低工资利用型。资源获得型等为主,进入70年代以后,改为以重化学工业结构性的对外输出为主。这是因为,“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重化学工业化开始在国内碰壁,为了突破发展的障碍,所以开展重化学工业的结构性输出。当时,日本已经没有建设制铁所的余地,而且在日本已经不能也没有必要建设石油化学联合企业,因此,三菱大力在中国和巴西建造制铁所,并把石化企业移向伊朗、沙特阿拉伯和新加坡等地。
在把日本的重化学工业结构的模式原封不动移到海外的过程中,三菱集团采取了成套设备输出和设立合资公司等各种各样的形式,这和以前的海外输出具有本质上的不同。
在“重化学工业结构性输出”中,企业集团尤其是拥有最强大重化学工业体系的三菱集团走在最前头。三菱集团于1965年就提出了“你的三菱,世界的三菱”这句气势宏大的口号。“你的三菱”就是以国内大众化路线为目标,“世界的三菱”就是海外输出,即三菱集团的跨国公司化。
二、沙特阿拉伯计划
1970年,沙特阿拉伯石油矿物资源公司向三菱商事提出了利用石油伴生气共同建设石油化学联合企业的构想。因此,三菱商事向三菱油化提出倡议,两公司开始共同调查。1974年,在三菱商事内部设立了“沙特阿拉伯事业推进本部”,委托美国工程技术公司估算建设费。但该计划在三菱集团内部遭到强烈反对,而且后来材料费暴涨,建设费大幅度增加,1976年三菱向沙特阿拉伯方面提出事业延期,并解散了沙特阿拉伯事业推进本部。从某种意义上讲,这项事业宣告破产。
一年后,三菱又接受日本政府的要求,再度推进了该事业计划。不过,这回不仅是三菱集团的事,而是接受日本政府出资,作为国际项目进行的。
1979年1月,三菱设立了沙特阿拉伯石油化学开发调查公司,资本金3亿日元,三菱商事副会长山田敬三郎就任社长,三菱集团54个公司出资,除三菱商事出资11%外,三菱油化、三菱化成等三菱集团总体出资42.2%,剩下的由石油精制公司、石油化学公司、电力、煤气、金融机关出资。1980年4月,沙特阿拉伯石油化学开发调查公司和沙特阿拉伯基础产业省之间,签订了项目实施的企业化调查的合同,最初预定建造年产乙烯30万吨规模的石油化学联合企业。应沙特阿拉伯方面的要求,以后扩大到年产 45万吨的规模,建设资金达 5000亿日元之巨,其中总投资额的 30%由日本、沙特阿拉伯共同出资,剩下60%。由沙特阿拉伯政府融资,另外银行融资10%。日本方面的出资中,政府出资占50%。
该企业从1981年开始实际着手建设, 1986年完成后能生产高压聚乙烯、低压聚乙烯,乙二醇等产品。对日本来说,该项投资有从沙特阿拉伯获得原油的优势。与三菱集团在伊朗进行的石油化学联合企业及住友集团在新加坡进行的石油化学联合企业(年产乙稀30万吨)的规模相比,在沙特的投资项目远远超过它们的规模。
此外,三菱集团石油化学领域的海外发展计划还有加拿大、非洲等地的项目,三菱化成、三菱油化、三菱商事和美国的西方石油、加拿大的顿姆石油等还在加拿大的不列颠哥伦布省合作建设石油化学联合企业。另外,三菱商事和三菱集团的其他企业也计划和阿拉斯加州政府合作,在阿拉斯加建设石油化学联俞企业。
三、通向中国的道路
三菱集团对中国的态度极富戏剧性。
六十年代,三菱集团的海外投资重点是韩国和台湾地区。1965年的日韩会谈中,担任日本方面首席代表的是原三菱电机社长高杉晋一。其后,三菱集团向韩国派遣了视察团,正式进行资本输出,1965年,三菱集团还向台湾派遣了由 10个公司组成的三菱综合使节团,积极筹备在台湾建设工厂等事宜。
1970年,周恩来总理发表了有关对日贸易声明,阐明了以中国不与在台湾、韩国投下多额资本的日本公司进行交易为主要内容的4个条件。对此,住友金属最早明确表示接受“周四条件”,接着川崎制铁、日本钢管、神户制钢等也表明了同样态度,其中,住友化学特意发表了停止出席日台协力委员会的声明。新日铁直到最后还持暧
-
昧态度,既表明尊重“周四条件”,但又不停止出席日台协力委员会,被中国严正拒绝。
日本大企业相继接受“周四条件”,和中国开展交往。三菱集团作为硫安工业协会成员,除了三菱化成接受“周四条件”以外,其他公司一直坚持顽固立常1970年7月召开的日台协力委员会,三菱重工、三菱商事、三菱房地产的代表出席会议,清楚地表明了反中国的态度。但两年以后,三菱集团的态度突然来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当时美国总统尼克松背着日本跟中国秘密接触,给日本以很大打击。三菱集团也开始见风使舵,掉转方向。
1972、年度,三菱银行会长田实涉、三菱商会会长藤野忠次郎、三菱重工会长古贺繁一等一同访问中国,中国也接受并欢迎他们的举动。 1977年11月,上述三首脑再度一同访问中国,和中国方面签订了长期技术合作协定,但当时这个协定的内容对外保密,没有被发表。据《日本经济新闻》载,这项协定是应中国方面请求没有被公布与众的,其主要内容为,(1)派遣技师,设立企业顾问;(2)与中国方面技术骨干开展协作研究;(3)生产管理等软领域的协作等。与此同时,中国方面对三菱集团拥有的重化学工业部门的力量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尤其高度重视三菱重工业的飞机、原子能等领域。
关于三菱对中国态度的变化,《每日新闻》介绍如下:三菱集团首脑三度访问中国(和国家首脑一同),这种举动和三菱很相称,并和政治上的日中邦交正常·化的动作紧密一致,例如,在三菱三首脑访中一个月以后,经田中首相和大平首相(都是当时)的手,实现了日中邦交正常化。
三菱对中国态度的变化,是基于准确判断了美中政治关系的变化。而且,三菱姿态的转变,也影响了日本政府。
从市场角度看,畔,国方面与韩国及台湾地区相比,其市场规模和潜力部有更大的魅力,尤其是中国想迅速推进重工业、化学工业,对三菱来说,那是个前景广阔、无限美好、并极具诱惑力的市场,另一方面,中国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拥有综合重化学工业体系的三菱集团正是最佳的合作伙伴。这两方面的因素促成了三菱和中国的合作。
四、世界“三菱化”
三菱集团的海外输出如此兴盛,和 1960年左右提出的“世界的三菱一跨国公司”目标有密切的关系。跨国公司或多国籍企业需要的是进出户的当地化,并创立符合各自国情的企业。不仅劳动者,经营者也都应当雇佣当地人,这些现地化、多国籍化的企业,通过所有关系可以被大企业控制管理起来。
美国和英国等多国籍企业大都采取这样的体制,但日本企业大部以和当地资本合作的方式推进当地化,不过最终还是日本式的经营也渗透其中,因为不那样做就收不到理想效果。
日本企业之所以强大,是因为有日本式的独特经营和管理作法。因此,把日本式经营原封不动搬到海外,并使重化学工业的结构性输出和日本式经营输出交织起来,世界各地就“日本化”了。正是从这个角度,三菱集团把目标定位在“世界三菱化”这一宏大理想之上。第六章 寻求新路线一、大众化路线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三菱集团出现了战后最长时期的结构不景气,形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是重化学工业发展的停滞。因此,单纯采取应付不景气的对策并不是长久之计,从长远看,必须寻求新的路线。
三菱集团为此在多种方向上积极探索,首先提出的是大众化路线。对以往一直偏重于重化学工业的三菱集团来说,大众化路线是一个陌生的领域。
在这里,最为显著的的例子是三菱汽车。50年代中期,新三菱重工开始介人轿车部门,并且为了和克莱斯勒公司合作,于1970年把三菱汽车独立出来。
但很长时期里,日本汽车业一直处于丰田,日产的双头垄断体制下,三菱汽车只是做为下位制造商而存在着。
60年代中期,三菱汽车的市场占有率在日本汽车生产中为7%左右,但是,1976年前后急剧上升,1978年市场占有率达10%,仅次于丰田、日产。
石油危机以后,日本的汽车行业保持着持续繁荣的景象,这主要是输出增长形成的。尽管国内需求明显停滞不前,汽车市场已进入成熟阶段,但在这一时期内,三菱汽车的增长速度反而超过了行业平均增长速度的2倍。
那么,三菱汽车飞跃的秘密何在呢,这里面固然有1976年开发的新型车格朗特·西格玛、格朗特·拉姆达获得成功的偶然因素,但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三菱抛弃了传统的经营管理体制,具体来说,就是来了个体制大转换。
三菱重工的产品有船舶、飞机、机械等,几乎全部是订货生产,销售对象是企业或政府。而和企业。政府的关系,都是由政策决定的,向企业推销主要是依靠系列或关系,说穿了,是高级干部推销。但是,对汽车来说,销售对象几乎是所有消费者,系列和关系在这里没有用武之地,因为社长等重要干部不能终日出动搞推销。因此,高级干部必须做的事就是增加销售人员的数量,增加销售网点的数量,否则无论质量性能多么优异的车也难以卖出。总之,大批量汽车的销售,如果仍按三菱重工的方式是很难成功的。
另外,以往三菱重工进行设备投资时,首先是设置小规模的设备,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扩大。汽车生产属于批量生产,否则就很难降低成本,因此必须在生产开始之前进行大量的设备投资。但三菱重工中,汽车只是一个部门,设备投资必须视三菱重工总体的资金平衡情况来决定,不可能把资金大举投向汽车部门。
这就是说,三菱重工的经营和三菱汽车的经营完全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三菱汽车是在开始独立经营之后才获得成功的。
再一个成功的例子是三菱电机。1977年,三菱电机研制并生产出了被褥干燥机,三菱电机的家用电器部门迅速崭露头角。进藤贞和社长对传统体制的改革是获取成功的奥秘所在。
三菱汽车和三菱电机的经营方式虽说和三菱的传统做法不同,但其总的发展轨迹并不能离开三菱集团。因为企业集团的优势在于发挥企业间交往,若与大众消费者交往则没有那种效用。但是,为了使大众化路线获得成功,又必须脱离三菱化。如何解决这个根本矛盾,是今后的三菱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二、“下游作战”在石油危机以后,被称为结构不景气行业的几乎都是原材料产业。与此相比,加工行业除造船以外,不景气的程度较轻。原材料产业属上游,加工产业属下游,因此大企业纷纷从上游向下游转移,这就是所谓的下游作战。
三菱集团自然也不例外。可是,三菱集团的下游作战面临着很大的阻力。
在日本,上游领域和下游领域由各个企业分别占领,没有进行垂直综合,上游和下游的企业仅仅以集团化或系列化的形式相结合,由此,上游的制造商转为下游制造商必然会与原有下游制造商发生冲突。以石油化学为例,如果三菱化成和三菱油化转移到下游,就会与同属三菱集团的诱导产品制造商、加工商产生竞争。以前,三菱人造丝把日本化学系列化时就曾和三菱化学之间产生过激烈的冲突。从下游向上游反向转移,也存庄着类似冲突。三菱集团的企业成员,开展下游作战比普通公司似乎还要困难。
与下游作战密切相关的是化学部门的精密化。精密化学及其制品指以高技术为基储附加价值大的化学产品,一般是指大批量生产的化学产品。它们的利润率一般都比较高,而且不太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影响。在石油危机以后的不景气中,化学公司一齐瞄准了精密化方向,着手开发多种产品,例如医药品、农药、染料和保健产品(综合开发药品和食品)。三菱化成则向离子交换树脂、农药、医药品、炭素等产品领域投入了力量,还创立了生命科学研究所,重点开发保健产品(综合开发药品和食品)。三菱油化设立了三菱油化药品,向医疗镇痛剂等方向拓展。
保健产品(综合开发药品和食品)的利润率尽管很高,可是销售却不像“精密”这个名字那样美妙。三菱化成保隧部门的经营额不过总体的一成,不能消化一万人的从业人员,所以,三菱化成的主力依旧不得不放在大批量生产的原材料部门中。
以下游作战和精密化为目标,以往的重化学工业化路线的转变势在必行,在这里只介绍部分转变情况。
三、制度化(系统化)
系统化往往带未技术集约化,三菱重工的化学成套设备工程技术中心(MCEC)是三菱集团在这方面的成功的例子。MCEC隶属于三菱重工的化学成套设备事业本部,是集硬件和软件部门于一身的双重组织。
MCEC是 1970年建立的。以前,三菱重工把化学成套设备技术人员都安排在各事业所,这些技术人员最后逐渐集中到东京的MCEC总部,在三菱重工这样的硬件公司中进行软的技术集约化。
70年代未,它拥有近 1000人的从业人员。曾经接受许多大型设备的订货,如沙特阿拉伯的海水淡化装置、伊拉克的石油液化设备、利比亚的水泥制造设备等大型成套设备,年订货规模达3000亿日元。
MCEC能够接受成套设备一揽子订货,而且成套设备一旦发生事故,能够立即负责处理,并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因为MCEC不是独立公司,它能够促进各事业所之间的人才交流,使软、硬结合,有利于提高整体技术水平。
不过,说技术集约也好,矩阵组织也好,基本上都是在以前的重化学工业体系中进行的。这与其说是开辟了新的方向,不如说是处于传统的延长线上更准确些。
四、都市开发
日本产业发展的方向后来又转到都市开发、住宅开发上,当时备受人们关注的是关西新飞机场的建设计划。这项计划总投资额达五兆到七兆日元,多数企业集团都纷纷看好这项计划,六大企业集团都为关西新飞机场的建设设立了组织机构,其中,三菱集团先行一步。
1972年,最早由三菱商事、三菱重工、履带三菱等三公司组建了“三M公司”。1978年,三菱集团 28个公司结成“蓝天会”,在三菱商事大阪支社内设置了事务
所,安排专职人员,并吸收了三菱集团以外的企业,还让当地许多中小企业参加,当时有100多个公司成为该会的会员。
瞄准飞机场建设本身的订货是理所当然的,但新飞机厂的建设还可以带动其他一些产业的兴起。因此在其周围开发建造综合食品基地、综合医疗设施、海洋游览中心等规划也被许多集团列入计划之中。
三菱集团的都市开发曾有过三菱开发失败的经历,而且不只限于三菱,所有集团都遭到过类似的失败。因此,很多人都担心关西新空港计划能否发展成都市开发这样的大型项目。
三菱集团中没有综合建设公司。1967年,三菱集团曾把三菱矿业系的新三菱建设和三菱商事系的太平建设工业合并,作为三菱建设培育发展,但由于危机以后,经济陷入萧条,从 1978年开始它持续出现赤字,1980年其资本金从50亿日元减少到了10亿日元。在这种情况下,三菱建设与大成建设进行技术合作,从该公司调来经营干部重新组建。从中可以看出三菱集团都市开发中存在的弱点。
五、产业结构转换可能否
日本在60年代以后,产业结构转换被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当时通产省和财界发布了各种提案和报告书,不断提出知识集约化、制度化、情报化之类的理论,这种做法甚至一度成为一种流行时尚。可是这些大多是虚张声势的说道,不了了之者居多,大部没有什么实际内容。通常存在着一种现象:在经济萧条时,产业结构转换常被人们频频提起,而在经济高涨时,又往往容易被忽略和忘却,产业结构转换的论调有时甚至成为一种自我安慰的精神力量。
可是,重化学工业化所到之处开始频频碰壁却是不容回避的现实。谁都不能否认,产业结构转换已势在必行。这时企业获取更高利润、对改变国民生活现状、避免国际贸易摩擦都是非常必要的。问题是准来承担这个任务呢?
产业结构转换既不是政府的事,也不是财界团体的事,它是企业的事。因此,企业如果没有这种意识就谈不上转换问题。当然,假如企业有意识,但却没有承担转换的能力,产业结构也很难改变。
三菱集团能成为这种转换的先锋吗?60年代后半期,产业结构转换论是因日本重化学工业发展碰壁才提出的。在此以前,三菱集团重化学工业最发达,它牵动着整个行业的企业集团,正因如此,在石油危机后的大萧条中,三菱集团也遭受了沉重打击,从那时起,三菱逐步开始向多种方向探寻发展道路。
可是,因三菱传统上就是偏重重化学工业体制,并且重化学工业能够发挥企业集团的优势,所以改变这种结构非常困难。最终,只能是修改其中的一部分,而大众化路线和下游作战、制度化等就是这一转换的具体表现。
日本的产业结构大转换是大势所趋,企业发展必须努力与其相适应。可是,目前这还只是一种期待,现实中还没有完全成功的例子。陆三菱的思想第一章 与国家共命运一、与国家共同前进从明治、大正到昭和,日本国家的性质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尤其是二次大战后这种变化更为显著。可是,三菱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一直抱着所谓的“与国家共命运”的宗旨从事着一切活动。这一宗旨贯穿于三菱企业百年发展历史。
该宗旨具体来说,就是“所期奉公”,它同“处世光明”、“立业贸易”共同成为三菱的社训。这是 1934年岩崎小弥太与汉学家诸桥辙次商议制定的。“所期奉公”的内容如下:公司的理想就是通过商业为国家、社会做贡献。公司最终的目的是增进国家与社会的公益。所有事业活动都以这种理想和目的为基矗不仅在战前,即使在现在,三菱依旧保留着商业经营为国家奉献服务这种强烈的国家主义观念。只要有机会,三菱集团的经营者们都把此宗旨挂在嘴上。
二、一切为了国家
把国家和三菱的关系解释清楚是很重要的.但同时又极困难。最重要的原因是资料有限,只用被公布的资料不能充分说明问题,因为有些重要的东西往往被隐藏起来了,局外人难以知晓。
如果从理论角度考虑,国家和企业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利害关系,所以要从体制或结构上找原因。而日本又是不太研究这类问题的。因此,我们必须从别的角度来对该问题进行判断和分析。
首先,看一下三菱集团从国家获得的利益。明治以来,三菱作为政商,从国家接受了大量订货和官营下放企业。现在的三菱集团依旧从国家接受大量订货,这些国家直接订货主要是公共事业,尤其是防卫产业的产品。另外,作为从国家接受的利益,三菱还从开发银行和出口银行等政府系金融机关中获得了巨额融资。三菱不仅通过上述方式与国家直接联系。还通过各种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税制改革等政策,间接与国家发生联系,从而获得了诸方面的巨大的利益。
其次,看一下三菱集团向国家政治的介人。介人政治的方式之一是政治献金。政治献金的内容、形式既有被发表的,也有很多没被发表的。要想详细掌握三菱集团政治献金的实际情况是一件极困难的事,但可以想象这一数额是相当大的。
更直接的政治介人方式,就是企业或企业集团参与选举运动。1974年的参议院选举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围绕企业或企业集团在全国范围内选出了自己的代表坂健氏。尽管在选举中,坂健氏落选了,并且在这以后,再没有进行如此露骨的围绕企业集团的选举运动,可是,这种活动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以更巧妙的形式进行着。
三菱集团向政治介人,既有通过企业集团进行的,也有通过企业单位,或者通过行业团体等进行的,尤其重要的是通过财界操纵着政治。
向国家政治介人再一个重要之处是和官僚的关系。日本可以说是由政、官、财三位一体结构统治着的。在官僚和财阀勾结中。三菱和官僚的关系最为突出。例如,高层官僚被指派到三菱集团企业担任经营者的情况较少,而其他企业集团迎来上级指派官员担任高层领导的情形相当多,这恰恰说明了三菱集团力量的强大,三菱即使不接纳上级指派的人,也照样能控制官僚机构。三菱重工就没有一个重要干部是由上级指派的,它只是以顾问或参谋的形式雇佣了很多防卫厅官员,靠这种形式保持着联系。另外·三菱集团的经营者通过参加官厅会议,也影响官厅的政策制订。
三菱集团不仅与本国政府往来密切,和许多外国政府也有联系。三菱集团曾向原苏联派遣使节,也常向中国派使节团、并和政府要人密切交往,如沙特阿拉伯、伊拉克和三菱集团的关系就很紧密。
三、向政治伸于
三菱和政治的关系中,经常被人提到的是宕崎弥太郎提出的“政治不参与方针”。1881年,因大喂重信倒台,与大喂重信有密切联系的三菱因此受到攻击而陷入危机。岩崎弥人郎特意对全体职员申明:三菱的任务是从事客货和邮件的回漕运输业务。职员要坚守本职工作,不得参与政治。
1930年3月,三菱重工业社长乡古洁就任东条内阁顾问,岩崎小弥大对此很生气,贬乡古担任会长。当时,小弥太特意在公司内部发出通告,其中有《干部职员不参与政治规则》:“在三菱任职,不论干部和职员,应遵循以往既定方针,不参与各类政治或类似的团体。”
但实际上,从大正时代的宪政会到其后的民政党,三菱均与其保持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1974年的参议院选举中,三菱集团推举权健,进行围绕企业集团的声势浩大的选举活动时;这种“不参与政治”的意义就模糊了。当时,三菱银行会长田实涉曾赤裸裸地作了如下说明:“不参与政治是公司职员不参与政治!也就是说你们职员没有必要参与,那是我们应干的事。岩崎家族和政治关系极密切,在众财阀中,这方面超过三菱的为数不多,三菱曾向宪政会提供大量资金。三菱还曾出了政客加藤高明(岩崎弥太郎的女婿,曾任宪政会总裁),他所需的资金由三菱提供。
后来岩崎家族退位,金曜会本身就类似于岩崎家族。现在三菱人员还在经团联和商工会议所担任了副会长,在各个审议会担任委员等。三菱如果什么都不参与,就什么也干不成。”
总之,当时担任“金曜会”发言人的田实涉的这番言论,坦率他讲出了“不参与政治”方针的真正意义,尤其是他关于战后代替岩崎家族的金曜会介入政治的说明,更是一针见血。第二章 军事化路线一、朝鲜战争和特需繁荣三菱集团每逢战争就发展壮大一步。在第一次大战中,它靠军需产业攫取了巨大的利润,当时弱小财阀纷纷解体,三菱反而蓄积了大量资本,积极把银行部和营业部筹备玖组成股份公司。在第二次大战中,它又供给大量军需品,企业生产大幅度增长。二次大战后,三菱则阀被美占领军解体,终于崩溃,但其组织和人才并没有消失,而且后来三菱集团各公司相互进行资本、技术合作,发展成为日本产业界的强大支柱,其规模甚至达到战前的数倍。
正如其他财阀所说,三菱财阀是靠着国家暴富的。
二战后至朝鲜战争爆发前,由于通货紧缩,在日本,不仅中小企业,许多大企业也陷入不振,企业纷纷解雇劳工,引发了大罢工运动。
1950年 6月 25日爆发的朝鲜战争刺激了日本经济发展,一下子使日本经济复苏过来。
从1950年6月朝鲜战争开始到1961年,日本提供物资9.74亿美元,劳务6.44亿美元,总计16.18亿美元,具体内容除兵器、煤炭、麻袋、汽车部件、棉布等,还有劳务、建设建筑物、修理汽车、运输物资、仓库、电信、电话、机械修理等,其中成为特需中心的不用说是兵器。这五年间各兵器制造商按订货额多少排列顺序为:(1)小松制作所;(2)神户制钢所;(3)大阪金属工业;(4)旭化成;(5)新明和工业;(6)旭大喂工业(现旭精机工业);(7)日本建铁;(8)东洋精机;(9)大同制钢;(10)东京卡鲁。这其中并没有三菱的名字。如果说有三菱系企业,也仅只有日本建铁,但不久它也倒闭了。
不过,在修理汽车和军需等劳务活动领域,三菱日本重工、新三菱重工的名字则进入了前 10名。小松制作所和大贩金属工业等公司沉醉在特需之中,而三菱谨慎小心
,大部分业务仅限于修理美军车辆等,没有承担更多的义务,在关系到兵器生产的部分,也是让旁系的日本建铁从事的。
三菱采取这种策略的原因,有人认为是不能适应特需所致。可是,看一下后来的结果就一目了然了。许多在当时向特需倾斜的企业,后来由于朝鲜战争停战协议的实现,特需需求减少,一下子陷入经营困境之中,其中就出现了日平产业和日本建设等倒闭的现象。小松制作所和大阪金属工业幸存了下来,但从依存特需开始到特需转移,必须经历千辛万苦。由于三菱重工没有陷得那么深,所以即便特需消失了,也没受到很重的打击。
与此同时,三菱集团从特需时代就准备以后的独立生产。1952年,美国占领军允许日本止业生产飞机。飞机制造法规一出台,当时的中日本重工(后来的新三菱重工)就改变章程,经营内容增加了飞机、兵器等制造项目,在小牧飞机场附近,买下了8.5万坪的土地,着手建设飞机常另外,1954年,它从防卫厅接受了中型警备舰订货,后来,又开始建造驱逐舰和潜水艇,这些都是与1958年的第一次防卫计划及其后来的第二次计划、第三次计划相联系的,这一切为三菱重工的大发展奠定了强大的基矗二、三菱的“五五年体制在产业界实行的“五五年体制”,其内容最重要的是民间设备投资主导的重化学工业化,而不是军事化道路。在 1950年前后,许多向特需倾斜的企业在向民需转变途中纷纷破产,对三菱集团来说,如何赶上民间设备投资主导型的高度成长经济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三菱重工计划首先造船,然后接受更多的出口船舶的订货,并从工业机械、发电机、建筑机械再到耐久消费材料部门,在更大范围内开拓民间需要。
这种把主要精力放在国内的民间需求,走民间设备投资主导型的路线,其余的力量巩固防卫产业的体制,就是三菱集团的“五五年体制”。
在1955年以后的高度成长期中,日本产业界不仅引进了从战前到战争期间美国、欧洲开发的技术,而且也引进了战后开发的新技术,开展了所谓“双重技术革新”,并且通过技术革新,和欧美产业对抗,大有超过欧美产业之势。其中,只有飞机产业起步较晚。正因如此,对三菱而言,怎样发展这个部门至关重要。而对日本的防卫产业来说,最重要的部门也是飞机制造业。
1952年,中日本重工(后新三菱重工)首先开始修理美军飞机,不久获得生产喷气式飞机的许可,于1956年开始生产 F86F。总计建造了 300架。
其后,又生产F104J、F4E鬼怪式战斗机。新三菱重工合并后,该事业由三菱重工承担。三菱重工不仅生产战斗机,也着手生产运输机和反潜艇巡哨机。
尽管还有川崎飞机和新明和工业在竞争,但三菱的地位不断巩固,拥有极高的市场占有率。
另一方面,三菱重工在战车方面也拥有很高的占有率,从修理美军车辆开始,1961年以来,它正式生产防卫厅的战车,并开始生产 61式战车,不久又生产出了74式战车,这是世界公认的优秀战车。
这样,三菱重工一方面向军需产业投人力量。同时在民间设备投资以及出口主导型路线上继续发展着,其中,防卫产业只是副业。它还拥有恒常的过剩生产能力,经济效益不算太好。
三、以军需产业为目标
面对1973年石油危机之后的经济不景气,日本最早提出的应对措施是强化防卫产业。三菱重工针对造船业萧条的状况,提出了全公司的应对方针,其中着意强调向防卫产业投人力量。甚至在劳动组合方面,也提出必须强化防卫产业。
把偏重重化学工业的产业结构作根本性的转换是极其艰难的,因此三菱一边维持其传统体制,一边向海外和军事化方向发展,海外投资的风险极大,由于伊朗革命及其后的伊朗、伊拉克战争,三菱集团的海外投资计划陷入重大危机之中,但三菱集团向海外投资的基本方向并没有变化。因为海外投资和确保资源供给密切相关,与军需产品的关系也十分密切。
曾经担任经团联防卫生产委员会委员长的河野文彦(三菱重工董事)从很早就倡导武器出口。在1980年5月10日的《朝日新闻》的论坛栏中,他曾说明了武器输出的必要性。其要点为:“由于武器出口会使生产增加,成本降低,能减轻防卫费税金的负担,所以,有必要加速进行武器出口。一般来说,向发达国家的武器出口比较困难,而向发展中国家的武器出口相对比较容易,为购买石油等资源也是武器出口的很大动力。”河野主张武器出口的理由还在于,出口对交易国双方都有利,如果中国需要就向中国出口,同时,也卖给苏联,那样就能收回开发费。这恰恰应验军需产业不选择商业对手的本质。
四、三菱道路四通八达
三菱集团防卫产业现在的情况如何呢?从日本防卫产业总体的规模上看,1979年防卫厅的国内调达额约 5400亿日元。由于日本原则上不从事武器出口,防卫厅的国内调达额一直被认为是日本防卫产业的规模,不过其中包含有设施安装费和研究开发费,而且还包含武器以外的调达物资,所以防卫产业固有份额的很校其产业规模只相当于冰淇淋、乳酸菌饮料的年产额。
在按产业分类的工业生产中,防卫产业的比率也很低。防卫产业中,飞机和武器弹药的比重占压倒多数,船舶所占比重不到 3%,其它的比重都。在 l%以下。
防卫产业按企业分类如何呢、一般规定把商品纳入防卫产业的生产者必须是在调达实施本部登录的生产者。现在,其登录者已超过2300公司,防卫厅每年发表这些生产者调达额位居前 20名的公司名称。1979年的状况如表18。调达额合计中包含了海外调达和纯粹防卫设施,除此以外,只限于国内的防卫设施,可以看出,前10位公司的集中度超过80%。
前几位大企业集中度高是防卫产业的特色,其中,三菱重工的市场占有率最高,每年都超过 20%。1979年的市场占有率稍稍有所下降,而在 1980年,由于纳入了F15的生产,其比率超过20%。若把三菱重工和三菱电机的市场占有率加在一起,则完全压倒其他企业。因此,有人戏称:“防卫产业处处通三菱”。
以上数字以防卫厅发表的合同额为基矗日本经济新闻以销售额作为基础,计算各企业向防卫厅的销售额的具体情况,见表19。
表 18防工厅按企业分类调达额上位 20个公司的情况(金额:亿元,市场占有奉:%)1977年顺位会社名金额市场占有率1.三菱重工业 973.7 21.62.川崎重工业 395.6 8.63.石川岛播磨重工业 364.5 8.14.三菱电机 349.0 7.75.东京芝浦电气 127.3 2.86.住友重机械工业 116.7 2.67.日本电气 105.2 2.38.新明和工业 88.8 2.09.小松制作所 83.8 1.910.三井造船 65.0 1.411.日立制作所 64.0 1.412.日本石油 60.9 1.313.富士重工业 56. 6 1.314.日本制钢所 52.6 1.215.岛律制作所 50.8 1.116.日产自动车 44.8 1.017.日本工机 44.3 1.018.冲电气工业 43 61.019.东京计器 35. 9 0.820.日立造船 34 .5 0.8包含其他合计 4,516.6 100.0续表 181978年 1979年会社名金额市场占有率会社名金额市场占有率三菱重工业 1,529.6 24.0三菱重工业 969.315.0石川岛播磨重工业 538.4 8.4三菱电饥 539.68.4三菱电机 523.2 8.2川崎重工业 495.57.7川崎重工业 403.0 6.3东京芝浦电气 181. 9 28日立造船 144.6 2.3日本电气 166.42.6日本电气 116.9 1.8日本钢管 165.82.6新明和工业 96.1 1.5三井造船 136.72.1小松制作所 84.3 1.3小松制作所 102.91. 6日本制钢所 82.9 1.3日本石油 88.6 1.4日立制作所 68.2 1.3冲电气工业 85.6 13东京计器 67.2 1.1日本制钢所 81.5 1.3岛津制作所 63.6 1.0富土通 76.6 1.2グィキン工业 60.0 0.9伊藤忠 73.0 1.1冲电气工业 58.3 0.9住友重机械工业 71.5 1.1富十重工业 55.2 0.9富士重工业 67.1 1.0日本石油 53.8 0.8新明和工业 67.1 1.0日产自动车 52.8 0.8日立造船 67.0 10日本工机 43.8 0.7宫土电机 58.5 0.9丸善石油 31.6 0.5日产自动车 57.9 0.9合计 6,376.9 100.0合计 6,451.7 100.0表 19向防卫厅经营顺序(占经营额比率)1979年度 1978年度亿元 %亿元 %1.三菱重工业 1.270(9.9) 1.2222(9.6)2.川崎重工业 433(8.8) 406(8.1)3.三菱电机 420(4.1) 310(3.3)4.石川岛播磨重工业 400(5.9) 460(6.6)5.日本电气 166(2.4) 147(2.4)6.东京芝浦电气 165(1.2) 179(1.4)7.富士重工业 140(3.7) 144(4.4)8.新明和工业 102(15.0)95(14.4)9.日本制钢所 97(8.4) 82(5.8)10.日立制作所 80(0.5) 68(0.5)11.日本航空电子工业 78(31.2) 71(36.6)12.住友精密工业 75(41.8) 79(46.4)13.日本无线 74(15.9) 6O(15.6)14.东京计器 7 4(19.0) 63(18.1)15.帝人制机 70(30.7) 64(30.4)16.岛津制作所 66(7.5) 61(7.9)17.神钢电机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