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5010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建设银行东莞分行今年重点推出小微企业“信用贷”

[复制链接]
5010 0
有这样一支力量,它活跃于美丽东江之畔,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了当地政府、企业以及广大市民的认可,它就是中国建设银行东莞分行,东莞当地唯一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的金融企业。

  置身金融业竞争如此激烈的东莞,东莞建行凭借什么摘得殊荣?又是如何实现高水平发展?今年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有哪些支持?近日,建设银行东莞分行行长范题接受了信息时报记者的专访,解析了该分行近年来的崛起历程。

  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殊荣

  信息时报:建行近年来业务发展情况如何?取得了哪些成绩和荣誉?

  范题: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关怀下和广大企业、市民的支持下,东莞建行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管理强服务,以创新促发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业务规模处于当地同业领先位置。截至今年一季度,分行存款规模达892亿元,在当地四大行中排名第二,其中个人存款余额成功突破500亿元大关,各项贷款余额336亿元。先后荣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中国建设银行文明单位”、“东莞市文明标兵单位”和“中央和省驻莞先进单位”等荣誉,2011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是迄今为止当地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金融企业。这个代表最高荣誉的奖项,是分行近几年来锐意改革创新、践行科学发展的最好见证。

  以改革创新为主旋律

  信息时报:面对银行业竞争,建行近年推出了哪些新产品和新举措?

  范题: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和趋“白热化”的同业竞争态势,东莞建行以改革创新为主旋律,取得显著成效。

  去年,东莞建行围绕“做强部门、做强网点”的主旨实施了体制改革。针对部门,强化公司和个人业务部门职能,将管理与经营结合,将业务下沉和优秀人才充实到基层,进一步拉近与客户的距离。针对网点,对大城区范围内的网点进行集约化管理,设立区域中心支行,强化整体服务力量。

  创新金融服务是东莞建行应对同业竞争的利器。首先是创新服务渠道,分行在优化网点布局的同时,加快发展电子服务平台,目前分行自助渠道交易与柜台交易笔数相比超过1:1,等于再造了100多个物理网点。此外东莞建行还在当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率先成立了私人银行,提供私人财富管理、综合金融服务,成为关注的焦点。其次是积极创新金融服务。积极简化公积金贷款流程,首创跨行支取模式,大大方便市民办理业务;加大个贷投放力度,促进市民购房、购车等消费需求的增长。再次是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先后推出了深受客户欢迎的龙卡系列信用卡、结算E、“商租通”、“转型通”、“财富贷”以及乾元理财等业务产品,受到一大批优质企业和广大市民的青睐,树立了建行的服务品牌。最后是积极创新发展手段。今年,分行开展了对公业务“百亿授信”活动,力抓有效客户新增;以当地公积金业务扩面工作为契机,开展公积金客户拓展活动,并陆续开展了中小企业“百户授信”、贸易融资“百亿授信”、机构业务“百户新增”以及个人业务“进百区、讲百课、拓百富、增百亿”等活动,千方百计为客户提供更为周到的服务。

  重点推出小微企业“信用贷”

  信息时报:建行在创新金融服务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服务品牌深入人心,那么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又有哪些支持和新举措?

  范题:“珠三角”地区小微企业众多,融资困难是这些企业最大的困扰,众多企业经营困难。东莞建行根据小企业融资需求“短、频、快”的特点,创新推行“信贷工厂”模式,实现了从客户调查、贷款审批、贷款发放、贷后管理等“一条龙服务”,深受广大小企业客户的欢迎。此外,还创新批量营销模式,通过加强与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担保机构、专业市场等的合作,有效搭建起银政、银协、银担、电子商务、综合融资、供应链融资六大一站式服务平台,从效率、成本上极大地方便中小企业客户。

  2008年,东莞市出台扶持中小企业的10亿元融资支持计划,东莞建行积极配合,通过参加当地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日活动,召开中小企业融资推介会,解决小企业融资问题。今年,东莞又实施新了的10亿元融资支持计划,东莞建行也重点推出了小微企业“信用贷”以及其他创新产品配合新政,一如既往地支持中小企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606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9-22 02:07 , Processed in 0.05403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