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来,在我国的专家学者中流传着这样一段话:“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并说这话是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988年在法国巴黎集会时为此发表宣言时提到的。出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不少专家、学者在学术报告、书籍、报刊中加以引用。持不同意见者认为这纯属凭空演义、虚构的神话。这句话在众多的专家学者中流传这么长的时间却拿不出依据,的确是一件让人难堪的事情。为此,本报记者和胡祖尧先生一起经过长时间查证,最终认定此话确实被提到过,只是国人在引用时多不知其确切出处,今特刊发此文,以正其名。 诺贝尔奖得主们究竟说过没有? ——查证“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二十一世纪人类要吸取孔子的智慧”的报道 现代教育报记者 赵鹰 通讯员 胡祖尧 引用者知多少 对于“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二十一世纪人类要吸取孔子的智慧”这种说法,本报也曾经多次引用过。其实,很早以前就有许多媒体纷纷引用。最早刊登这种说法的杂志是《走向世界》(该杂志是山东济南的刊物)1989年第5期里面的文章《古今人对孔子的评价》,是由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所长吴德耀写的。在这篇文章中,吴先生的说法是:“一九八八年一月,全世界的诺贝尔奖金得奖人在法国巴黎开了一次会议,结束时做了一个破天荒的宣言说:‘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至于当时这种说法是否源于堪培拉时报,在查证过程中,记者了解到由于吴老已经去世,所以也无从查询了。而在此之后,不仅报刊,而且还有许多文人、名人、学者或在著书、或在演讲、或在刻碑等事务上均不同程度地引用了这句话。其中据张颂之先生考证恐怕要数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引用最多。在张先生的文章里是这么说的:“对此神话征引比较多的是香港孔教学院院长汤恩佳,他在各种场合多次变化引用这一神话。”而据本报另一位记者在曲阜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所看到的,该研究院大院里的一块小石碑上也刻上了这句话。所以,诸如此类的引用实在太多,就不一一列举了。 对诺贝尔奖获得者们提议的各种质疑 最早开始以反对态度出现的恐怕要算李慎之先生了。李先生在1997年第1期的《读书》杂志上发表《诺贝尔与孔夫子》一文,首先提出“会上根本没有提到孔子。”在文中,李先生还特别详述了自己的查证过程。大体是这样的: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否定回答后,他又请哈佛燕京学社的林同奇教授帮忙查询,结果当时的《纽约时报》报道证实有这个会议,在1988年由当时的法国总统密特朗召集的,参加者共有诺贝尔奖得主75人,会期四天,从1月18日到21日。议题也确实是“二十一世纪的挑战和希望”,从报道上看,根本没有提到孔子,甚至连中国也没有人提起。之后林同奇教授认为既然是在法国召开的会议,那么法国国内媒体的报道应该详细得多,所以他又通过朋友的帮助找到了法文版的《世界报》报道并且拿到了复印件。可是,虽然这上面的报道要详细得多,但还是没有人提到有关孔子的任何信息。 而就在半年之后,《人民日报》的马为民先生以当时曾采访该集会的记者身份,也在1997年第7期《读书》杂志上发表《我可以作证》一文,证明巴黎会议确实“根本没有提到孔子”,并补充说:“这一点,我可以作证。至于说二十世纪的‘诺贝尔们’把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哄抬到人类下个世纪精神导师的地位,那就纯属凭空演义了。” 而在持反对意见的人群中,大约要数山东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的张颂之先生的声音最为强烈。在今年的《中国文化研究》“夏之卷”里,张先生以《对现代孔子神话的反思》为题,用洋洋洒洒万言、旁征博引,历数国人大开造神运动之门的种种劣迹,其气势非同一般,几同于向世人兴师问罪。他认为哄抬孔子这是一个虚构的神话,然而神话却俘获了许多的孔子研究者,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效应。张先生还用了一些篇幅来痛诉国人的顽疾:这个神话在流传中,虽然变化多端且漏洞百出,我们的学界却坚信不疑,如:有关会议的时间,多为1988年,亦有80年代初者,有1989年者,更有1998年者;与会的诺贝尔们有75人,亦有74人,或数十人,或全世界或各国或历届的诺贝尔们;回头的年代则有2500年、2540年、2545年、2546年;至于具体的引文变异者就更多。虽然有人揭穿这是一个神话,但是,神话的社会影响却已达于人间的每个角落。喜欢紧追世界风潮的中国人是来不及深思的,只有鹦鹉学舌般地盲从。 我们不知道张先生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立场来批判这件事情,难道认为中国出了一个让世界人民都共同景仰的历史文化名人不应该?难道中国泱泱华夏历史五千年就不能够有这样辉煌灿烂的历史人物?难道我们的古人一旦被外国人所推崇就是我们的崇洋媚外心理在作怪|?不,至少我们认为,在事实真相没有确切答案之前,张先生的这种大批特批的做法是有些轻率的。 查证结果并非空穴来风 这个说法是不是“三人成虎”,众口成真?当胡祖尧老先生到报社反映了同样的问题之后,记者就一直关注查找这段话源头的工作。而在查证过程中,胡老与专家学者商讨,又得到了中华孔子学会的支持,并且给山东曲阜市委张术平书记写了一封信,提出查证上述这句话的建议,得到了曲阜市委办公室、曲阜市档案馆的回信。回信说:“收到您的来信后,我们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赴曲阜师大、省档案局、孔子研究院、孔子基金会等单位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调查、考证。其中多数单位答复都笼统、含糊、说法不一,或说法缺乏依据。为了使该问题得到一个准确、可靠的答案,我们根据有关专家学者的意见,专门走访了解了国内孔子研究专家、原曲师大孔子研究所负责人、曲师大资深学者骆承烈教授。骆教授认为此话并非空穴来风,有充分的资料信息作为依据,应是确凿无疑的。现将有关资料信息转寄给您,以供商榷。” 根据曲阜市委办公室、曲阜市档案馆提供的相关信息,胡老找到了国家图书馆图书采编选编目部副主任顾犇博士,将该回信给他看了之后,他说:“没想到这句话这么重要,我当时写《论语》在海外的传播一文提到这句话间接引自《纽约书评》,如果不着急,最近我要到澳大利亚访问,到时候可以查证落实。”胡老说:“不着急,等你到澳大利亚查证落实以后回国再告诉我。” 去年10月底到11月上旬,顾先生利用到澳大利亚出差的机会特地找到了当年刊登相关报道的报纸《堪培拉时报》的原版,并且将整版的复印件带回国内。从复印件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相关报道:Nobel prize winners have suggested that if mankind is to survive it must go back 25 centuries in time to tap the wisdom of Confucius. This was one of the conclusions reached at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Nobel prize winners after deliberating over the theme “ Facing the 21st century”. 文章的标题是:Nobel Winners say tab wisdom of Confucius,发表日期是1988年1月24日。报道是一位名叫帕特里克•曼汉姆的记者当时从巴黎发出的,在报道的开头一句话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建议,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议题是:“面向21世纪”。在会议的新闻发布会上,最精彩的是汉内斯•阿尔文博士(瑞典,197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的发言。他在其等离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辉煌生涯将近结束时,发言时说到:“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报道同时指出:会议记录是保密的,由此可知当时没有发表巴黎宣言。但我们可以看出,这些人在集会的时候的确是提到了要吸取孔子的智慧,而不是我们在引用时胡乱编造而成的。既然有这种让人一目了然的证据,那么就足以说明国人引用的东西不错,并非往先人脸上贴金。只是国人以后引用该段文字时,就不要随便加以什么“宣言”、“结论”之类的话语,以免落人手柄,贻笑大方。 回顾一年多来的查证工作,胡祖尧先生说,弄清楚事情的真相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对诺贝尔奖获得者说的那句话的深刻内涵弄清楚。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了,面对当前的国际形势,我们需要从孔子智慧中吸取什么样的精华,怎样做到古为今用。去年10月24日,江泽民主席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发表的重要演讲中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先秦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和而不同’,是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也是人们处世行事应该遵循的准则,是人类各种文明协调发展的真。”江主席的这段重要讲话,值得我们深思。希望儒学方面的研究专家、学者,就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那句话进行研讨论证,为弘扬我国传统文化做点实事,为人类献爱心。 特约评论 孔子的精神和智慧是什么? □郭齐家(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北师大教育学院博士生导师、教授)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留给我们的智慧十分丰厚,其显著特点是善于启发人的内心自觉,强调的是对自身的肯定,人不仅与天地相参而且顶天立地,追求“同天下”、“合内外”,在这种“天人合一”之中得到一种最高的理智的幸福。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是一种尊生、主动的精神,肯定人的创造,肯定人的创造可以与天地的创造相配合、相媲美。孔子创立的儒学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都是讲创造的生命精神贯注于天上、地上、人间;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精神体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生命,最终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立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孔子的基本观念是仁。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仁者人也”,仁就是生命的相互感通,是人、我、群、己之间的普遍联系与相互滋养润泽;仁又是主体内在的意识,是自己决定自己的,所以孔子说“为仁由己”、“我欲仁斯仁至矣。”内在的仁具有伟大崇高的道德价值,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即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凡是人都有仁性,天生就有恻隐之心,就对别的的痛苦与欢乐产生共鸣。有仁德的人会用爱心去对待人,既自爱又爱人,既自尊又尊人。仁就是一种宽容忠恕的精神。孔子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进也便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便别人事事行得通。孔子创立的儒学的精神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也就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智寓于现实的精神。就是说人要有道德勇气,有强烈的正义感,敢于担当道义,甚至不惜杀身以成仁。但在平常的生活中,人们不一定做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在现世伦常的义务中,在某种社会角色的社会位置上,每个人都可以非常崇高地生活,忠于职守,勤劳奋发向上,不苟且,不偷惰。只要对生活有高度的觉解,所做的平常事就有不平常的意义。能否成就某种外在的功业,有赖于种种机缘;但只要顺着本性内在的禀赋有所发挥创造,内心得到了某种精神的满足,这就实现了人的生活目的。孔子、儒学认为,人存在的价值就在于成就道德人格。只要挺挺立了道德自我,以良知作主宰,我们就能超越世间各种境遇,超越本能欲尘,以超越的精神,干日常的事业。孔子强调自修自学,孔子十五岁而志于学,“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公开承认自己不属于“生而知之者”,认为自己的知识是勤奋努力地追求得来的,他提倡学而知之,主张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如不及,犹恐知之。”强调“发愤忘食,乐心忘忧”,反对“饱食终日,无所用心”。他把学习兴趣分为三个层次;知之、好之、乐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认为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兴趣,是调动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他赞扬颜回,一筐粗粮,一瓢冷水,住在简陋的小巷里,别人受不了的困苦,颜回却不改变他苦学的兴趣。他提倡严密谨慎、一丝不苟的学风,认为“道听途说”的传闻,不能作为学习和研究的可靠资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主张杜绝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恣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抱泥固机、不自以为是。反对那种“亡而为有”、虚而为盈“加学习态度。认为富与贵是人人所想要的,如果不是用正当的方法而得,他是不要的;贫与贱是人人所厌恶的,但如果不能以正学的努力而除去,他宁可过着贫究的生活,孔子愿生是过幽雅的生活,“兴于诗,立于饥,成于乐”,当着晚春时节,新态穿在身上,同着五六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和六七位少年儿童,去那温清的沂水里洗洗澡,在那青杯下乘乘凉,玩着玩着诵侍而归。他的理想是使“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和儒学追求的是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自然的统一与和谐,这对于21世纪完善人的性格、情操、行为和心态,净化心灵、净化社会以及促进现代科技中局部与整体、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质、人与宇宙自然相沟通相统一的发展模式和方法论有重大意义。所以深入挖掘孔子和儒学中有价值的观念,汲取其智慧,对于促进人类社会和生态得以直辖市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当代社会人的身与心、人与人、人与宇宙自然之间的矛盾和紧张以及现代化进程中的种种困惑是有帮助的。孔子和儒学以教育为立国之本,教育不应片面地理解为科技知识的传递,还更应强调道德理性和人文精神的重建,孔子和儒学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民族精神,淳化代代人,提高人的心灵素质,帮助人近修养身心,达到一种真善美统一和谐的人格境界。不管现代社会科技如何发达、商业如何繁荣、人们从事和职业如何先进、精密,人性的培育、心灵境界的提升,人们从实然的人向应然的人的超越总是不可替代的。这对于人类、国家与人的自身来说,都是生命修关的大问题,因与人类现代化事业的一个重要的建设层面是人性的培育和道德境界的提升,从长远的观点来看,我们的教育应当把人向心性建设放到一定的高度,对人类心性的关怀,才是终极的关怀,最根本的关怀。 相关链接 儒学:传统与现代之间…… ——中国近代落后不是源于传统文化 佚名先生在“神州思想网”上发文说:中国古代并不落后,中国传统文化也不落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在世界上都曾经是首屈一指的,可是中国总是被落后弱小的民族打败,这到底是为什么?这是社会生命衰老与社会疾病造成的,是腐败造成的。富裕而强大的宋王朝、明王朝为什么灭亡了?因为内部腐败,酿成了农民造反惨祸,这就是国家生命内部有了疾病,在这种情况下对付外来的入侵者就不那么容易了。从中国历史上看,中国不是吃亏在落后上,而是吃亏在腐败上。专制制度必然产生腐败,因此,国家必定要垮台在腐败上。 ——古代中国社会的主流文化,为什么不会由墨、道、法家的经典构成,而由儒家经典构成?姜广辉先生在《重新认识儒家经典》一文中认为,要解释儒学构成中国古代主流文化的原因,应从古代社会结构着眼。从根本上说,儒学适应了中国古代血缘家族的社会结构。血缘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初的一种社会关系。但是在欧洲,当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转变时,个人私产的独立性分解了氏族的血缘关系,国家代替了家族。而在中国,个人私产关系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从氏族直接发展到国家,国家混合在家族里面。从本质上说,儒家的价值观正是血缘家族社会观念的升华。儒家以家庭、家族为价值本位,以社会和谐为价值准则,其理想的目标是将和谐的家庭、家族模式推之于天下,实现天下一家。 ——中国加入WTO后,孔子思想还有价值吗?著名学者汤一介教授在“寻求“全球伦理”的构想”访谈中说:加入WTO以后,我们国家必须更好地吸取西方的有意义的资源。因为无论如何,在今天,西方的文化和科技还是主导的,它在世界上还起主导作用,我们还有很多地方要向他们学习,比如政治法律制度,科技就更不用说了。但同样也会带来一些负面影响,因为西方文化自身就存在很多问题,而西方学者也越来越多地认识到了。比如说个人主义的问题,现在有相当多的学者认识到这一点,国家、家庭、集体还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这些情况我们要对它加以分析,看看哪些方面是对我们有利的,我们就尽量去吸取;哪些是对我们不利的,我们就要去想法抵制它,削弱它的影响;而中国的传统文化,比如孔子的思想,有一些可以起抵制西方一些不好的东西,可以抵制西方不好的思想的影响。 ——研讨孔子思想价值 面对当代世界问题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李小林女士为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汝信教授为副团长的“孔子思想与世界和平”学术报告团,自2002年2月24日至3月9日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哈佛燕京学社、纽约华美协进社以及华盛顿特区举行了四次专场学术报告会、三次非正式座谈会。参加报告的中方学者有汝信、牟钟鉴、葛兆光、金惠敏、单纯、葛剑雄、严耀中、蔡德贵等。美方参加研讨的有杜维明、成中英、田辰山、包弼德、罗溥洛、贝思荣等。李小林指出,报告会的宗旨是阐发孔子思想的当代价值,特别是其所提倡的"和为贵"思想对当今世界和平的可能贡献。在东南亚和北美,华人对孔子的崇拜不亚于敬神。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唐人街有孔子公园;加州圣荷西市中国公园内,立有30余尺高的孔子铜像;旧金山华人经常举行祭孔活动。 ——海外儒学研究概况近十年来,海外儒学研究有很多新特点。以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为中心的儒学研究近十年来十分活跃。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十分重视儒家的人文精神,并提出了从儒家人文精神出发来反思近代启蒙以来的文化的问题。2000年11月,在韩国汉城举行的东亚学术会议上,他又对儒家人文主义的内涵与意义作了阐发:“现代新儒家的人文主义,有助于建立相互沟通意见,协商、对话、妥协的和平文化。”因此,“儒家人文主义将会成为21世纪人类繁荣的灵感之根源。”关于儒家与自由主义、儒家与人权关系的研究是近十年来美国儒学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代表人物是哥伦比亚大学的狄百瑞教授。儒学的宗教性问题是近十年美国儒学研究的另一个热点,其代表人物是郝大维和安乐哲。另外,对儒学与生态的关系、儒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作再反思,亦构成了近十年美国儒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在美国的大学里,有关儒学研究大多设立在历史系或东亚系,因而从社会史的角度研究儒学就成为美国儒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