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爱民主、我们爱自由、我们也爱财富!我们尊孔子、我们尊老子、我们同尊管子!

安德管仲网管仲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 分享朋友圈

已有 2724 人浏览分享

开启左侧

我毕业五年的财务生涯-转帖

[复制链接]
2724 0
说实话,从我高考填志愿的那个时候开始,我都没想过自己以后会和财务结下不解之缘。

大家都知道,那时候没有人指导你填志愿,你也不知道某个专业寥寥的那几个字意味着什么,--现在看来,虽然后面有转专业、换行业的机会,但是一锤定音的不在少数,甚至占多数--说起来有点好笑,我当时填财务管理这个专业,竟然是觉得读着挺顺口,看着也还顺眼,估计不错。不过根据后来的就业形势,我要庆幸当时没有报环境工程之类当时觉得看着也很顺眼的专业。

总之,就这么稀里糊涂,我和财务结上了梁子。

大学四年,回忆起来,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山,那水,那三月的樱花,和十月的枫叶。其他的已经像陈年的胶片,只剩下一些暗黄的回忆。

四年其实很快的,在这里我要告诉现在还在大学里的学弟学妹们,虚度四年的结果是你需要花八年的时间补回来。
我觉得大学里最重要的事,不是每天去上自习,不是每天去图书馆看书,也不是每门课都提前到而且坐在第一排,而是找到自己以后的目标和定位。

其实我就是个比较失败的例子,我就是随波逐流。因为填了财务专业了,所以就好好学财务的课;因为学了财务的课了,就一心找财务的工作。当然,我还不算特别失败的,起码我混了五年也混到财务经理了,可能算随波逐流一族里面运气比较好的。

学校的事就不多提了--现在想起来已经觉得隔的有点远了,不想去过多回忆--,说说我毕业五年的流水账吧。
一、工作尚未开始,择业便须谨慎。

我一直觉得选择是最重要的,然后才有坚持。没有选择好的坚持,等于在无垠的荒漠没有方向地裸奔。

毕业那一年是2004年,工作还不像现在这么难找--同情一下08、09毕业的小弟弟小妹妹们,这样的现状不是你们的原因,是制度缺陷遇上了经济危机,但愿不会太久。--从03年的10月底开始,各式各样的公司便开始蠢蠢欲动进驻校园,有造势的,有做广告的,也有真正招人的。我的母校在国内还算不错,找工作基本上不用出校门,因此那年我在找工作的第二天就拿到了一个offer。

那个公司是一个台资企业,负责招聘的台湾人长相有点猥琐,面试我的时候说话声音还没我大。
如果说高中生容易犯的错误是凭想象填志愿,那么大学生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凭薪水选公司,很少考虑职业前景,发展机会,以及自己适不适合。

我也一样,根据当时系里的平均offer报价水平,觉得自己的offer还行,就签了。

如果不是后来2月让过去实习了一个月,我想凭我随波逐流的性格,也许现在还在那个东南沿海欠发达城市。
实习也就是双方接触了解,合则签不合则散,从这点来讲,这个公司还是比较人性化的,起码给了你了解的机会。
一个月的了解后,不够发达的城市面貌,台资企业有点小气的作风,以及可以预见的职业天花板,都让我有了毁约的打算。

回了学校我就开始操办此事,应该说当年3000块钱的违约金对于一个还没有任何经济来源的学生来讲,不算是小数目,但我丝毫没有犹豫,因为我知道过去只会浪费我的青春。

毁约了,继续找工作。此时已经是04年5月,该有着落的都有着落了,不由得心里不慌。

当时父母也帮我一起物色,一家大型国企进入眼帘。在父母眼里,国企肯定是最好的,不管待遇怎么样,稳定是王道--虽然在当时,我很不以为然,但经历了当前的这场危机后,我想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的看法会改变--于是,本来就有点着急的我,被他们一催,就稀里糊涂签了。

这家大型国企应该说在当地还是不错的,除了人多点,待遇差点,进去看不到前途点。
我当时也是没办法了,再不签,可能就没得签了。

就在我以为可能就这么进去养老,不再动弹的时候,我现在的东家来我们学校招聘了。
名字我不想透露,就叫B公司吧。B公司在国内的声誉还是很不错的,行业龙头,新晋世界五百强,而且据说待遇十分优越。

我投了电子简历,没抱多少希望。
但结果往往是这样,你越抱很大希望越得不到,不抱多少希望反而有意外的收获。经过了一轮面试和笔试,我拿到B公司的offer了。

于是,我第二次毁约了,这离我上一次毁约还不到3个月。
我当时也矛盾过,这样糟蹋offer和人民币,还有耽误了别人的机会,似乎于己于人都不太好。但是我还是那句话,选择重于坚持。于是,我让家里找我家亲戚借了3000块钱,又把毁约这件事重新做了一次。

现在回头看来,我当时的做法是对的。如果我选择了第一家台资企业,现在我很可能还只是个月入3、4K的小会计;如果我选择了第二家大型国企,现在我说不定3、4k都拿不到,每天喝茶看报虚度光阴。我很喜欢《蝴蝶效应》这部电影,你现在的每一个重要的选择或行为,都会对你以后的生活产生莫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会不断迭加,直到最后让你的人生变得完全不同。

二、新的生活,遭遇职业迷茫期。

和很多才毕业没多久的大学生一样,刚参加工作的头两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迷茫的时候。
首先是自己根本还没有给自己定好位:我到底要的是什么?是薪水,是兴趣,是人际关系,还是成就感?我想职场新人都会比较迷茫。并且这个时候人还很年轻,做决定也往往不经过深思熟虑,加之供选择的机会也还有,所以,刚毕业的一两年是最容易跳槽的,这也是令很多公司头疼的一个现象。

我那个城市和我一起进B公司的10个大学生,后来走掉了4个,流失率40%。我们学校的更是5个走掉了3个,达到了60%。所以后来B公司都不招我们学校的了。

说回我吧,当时我被安排做应收,其实说白了就是半个出纳。为什么说是半个呢,出是付款,纳是收款,我负责收款,所以是半个出纳。

刚开始做的时候,我积极性还是挺高的。当然,当时情况也比较特别,我是在B公司下属的一个新成立公司里面,新上的ERP,很多事情并没有人知道怎么操作,哪怕就是简单的收款。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自己是自己的老师。

我肯定不会把自己定位在出纳,估计当时财务经理也想试探下我到底有几把刷子,没事就出课题给我做,比如分析一下最近客户回款的趋势啊,找一下资金流入的规律啊,再就是让我从系统里拉基础数据出来,再用EXCEL加工,做一些图表给他看。

我是个比较认真的人,他交代给我的事情,我无论怎样都会尽自己最大努力给他一个答案。
现在看来,他对我的肯定有可能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我一直觉得,人和人之间能力差距并不大,最能决定所谓“工作能力”的其实是你的态度,或者时髦一点叫敬业。要说能力呢,大学毕业一般不会差到哪里去,再说具体到一个公司的财务实务能有多复杂,能用到书本上10%的知识就算很多了。

再后来我做了一件比较出彩的事情,通过和做ERP系统的人共同设计了一个功能模块,成倍地提升了公司的收款效率,这里要说明一下,单纯收款其实没有什么好改进的,关键是B公司是通过将款分配到每个客户的销售合同来跟踪合同的资金回笼情况,那么这个分配其实是比较繁琐的一件事情,而且涉及到很多沟通环节。总之这个模块上去以后,提高了一条线上的人(销售、收款、发货、结算)的工作效率,我也在那一年得了不少的公司奖励和肯定。

日子过得很快,没想到出纳一做就是一年半。其间有人半开玩笑的说我再这么搞下去就废了,我自己也开始怀疑这一点。
我们经理似乎看出了我的彷徨和迷茫,适时地给我换了岗位。

我开始做会计了。
刚换岗那阵子我挺兴奋的,终于开始接触有技术含量的活了,哈哈,但接下来就是累了,因为当时的背景是公司业务量迅猛攀升,而会计当时就我一个人,结算、报销、对帐、跑税全我一个人,这么搞下来还真是每天一点空闲都没有了。但凡事有弊必有利,这也让我有了迅速成长的机会。半年下来,我除了总帐,其他的都搞熟了。

三、机会来临,你准备好了吗?

06年的冬天,W市一如既往的寒冷。
这一年,由于人员调动出现岗位空缺,公司从外面招聘了一名会计主管。此人能力一般,人际关系尤其没处理好,来公司半年就没人对他有好的评价,公司给他定的薪水可能也不能令他满意,最后结果便是一拍两散,辞职了。此时正是06年底。

我估计当时领导是考虑了从外面招聘的,但是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再说即使招到了满意的人选,按B公司略显官僚的风格,也不是就能直接做会计主管的。

青黄不接的时候,进B公司两年的我,被推到台前。
那时我心里还不是很有底,毕竟我还没做过总帐,而且会计主管还不仅仅是做总帐而已,是需要有一些小范围的管理职能的。

没办法,硬着头皮上。那一年还刚好赶上上市公司新旧会计准则切换,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我记得从那年12月底到07年过年前,我几乎天天加班,没有早过晚上8点前离开公司的。
那段日子回想起来真是累,不过我挺过去了,顺利地领导会计口进行了年终决算,成功地完成了新旧准则切换所需要做的工作。

那种感觉有点像一口吃下很大很大一个饼子,然后慢慢地一点一点把它消化。虽然吃的过程很不舒服,但最后的结果仍然是你吃了一个大饼子。

年关是挺过去了,但我就像是被催熟的苹果,貌似熟透了,实则不然。
当时我手下有两个人,都是大学毕业一年多,几乎和我一起进的会计口,从会计实务上来讲,我几乎和他们是在一条起跑线,不同的就是我早毕业两年,做过一年多出纳。
看的出来他们多少有点不服,可能是觉得我太年轻了。

其实领导无论大小,首先得让别人服你,或者说你一定要有能让他们服气的地方,要么是人格魅力,要么是能力水平,不然你这个领导也当的不自在的。这是我后来领悟到的--领导不是那么好当的。

而我那个时候也的确是年轻气盛,对他们也不够客气,凡事如有争执,必须按我的意思来办理。虽然会计主管其实也就是个大头兵,但我当时还真把自己当领导了,包括一些打杂的事情也交代下去。

我记得当时两个人当中有一个对我很有成见,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也和我时有不同意见。有时候也不是一些原则问题,比如凭证的摘要,我觉得应该是通俗简洁易懂,应该很容易做到,但他却喜欢用一些文绉绉的词,看着别扭,而且不得要领,因此我经常驳回他的凭证,让他重写摘要,他一度说我对他吹毛求疵。

这小伙子看来对我是意见颇深了,以至于后来我去Z市的时候整个部门就他没有去送我,这是后话了。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当时大可不必如此气盛,做人应该低调,特别是当你稍微有所突出时更应如此。如果说财务经理是管人和分配工作,那么会计主管应该是领受会计方面的工作,并协调下属把它做好。既然重点是做事,你就应该成为这个方面的权威,这是作为一个会计主管需要努力的方向,至于别的,等你把会计主管做好了以后再操心。

很快一年就过去了,转眼就是07年底。
就在我对当前的岗位已经驾轻就熟,正准备松口气的时候,我的职业生涯又笔锋一转,萌出新枝。

四、特殊的锻炼

B公司的老总突然找我谈话。聊了一下工作打算,职业规划,最后谈到公司最近在Z市成立一个分公司,希望我过去一段时间,把财务框架搭建起来,然后再把新人带出来,就算圆满完成任务了。

这件事情利弊一目了然。
分公司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过去可以提升自己的财务全局意识,理顺整体思路;另外,分公司刚成立,业务量还没上来,工作不会太忙。最后,过去待遇会增加,这是利。
很多时候公司充满变数,出去容易回来难,也就是说我去Z市是否能如愿回来也是充满不确定性,而我家已经安在W市,肯定得回,这是弊。

不过年轻人都是喜欢挑战变数的,很快地权衡过利弊后,我欣然领命。
财务经理其实是不愿意我过去的。我刚刚顺手又离开,意味着他又要为会计口重新操心。但胳膊扭不过大腿,总经理都发话了,他只能照办。

那是07年的秋天。虽然是短暂的离开,毕竟未来充满变数,还是有点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感觉。
我原来一直都没发现,我对我所在的这个城市,竟是充满依恋。

B公司作为一个超大型集团,在全国各地分布着很多驻外人员。他们拿着不菲的驻外补助,住着公司租的当地较好的房子,甚至吃饭都可以由公司解决。应该说,从当地人看来,这样的待遇算很不错了。

但谁又能理解他们内心深处的苦衷。他们多半已婚,家庭聚少离多,而且也不易融入当地的风俗文化和习惯当地的生活。时间如果不长倒还好,两三年能调回也算是镀了一层金;但往往是出来容易回去难,这时候很多人会尝试着积极争取调回,一次,两次,快有希望,结果不经意又在异地升了一级,这时候又一切从零开始计算,回家又遥遥无期。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我想很多人都看过《肖申克的救赎》,里面red有句很经典的台词,“这些墙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这就叫体制化。”

驻外一般在当地都能当个或大或小的领导,一定程度上也算是呼风唤雨,但回去可能又做回机关干部,一切归于平静。很多人适应不了这个心理落差,选择继续驻外,到最后也许完全适应驻外的生活,无法回到原来的圈子,甚至家庭解体,重新在当地筑巢,这种变化不也是另一种体制化么。

我去Z市半年,重新认识了他们这个群体。因为即使只是半年,我也有这种体会。我不知道有没有人天生喜欢漂泊,至少我不喜欢。

言归正传。我去Z市的时候,分公司刚注册完,财务方面一切都还是空白。建账、银行开户、网上银行安装、税务协调、金税系统安装、报表调试,都是我一手操办。

为发票这档事费了老劲。Z市也属于欠发达城市,很多条条框框比较呆板,刚获批一般纳税人资格后一定得从千元版起步,这意味着按B公司的货物单价,一张发票只能开两吨,而一般一个客户的交易量都在100吨以上。多次协调后,税务局才答应销售收入达到200万后转万元版。更恶心的是,一般纳税人辅导期单次购票量不能超过20张。于是,在那个深秋,有一个年轻人开着车在公司和税务局之间来回奔波,连税务局的大妈一看到他就知道他来干啥了。

我后来总结了,分公司毕竟各方面受控,资源有限,不然这事直接从市局甚至省局入手,凭B公司在国内的深厚背景,小礼一送,小酒一喝,把人照顾到位了事情能不到位么,别说万元版,十万元版也能拿下。现在这个形势,有些事情不这样办不行。

在Z市分公司的半年,我除了培养了整体思维习惯外,有两样技能得到了提升。
一个是开车,一个是喝酒。

驾照其实我早在06年就拿到了,是和一个大学同学一起考的,当时还觉得没啥用,没想到在分公司就派上用场了。车也是一个资源,在你需要这个资源的时候,如果能让它随心所用,你做事的效率就能提升,否则就得依赖司机或者的士,求别人不如靠自己。

喝酒就是一门学问了,酒量只是基础,能保证你不会两杯就倒,怎么喝好,喝高兴,让双方的感情提升一步就值得研究了。酒席也是个舞台,需要表演,不然怎么博得观众的好感,让他们喜欢你呢。做会计可能不用操这个心,财务经理却不一样,你必须建立你需要的关系网,说白了就是把该熟的人给它弄熟,不然有些外部的事情协调起来会很吃力,建立关系网最多的方式就是请别人吃饭--也就是喝酒,饭你是吃不到什么的。我当时还不是财务经理,但有些财务经理的事我得做,包括喝酒。

B公司有内部融资平台,所以融资这块还好,不用操什么心,起码不用看银行脸色,甚至有时候银行还得求我月底的时候让钱在他那多坐一会,请我吃饭。不过税务这块就比较头疼了,越是欠发达的城市工商税务就越官僚,办事效率就越低,财务公关就越不好做。我喝得最多的一次是和公司领导一起请Z市的两个区税务局长吃饭,席间就听那局长之一大谈特谈他买车的经历,说他“微服私访”去买标价20万的车,直接告诉卖主说你这车就值10万你信不信,那卖主一开始以为是神经病,后来看这架势好像有点来头,一打听是税务局局长,得,这车10万,您开走吧。我当时心想,妈的没见过索贿索的这么理直气壮还当光荣事迹到处讲的。得,这么牛的局长能不多喝两杯吗,那是我第一次喝白酒超过半斤,吐的那个狼狈,到第二天还没回过劲来。

不过从那次开始,我发现我的胃好像就适应了似的,酒量直接攀升,原来这玩意也是需要锤炼的。
我后来又总结了,搞财务不能一门心思埋头干,你做账、出报表能做出花来么?这些东西是死的,重点是放在活的东西上。你得研究领导的思路,帮他出谋划策,比如资金安排够不够,不够怎么弄?怎么运作达到最优?税务方面怎么协调,怎么能避税?公司存在哪些风险,怎么识别并防范?公司的业务流程从价值最大化的角度能不能再优化优化,提高效率?你把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我敢说,别说你不是CPA,就是你职称都没有,他照样用你。

在Z市的日子其实可以用逍遥来形容,特别是新人招进来后,我更没什么具体的事情了。新人曾经是某民营工业企业财务经理,在B公司响亮的招牌下只有屈尊做回全盘会计了,不过能力很强是不需质疑的,所以我其实只用把B公司的信息系统和规章制度跟她讲讲也就够了,后面的事情她一个人就可以搞定了。
我嘛,也就时不时陪税务喝酒,陪客户喝酒,陪银行喝酒。

逍遥归逍遥,我却已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因为我知道,第一,Z市在当前不可能成为我的归宿,我的归宿仍然在W市;第二,我的知识结构和各方面能力仍需完善,现在还没到逍遥的时候。

而现在就有个机会,我原来所在部门的成本口主管刚调去新建的X市子公司做财务经理,这个空缺如果我不迅速补上,后面可能就没机会回W市了(会计口主管岗位已经被人接替),而且我正好没接触过成本,借此还可以完善我的知识结构,可谓一石二鸟。

多方探听消息后,心里已经比较有底,老总和财务经理原来正有此意,我只须坐等消息即可。
分公司老总想必并不希望我走的这么快,他的考虑肯定是从分公司角度出发,我多留一天,新人必定可进入角色更快一些。可是时间不等人,只有多做做他的思想工作了,我的理由是,第一,新人已经可以独立上手,即使有少量问题也可以异地沟通解决;第二,我回总部了可以起到桥梁作用,让分公司和总部的交流变得更顺畅。

一个月后,正好是春暖花开的时候,我踏上了回W市的列车。
这段经历,我叫它特殊的锻炼,我觉得对我个人来说,是一次极好的学习过程,去之前我可能是专注于做事,但回来后我的视角已经发生了变化,我知道做事很重要,但绝不能拘泥于做事。即使是做财务,也是如此。

五、继续学习

回了W市,我接替了成本口主管的岗位。
在B公司,成本口主管有点特殊,负责一个独立核算的加工厂的财务,从这个岗位走出了两名财务经理,可见是一个很锻炼人的岗位。

有了前面的工作经验,我的信心已经比较满,但初到成本口时,还是发现不清楚的地方很多。毕竟我之前一直是在商业会计领域混,现在突然一下到了工业会计领域,虽然理论知识也有,但实务和理论区别还是很大的。

还好我不用做很具体的事情,手下有两个会计,做了也有一两年了,业务已经很熟,账和报表做好了我审核即可。只是心里有点虚,自己没事就把账和报表翻出来看,操作系统也不再是原来的ERP,而是金蝶,我之前完全没接触过,也有空就上去看看。

主管和经理不一样,经理不懂具体的业务问题也不太大,有主管在呢,主管就必须要精通才行。我一下子接成本口主管,之前都没做过成本,实在有点尴尬。

我接手一个月以后,一手把我培养起来的财务经理调回集团了,从集团又空降了一名财务经理过来。
这位经理和前任大不一样,属于超级精细加完美主义型,一来就提这样那样的各种实际和不实际的要求,我那段日子真是不好过,自己还在熟悉业务,他就不断的提要求和问问题,没办法,只有自己以最快的速度消化所有的东西,来给他满意的答复。

感觉的出来,他一开始对我的印象并不好,评价也不高。不过时间能证明一切,两个月后他回去休假时,是把工作交给我这个最年轻的主管主持。后来集团要在Z市成立新的子公司,他也是向集团推荐的我。

六、再战Z市

Z市的分公司变为子公司,就和W市的公司一个级别,都是集团公司100%控股。项目刚刚获批,预计投资额1.3亿元,达产后年销售收入5亿元左右,财务部预计7人的编制。
经理找我谈话了,告诉我集团要他推荐财务负责人的人选,他推荐的我。不过最后花落谁家,是集团领导说了算,他说了不算。

闻此消息,心里既高兴又迷茫。高兴的是获得领导肯定和认可,职业生涯有希望上一个新的台阶;迷茫的是此行再去Z市,就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回来了,俺都二十七八还没娶亲呢。

不过,人选既然没最后定,我也不用多想,看看自己,虽有五年的工作经验,基本上涉及所有的财务岗位,但生性较懒,一没考注会,二没考研,连中级都没考,如果拼这些东西,还真未必能入选呢。

于是我继续研究我的成本,只当是一个似有若无的消息。
一个月后,集团通知我到总部学习三个月。

七、结束,开始

三个月的时间很快过去,我在集团财务部认识了很多人,也学到了很多管理思路与方法,这些都是我前进路上的一笔宝贵财富。
在最后要离开的时候,集团财务部和人力资源部的领导一起找我谈话,说了要我去Z市子公司做财务负责人,并听了我的想法,也给了我一些答复。

接着就是和人力资源部签了合同,我的年薪也首次跨越了六位数的门槛。
现在,我就坐在Z市子公司的办公室,写着这篇短文,一切已经结束,一切又将开始,我的职业生涯翻开了新的一页,我觉得有必要总结一下得与失,才能更好的面对将来。

我本质上是个比较懒的人,前面已经说了,毕业五年了,中级都还没考,更别提注会和研究生,但同时我又是个比较认真的人,工作上的事不搞个水落石出不会罢休,喜欢思考和创新。

到底什么是一个企业最为看重的呢?其实很多人已经说的很明白,沟通,团队精神,工作态度。职称和证书有更好,锦上添花,多个亮点有什么不好,但不能舍本逐末,一味追求这些东西,影响到了工作。

做了财务经理以后,我得以从事务性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常常思考一些问题。这时候我发现我需要再梳理一下理论知识,需要再学习一些东西,才能把一些问题思考透彻。所以我准备去把没考的东西考下来。
带着问题去学,也许更加体现学习的价值。

感谢大家关注,五年的流水账已经絮叨完毕,感谢斑竹首页推荐--虽然我觉得我写的东西不够有深度,未必有首页推荐的价值,感谢大家回帖,祝大家万事如意,职业生涯步步高! (全文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0

关注

0

粉丝

7142

主题
精彩推荐
热门资讯
网友晒图
图文推荐

小黑屋|Archiver|安德管仲网 ( 粤ICP备20002412号 )

GMT+8, 2024-12-22 21:19 , Processed in 0.061997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